褚志遠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對策研究
褚志遠
(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 內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網絡時代的來臨不僅改變了生活方式,也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和挑戰在經濟社會飛速發展的今天,傳統的思政教育觀念、內容、方法和手段等已經無法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本文將從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實際情況出發,探討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臨的機遇和挑戰,探究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采取的創新對策,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持續創新發展。
網絡環境 高校思政教育 創新對策
在網絡技術、信息技術和高速通信技術飛速發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國社會已經有了完整全面的互聯網覆蓋,網絡影響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高校作為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較頻繁的場所,網絡信息技術正悄然改變著教育工作的方法、手段和整體面貌,在網絡環境下,如何利用網絡技術的優勢創新發展思政教育工作成為了教學新課題。[1]
1.網絡具有海量的數據內容?;ヂ摼W的飛速發展帶來了大量的多種類型的網絡信息,并且這些信息課題同時供無數受眾分享吸收,破壞了高校思政教育者主導社會主流價值觀的權威地位。網絡環境下形成了輕松、愉快的亞文化,受到了大學生普遍的歡迎和接受,傳統教育者規范、嚴肅、沉悶的教育話語被拋棄,阻礙了思政工作的開展。[2]
2.網絡文化具有多樣性。網絡文化在其發展歷程中融合了經濟各國文化要素,各種要素的雜糅,高校大學生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的沖擊。良莠不齊的網絡文化影響了大學生們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影響了他們的政治思想傾向。以上這些都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礙。
3.網絡環境具有開放性。受此特性的影響,大學生們可以很容易地接觸到西方文化,了解“民主”、“人權”、資本主義制度下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有一些西方網絡文化是打著這些“民主人權”的幌子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攻擊,企圖破壞我國的和平和穩定,目前防止大學生遭西方糟粕文化荼毒已經成為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課題。
雖然網絡環境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沖擊,但互聯網本身是沒有錯的,它只是一個工具,利用得當,也會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具體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進行分析。
1.豐富多彩的網絡資訊,能極大地擴充高校思政教育內容。網絡具有信息量大且多樣、時空限制小和信息更新快的優點,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最新教學信息資源。[3]
2.互聯網技術及新媒體的發展,能極大的變革傳統的教學手段。網絡創新了思政教育教學方法,改變了傳統的 “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利用文字、聲音、動畫和圖像等多種直觀的方法向學生傳遞信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新思政教育教學方法。
3.互聯網的應用打破了課堂教育的邊界,能極大的提高課堂外的教學效率。網絡打破了思政教育的時間、空間限制,將教學空間和實踐擴展到課外和社會的方方面面,提高思政教育質量。
高校思政教育在當前的網絡環境下挑戰和機遇并存。因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順應時代發展,積極吸收新知識,學習新技能,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利用新技術創新思政教育觀念、內容、方法和機制,提高思政教育工作質量。
1.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內容需要豐富
網絡擁有全面而豐富的信息資源,這些信息資源來自各個社會生活領域,內容全面,形式多樣,并且更新和傳播速度快。利用這些豐富的網絡信息資源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內容可以有效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最大化發揮思政教育功能。首先,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網絡獲取最新思政教育信息和教學成果資,及時更新并補充思政教育內容,通過文字、圖像和錄音等方法,直觀地向學生展示思政教育內容,推動教育資源的數字化。其次,可以利用網絡豐富大學生網絡心理教育內容。網絡世界是豐富而多彩的,糅合了全世界不同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和行為方式,這些不同的信息會影響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一些缺乏自制力和辨識力的大學生很容易就沉浸在網絡中難以自拔,忘記了理想信念,因此高校應開設網絡心理教育課程和心理咨詢服務,向全體學生傳播普及網絡心理知識,教師或輔導員應積極關心學生的思想變化,及時開展心理輔導教育,培養學生健康良好的網絡心理。
2.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觀念需要變革
教育改革創新的首要前提就是創新教育觀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應積極利用網絡這個全球化、開放性、信息資源豐富且多樣的平臺,創新教育觀念,確立全球化、民主化的德育觀念,利用網絡技術拓寬思政教育內容,與全球化趨勢相呼應,同時利用網絡時空限制小的特點調動大學生們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督促學生自主收集學習信息,并進行分析和整理,培養學生辨別糟粕信息的能力,養成完整健康的價值觀念。[4]
3.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方法需要創新
在傳統的思政教育中,教育方法多為滿堂灌式,教學氛圍枯燥乏味,忽視了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教師傳授知識,學生被動接受,在這種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都受到了抑制。通過廣泛利用網絡技術,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改變傳統單向灌輸式教學方法,收集豐富的網絡資源,將之制作成文字、音樂、圖像、動畫等數字形式,調動學生的感官,促進教學過程的形象生動化,從而提高思政教育工作的教學質量。
綜上所述,網絡環境已經深入了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顯,利用網絡技術的種種優勢開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促進其引導作用的最大化發揮。但是網絡是一把雙刃劍,有利有弊,除了機遇,它也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了挑戰,阻礙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因此,高校思政教育應積極探索創新對策,應對挑戰,爭取做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閆曉靜,寧建榮,賈耀忠,勾正剛.論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J].中國報業,2013,08:30-31.
[2]馬浩.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創新探析[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中旬),2015,05:125-126.
[3]王自尋.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創新探討[J].亞太教育,2015,24:104.
[4]劉濤.探討網絡環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臨的問題以及對策[J].品牌(下半月),2012,04:64.
褚志遠,女,內蒙古建筑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