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永冰
以地理教學開啟學生的生態文明之旅
□陸永冰
在地理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課堂主陣地,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并充分利用鄉土地理資源提高學生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智慧,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生態文明;地理教學;生態意識;生態教育
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是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的要求,提出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將建設“美麗中國”作為環境保護與生態建設的新目標。因此,教師要把生態文明教育貫徹到中學地理課堂教學中,充分發揮地理學科優勢,使學生在此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種科學的生態文明意識。
1.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是指一切生物的生存狀態,以及它們之間和它們與環境之間環環相扣的關系。文明則是人類改造自然、改造社會和改造自我的結晶,是人類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生態文明是指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是繼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態;是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歷史總結與升華;是一場涉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的世界性革命;是人類基于生態危機、反思傳統發展觀念而做出的理性選擇。
生態文明是一個由自然、科學、技術、道德、行為、法制等多個領域交叉組合構成的巨大系統,其內涵極其廣泛,但人地關系始終是研究生態文明不可忽略的基礎。而人地關系正是地理學研究的核心內容,中學地理課程標準和教材中滲透的和諧人地關系和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正是生態文明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利用地理課堂來提升中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是地理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責任。
2.建設生態文明的意義
建設生態文明以把握自然規律、尊重自然為前提,以人與自然、環境與經濟、人與社會和諧共生為宗旨,以資源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建立節約環保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增強永續發展能力為著眼點,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本質要求。
1.立足課堂主陣地,開展生態文明教育
生態文明與環境教育是地理課堂的主要內容,人與環境的關系是中學地理教學的核心內涵。因此,教師要立足地理課堂教學,根據教材挖掘其中的環境教育觀念,做到地理知識與環境相統一,潛移默化地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
(1)深挖教材內容達成教育目標。教材是教學活動的主要依據之一,在運用教材實施教學活動時,要體現地理學科與生態文明教育的聯系,在課堂中滲透生態文明理念,以人與自然和諧為本,以環境承載力為前提,樹立高效、和諧、可持續的觀念,讓學生在可持續發展及生態文明理念下,保護生態環境,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造福于他人、社會、子孫后代。因此,教師要努力挖掘教材中的生態文明教育內容,特別是教材中的“隱性”教育因素,做到地理知識教學、生態文明知識教學和生態文明意識培養的有機統一,這是發揮地理課生態文明教育作用的重要途徑。地理教材每個單元里幾乎都涉及生態文明問題,如“保護宇宙環境” “大氣環境保護” “海洋環境保護”等,都是很好的生態文明教育材料。教師在上課時可以舉一些典型事例來教育學生,增強他們的生態文明意識。
例如,在“祖國的首都——北京”教學過程中,筆者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德國人來北京旅游,照相機里的電池用完后換了一對新電池,由于國內沒有專門的舊電池回收箱,他只好把這對舊電池帶回到德國。通過這個故事,使學生認識到生態文明建設是每個人的責任,要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并對我們的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措施給以批評和建議,盡到一個公民的義務。
(2)合理運用“活動”實現教育目的。中學地理教材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設計了許多“活動”內容,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活動”進行生態文明教育。以“水資源”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堂中開展了一次問卷調查,調查的標題如下:你是否是一位節約用水的惜水人士,讓我們來測試一下你的用水習慣。課后又開展了一次家庭用水調查活動,全班討論、交流各種可行、有效的家庭節水方法,并制訂家庭節水計劃。通過這些活動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達到了生態文明教育的目的。
