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立 劉新偉 翟 爽
?
如何在電視民生新聞采訪中把握新聞客觀性
馬英立 劉新偉 翟爽
摘 要:保證新聞采訪的客觀真實性是每一個記者都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民生新聞是每天都在城市百姓生活中上演的身邊事。正是因為它貼近生活,因此更容易引發人的切膚之感,甚至與新聞事件本身不相關的群眾也會被帶入到當事人的情緒中,進行議論和評說。多而雜的信息一定程度上會干擾新聞事件的真實性,這便要求采訪者具有更強的信息分析和判斷能力,還原事件真相,有理有據地把最真實的新聞事件呈現在觀眾面前。
關鍵詞:電視采訪;民生新聞;客觀性
與其他媒體的采訪相比,電視采訪具有更強的現場感,畫面感,采訪者的每一個問題、語氣甚至眼神,都有可能左右著受訪者的情緒,從而影響著新聞的客觀性。
廣義上說,民生新聞屬于社會新聞的范疇,但在內容上,民生新聞更傾向于關注和關心市民的生存空間,以及生活狀態。它是面向廣大普通市民,關心市民生活和生計的新聞。從民生新聞的內容深度來說,它可以是震撼人心,發人深省的大事件,也可以是讓市民一笑而過的小事。
民生新聞緊緊圍繞市民百姓,新聞采訪者也是市民中的一員,不可能也做不到完全置身事外。站在觀眾的角度,老百姓更愛看到的是和他們一樣平凡普通,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新聞記者,而不是一個不帶任何情緒,在攝像機前侃侃而談的記者形象。
民生新聞的客觀性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目前,尚未有任何專家學者或是科學調查研究顯示,新聞采訪者的個人情緒一定會影響民生新聞的客觀性。當然,個人情緒的帶入也是相對的,因此才有了“感性采訪”的說法。
就民生新聞而言,采訪者的個人情緒要張弛有度,這個“度”,便是把握新聞采訪客觀性的關鍵。
客觀的前提是真實,客觀雖然是相對的,但真實卻是絕對的,因為任何新聞事件的真相只有一個。民生新聞的普通化,大眾化的特點,往往會令一則新聞事件涉及到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需要采集的資料相對較多,整理和提取資料的工作量較大。
2.1 “如實”與“真實”的區別
記者的首要職責是對新聞事件的如實報道,這不難做到,即一件事情呈現在大眾面前的最直接的原本面貌。以當下流行的電話、電信詐騙為例,受害者損失金額巨大,記者去采訪,聽受害人講述事件經過。即便在當時的采訪環境和條件下,只能聽取受害人一家之言,記者也要如實報道。這便是新聞采訪“客觀性”的一方面。另外,“如實”報道不等于還原新聞事件的真相,“如實”不一定代表“真實”。還是以電話電信詐騙為例,記者在對受害人進行初次采訪后,也許會對事件有后續的跟蹤報道,通過深入的走訪調查,獲取更多信息資料。這個過程,便是還原新聞事件真相的過程。隨著調查的深入,不排除有這種情況出現:先前受害者所講的和“真相”之間有出入,也許受害人損失的金額并不是被騙的,而是另有隱情等。那么記者便要結合整個采訪調查的過程,通過整理各方資料和信息,把新聞事件的真相真實地呈現給觀眾。
“如實”報道指的是看到了什么就說什么,不需要去深究,記者的如實報道不見得非要透徹全面。
而真相則是建立在調查的基礎上的,這同樣是記者的職責。深入群眾,走訪調查,采訪新聞當事人,真實還原事件的始末緣由,來龍去脈。這便是新聞采訪“真實”報道的客觀性,體現了記者“敢于揭發”的品質。
2.2 提問的藝術
新聞采訪離不開提問,很多時候,它是采訪的主要環節,記者的提問質量不僅會影響到新聞采訪的客觀性,更反映了一個記者的職業修養。
首先,提問可以引導,但不能煽動。如果在事實真相非常明顯的情況下,而當事人卻刻意隱瞞拒不承認,記者則可以用“真的嗎?”“是嗎?”這種帶有啟發式的相對中性的提問方式,目的不是逼迫當事人承認,而是留給人們更多的思考空間。記者不是判官,不一定非要就一件事情論個是非黑白,對民生新聞的采訪而言,可以點到為止,因為在老百姓的心中,自有一桿秤。
其次,借助眼神和語氣,讓提問更親民。很多情況下,記者所能采集到的資料是有限的,不足的,需要受訪者提供更多的信息。禮貌親切的眼神和肢體語言,會快速拉近與受訪者之間的距離,從而使采訪進行得更順利。很多時候記者會扮演“傾聽者”的角色,而受訪者則是“傾訴者”,只有足夠的信任,受訪者才會愿意說,主動說。
民生是老百姓生活里的瑣事平常事,民生新聞的采訪與報道就是說出老百姓的話,講出老百姓的事,生活是現實的有感情的,因此,民生新聞的采訪也應該是有人情味的。電視新聞是一把雙刃劍,無論是恪盡職守還是懈怠敷衍,觀眾都看得見。只有發自內心地真誠地想百姓之所想,民生新聞的采訪才能客觀真實,且不失情誼。
參考文獻:
[1]張寶坤.漫談電視民生新聞采訪的客觀性把握[J].今傳媒(學術版),2014(2).
[2]李宏波.小議新聞采訪中如何把握客觀性——以電視民生新聞采訪為例[J].才智,2012(17).
作者單位:(秦皇島市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