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繼安
小學校園六大文化之間的矛盾淺析
□黃繼安
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反映著學校的特點、面貌和個性等,包括學生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方面。這六大文化之間既相互獨立又相互影響,也矛盾交織。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學校成長之根,是學校發展之舵。矛盾是發展中的矛盾,我們只有不斷化解其中的矛盾,校園文化的六大體系才能統一協調發展。
小學;校園文化;矛盾
什么是校園文化?校園文化是一種文化現象。它反映著學校的特點、面貌和個性等。人們通常把校園文化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狹義的校園文化常指以學校課外文化活動為主要內容的文化氛圍和精神。廣義的校園文化常指在校園內部長期的教育、學習和生活中,將各種力量統一于共同方向,所形成的硬件環境、制度體系、價值觀念、精神支柱、行為準則和學校傳統的總和,其內核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的價值觀念,即包括學生文化、課程文化、教師文化、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六個方面。
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之根,它決定著學校發展的方向距離、速度快慢、健康程度。在學校的發展中,這六大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既獨立存在又互相影響。除了它們自身的矛盾,也有相互之間的矛盾。筆者在這里主要對小學校園文化建設中的矛盾作一淺析。
學生文化是指某個或某些學生群體所具有的獨特的行為規范、言語表達和價值觀念所構成的生活方式。學生文化的形成與校園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現代社會要求小學生全面發展,學生自身也有廣泛的需求。校園是滿足學生內外需求的平臺。校園物質文化是校園環境建設的一部分,它是指校園硬件環境的配備與展示,包括園區環境的裝點與室內環境的營造。從目前的教育現狀來看,大部分農村學校的物質文化不能滿足學生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學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物質文化的支持。超級大班絕對不利于孩子的學習,也不利于教師的教學,在當前教育發展不均衡的現狀下,這種矛盾很難解決。班級在高樓的學生,課間10分鐘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奢望的尷尬。由于操場面積的限制,學生在做課間操時必須分成兩個時間段來完成。物質文化的落后束縛了學生文化的健康發展,我們期待著教育體制的改革來緩解這種矛盾。
現在校舍建筑的造型與空間布局越來越講究,校園現代教學設施越來越完善,校園的美化、綠化、凈化也做得越來越好,這些因素都促進了學生文化的健康發展。校園的物質文化的建設要體現以學生為本,符合小學生的心理特點,為小學生的健康發展提供良好的土壤。
教師文化是教師個人與集體間形成的組織氛圍。優秀的教師文化有利于培養人才,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社會的發展對基礎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的工作方式和工作壓力已經發生了很大的改變。在工作量變大、責任變大等因素的影響下,教師的工作比原來更具有挑戰性,需要付出更多的細心和耐心。教育需要教師的全面成長,需要教師做出改變,教師成了教育發展中的重要因素。學校制度文化的本質是對學校成員實際發揮約束作用的正式和非正式制度的總和,是學校運行的內在機制。學校制度文化是其內部要素和外部要素的有機統一。教師的成長與集體不協調,教師的利益與制度相沖突,體現為集體沒有滿足教師的需求,集體缺乏吸引力,教師不愿參加集體的活動。
我們需要找到教師文化和制度文化的契合點。教師在新時代中,需要不斷提高境界層次,增加自己的人生智慧,合理地處理個人和集體的關系,即教師需要集體的支持,集體需要教師貢獻自己的才智。制度文化是以維護集體和個人的利益為前提的,只有集體的利益實現了,集體中的個人利益才能實現。個人的利益實現了,集體的利益才可能實現。制度文化需要人性化的一面,萬一不能人性化,也要體現處理的人性化。教育家蔡林森老師就提倡教育制度同時具備嚴格化和人性化。制度文化給了教師以正確的導向,激勵每個人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同時又約束著人性的弱點。