2.結合鄉土地理,促進學生從觀念到智慧的轉變
(1)播放專題講座視頻。生態文明專題講座既能豐富學生的生態文明知識,又能進一步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可謂一舉多得。生態文明講座視頻的內容可結合教材里的相關知識,也可選用鄉土材料來做實地驗證,尤其是后者的作用更佳。把專題講座視頻請進地理課堂,用鄉土地理讓學生走進身邊的生態文明。
如在學習“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這一課時,筆者把蘇州地理插入本節中進行學習,并利用網絡資源播放了“蘇州鄉土地理”的專題講座視頻,用圖文并茂的形式介紹蘇州的基本概況,蘇州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蘇州的生態文明建設的狀況等內容,從而更好地達到生態文明教育的實效。
(2)組織實踐活動。鄉土地理資源緊密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實踐感受,能夠產生情感的共鳴。因此,靈活利用鄉土地理資源勢必會促進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提高學生在課堂中的有效參與度。教師可積極利用鄉土地理的研究性學習及各種有關家鄉地理的實踐活動,來提升中學生生態文明素質,使學習重在知識獲得的現狀轉變為學習方法的掌握,學生更愿意帶著問題去觀察分析、主動探究,更利于學生養成在生活中終身學習的習慣。
如用大氣監測儀測量家鄉空氣中二氧化硫所占比重、大氣粉塵的數量,監測酸雨、灰霾天氣的發生;帶領學生參觀家鄉的污水處理廠,了解污水處理過程,從而養成防止水污染的良好行為習慣;參觀家鄉的垃圾填埋場或垃圾發電廠,增強學生拒絕過度包裝的意識,明確垃圾分類的必要性。引導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有關生態環境的實地調研活動,如調查噪聲污染、水污染和社會公眾的生態問題等。
蘇州是個水網密布的城市,素有“東方威尼斯”的美譽。我校(此處指“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下文同)所處的區域,周圍有漕湖、春申湖兩大湖泊,黃埭塘、東橋大寨河兩條河流,這些水域資源直接影響居民的日常生活。但由于工業的快速發展,導致部分水域受到污染,東橋大寨河就屬于污染的重災區。保護水源就是優化我們的生存環境,所以,對水質的檢測自然成了學生關注的話題。我校地理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自己的休息時間采集水樣,在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利用化學實驗儀器對所采集的水樣進行分析和研究,對水樣的pH、含氧量、導電率3項指標進行了測定,并針對獲得的數據,對不同采集點的水樣進行分析,尋找造成污染的原因。
通過采集水樣的過程,使學生親近自然,感受保護環境、保護水資源的重要性;對所采集的水樣進行分析和研究,通過傳感器客觀、真實地展現涉及水質的相關數據,學以致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檢測后證明水質較差的采集點,讓學生自己尋找造成水污染的因素,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通過這些實地調研活動,學生對生態環境現狀有了直觀、清晰的認識,就能夠增強生態文明意識,積極投入到生態文明活動中。這樣,既樹立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又可實現對學生的生態文明教育。
(3)開展宣傳教育。教師可對鄉土地理中相關生態文明的材料展開宣傳教育,結合學生身邊發生的一些環境問題,以及當地政府的重點工程或生態熱點問題,適時地進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如某水域藍藻暴發影響水質,可引導學生分析藍藻發生的原因、影響及研究對策等。
身邊的環境問題是學生感覺最熟悉、也最有興趣的,收集當地典型的和“生態文明”相關的個案,強化學生的生態文明意識。還可以通過世界地球日、世界環境日、世界水日、世界人口日、世界無車日等有關節日,讓學生去認識家鄉,關注身邊。倡導“生態環保從身邊小事做起”“從我做起” “拒絕一次性筷子” “垃圾分類存放”等理念,使生態文明意識得到更廣泛、更有效的傳播。
中學地理教學在生態文明教育中具有無法比擬的優勢,使學生深入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意義。在中學地理教學中,教師可以挖掘教材內容、教學目標進行生態文明教育,并結合課外環境教育的途徑,培養學生的生態文明與環境保護意識,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有效提高學生的生態文明素養,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1]張新穎.在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J].現代農業科學, 2009,(11):217-218.
[2]李英軍.地理教學中的環境教育[J].統計與管理.2012,(3):41.
[3]阿布都熱合曼·哈力克.論地理教學中學生環境意識的培養[J].教育教學,2012,(28):141-142.
(編輯:楊 迪)
G633.57
A
1671-0568(2016)33-0127-02
陸永冰,江蘇省蘇州市相城區春申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