教師文化促進制度文化的發展,制度文化保障教師文化的發展。教師文化和制度文化的互相著力,如車之兩輪,鳥之兩翼。兩種文化的完美結合,必將呈現校園的和諧美滿,從而更好地促進學生和教師的健康發展。
學生文化和教師文化自身的發展是矛盾的,主要體現在時代性上。從中國的古文化上看,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道德的化身,人們自然將集道德和智慧于一身的教師作為目標,教師則承擔了社會的“道德化身”責任,甚至一言一行都要對社會負責。筆者認為這里拔高了教師職能,不利于教育和教師自身的發展。教師應該回歸平凡崗位、回歸平常心,才能做好平凡的事。小學生具有時代性,他們陽光、開放、自由的程度更大一些。總的來說,社會的評價已經多元化,好孩子的標準已經發生了改變,其實更寬松。這種變化是與時俱進的,符合學生發展特點的。
有人笑稱,教師是學生的天敵。因為管理意味著約束。教師教,學生學;教師說,學生聽;教師指揮,學生執行。這兩種關系并不能完全接洽,從本質上教師和學生就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個體。站在教師的角度,希望學生品學兼優,既配合又樂于接受管理;學生想發展自己的個性,又不肯接受教師的管理,呈現出很多的叛逆。教師有時也扮演了家長的角色,變成了“嘮叨”教師。教師的教育教學不順利,就會出現焦慮、急躁、疲勞等情緒,不利于教師文化的發展。
這對矛盾的解決需要師生的共同提高。教師需要進一步提高教育學和心理學的水平,不斷提升自己,真正做到與時俱進。我們如果能夠深入到學生的內心世界,掌握他們的心理特點,肯定可以為學生的健康成長提供寬闊的平臺和良好的環境,做好科學有效的引導。這對矛盾的解決其實就是兩者關系的協調,一旦形成民主、和諧的關系,營造出積極進取的氛圍,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同時,也需要家長的大力參與和社會的大力支持,形成教育的合力。
校園精神文化主要包括校園歷史傳統和被全體師生員工認同的共同文化觀念、價值觀念、生活觀念等意識形態,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
校園精神文化是師生面貌的集中體現和有效提煉,師生面貌又是校園精神文化的載體。校園精神文化以師生為主體,以學校為空間的展現形式。它往往是一所學校經過歷史的沉淀和不斷完善而逐步成型的。校園精神文化引導和促進學生的發展,有著很好的育人功能,激勵著學生向上向善。這種精神的觸覺已經滲透的校園的每一個角落,滲透到校園的一草一木,滲透到每一位師生的血液了。師生對校園精神文化的接受和踐行就是兩大文化的矛盾。精神文化影響著師生的發展,師生極富個性的特質也碰撞著精神文化,這就形成了一個交融合成的過程,當然也會出現創新的成分。
我們需要將校園精神文化滲透到日常的生活中,落實到師生的舉手投足之間,在堵塞處疏通,在精彩處表揚,將校園精神文化流淌到每一位師生的血管里。
課程文化可以簡單地理解為課程意識形態或課程觀念形態。學校的課程文化是按國家的有關文件標準執行的,同時又給予了當地自主安排和靈活處理的空間。這本無可厚非,也適合學生發展的特點和當今教育的現狀。雖然目前施行的是九年義務教育,但小學的升學競爭壓力從沒有消失過,也就導致了學習科目的主次之分,主科擠占副科課堂的現象也就成了常態。教師無奈執行,學生內心有抵觸,師生的需求得不到滿足,課程文化受到沖擊。
國家要求學校開足開齊課程,但是學校的師資力量不足,無法完成要求,這樣就會給在校教師增加很大的壓力,能力不夠、時間有限、效果不佳等,都是兩大組矛盾的體現。課程文化和師、生文化的矛盾的解決仍然需要期待教育的均衡發展和教育體制的變革和嚴格執行。
總之,校園文化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面育人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是學校成長之根,是學校發展之舵。矛盾是發展中的矛盾,我們不斷化解其中的矛盾,校園文化的大體系才能統一協調發展。
[1]苗蔚林.困惑與執著[M].北京:藍天出版社,2013.
[2]王偉.校長文化活動指導[M].海口;南海出版社,1999.
[3]瑪麗蓮.校長引領教師專業發展[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8.
(編輯:趙 悅)
G620
A
1671-0568(2016)33-0123-02
黃繼安,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前川四小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