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卿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00)
大學生網絡社群發展原因及規范研究
劉慧卿
(中國政法大學,北京 100000)
大學生群體作為較先接觸網絡的“新新人類”,能夠熟練掌握網絡技術,更易形成參與網絡社群互動、傳播活動的熱情。隨著網絡傳播平臺的日益豐富,網絡溝通形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網絡社群快速增長。本文擬分析大學生參與網絡社群的原因,探索規范大學生網絡社群良性發展的途徑。
大學生;網絡社群;群體傳播
以網絡技術的發展、進步為基礎,人們的交往方式也在不斷創新。電子郵箱、論壇、博客、QQ乃至現在已經成為“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微信,讓人際交往從“身體綁架”式的面對面互動轉變為一句短暫的文字、一個生動的表情,甚至一條語音信息,實現了一種擬面對面式溝通互動的方式。這種新型的人際互動方式既提高了群組人員的溝通速度,又降低了群組人員的互動資費成本,還打破了群組人員所處空間、時間的限制。大學生群體作為較先接觸網絡的“新新人類”,能夠熟練掌握網絡技術,更易形成參與網絡社群互動、傳播活動的熱情。隨著網絡傳播平臺的日益豐富,網絡溝通形式日益多樣化,大學生網絡社群快速增長。
(一)現實生活壓力大,借助網絡社群轉換心緒
近年來,我國處于社會轉型時期,發展速度加快,大學生群體雖然已通過高考得以接受大學階段的高等教育,但大學期間的學業壓力以及即將進入社會后的就業壓力不容忽視。適當地通過正常方式轉換情緒,釋放壓力、有張有弛,通過參與網絡社群的傳播、互動活動放松身心、轉換心緒是大學生參與網絡社群的一大重要原因。
社會學研究表明,在社會中的人,彼此之間需要交流,通過分享、互相提供支持、幫助彼此等活動,獲得穩定的溝通對象,成為朋友,繼而緩解社會壓力,活躍身心。大學生群體參與網絡社群的傳播、互動活動可與志同道合的人多多溝通與交流,在理解彼此處境的基礎上更容易產生共鳴。這種大學生網絡社群的傳播、互動活動能夠更好地發揮“同輩效應”,所提出的意見和建議更易被彼此接受。
(二)現實社會群體歸屬感弱
大學期間,學生多半離家到外地求學,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群體關系約束力減弱。在現實社會中,大學生的群體歸屬感難免降低。當原有的初級群體和次級群體的歸屬感受到沖擊時,大學生群體轉而通過網絡社群的互動、傳播活動,與志同道合或處境相類似的人增加聯系,在網絡上獲得群體歸屬感。在訪談過程中,當被問到參與網絡社群的目的和動機時,大學生健身微信群的群體成員談及最多的有兩個因素,一個是了解信息,另一個就是結交朋友。群體傳播中的交流和互動有兩大基本目的:工具性需要和表意性需要。[1]簡言之,大學生參與網絡社群的傳播、互動過程,一方面是把網絡社群當作工具性群體,為了某種或多種目的,借助于網絡平臺的方便、快捷而與其他群體成員進行溝通;另一方面,是把網絡社群的傳播、互動活動本身當作一種體驗、一種經歷,經過網絡社群中的傳播、互動過程,抒發感情,獲得休閑、娛樂、滿足感等感受。
(三)個人的興趣愛好
社群是人類社會常見的聚集形式。互聯網信息社會下,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發展、革新,網絡平臺的低門檻、方便快捷、打破時空界限等優點使網絡媒介成為人際交往的重要媒介。以興趣愛好為連接紐帶,將個體聚集成趣緣群體也是社會常見的群體形態。借助于互聯網平臺,在現實社會中,無論多么小眾的趣緣主題的愛好者都可以找到足夠多的志同道合的成員,組成網絡趣緣群體。相較于一般社會主體,大學生群體較早地接觸新潮事物,網絡傳播的便利和范圍廣泛使他們能夠找到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的同好者們。在訪談過程中,多位訪談對象在談及自己加入大學生網絡社群的原因時提出這一理由。
(四)媒介原因
傳播媒介的演變和革新深刻影響著傳播的形態以及傳播活動給人帶來的影響。網絡技術的發展使社會個體之間的人際傳播、群體傳播方式多樣,從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室,到BBS論壇、QQ、博客,以致現在的微博、微信等熱門應用平臺,為網絡社群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較為穩定的活動空間。網絡傳播范圍大、信息覆蓋面廣,網絡傳播通過互聯網絡能夠全天候24小時地把信息傳播到世界各地,網絡傳播具有開放性、廣泛性特征;網絡的虛擬性、匿名性能幫助某些性格內向、不善言辭的大學生消除溝通障礙;網絡平臺聚集足夠多的社會個體、匯聚足夠豐富的信息資訊,方便社會的“弄潮兒”大學生群體找到自己的同好,與之交流與溝通。
大學生網絡社群的社會整合功能在解決我國現階段由社會轉型帶來的社會分化、社會個體原子化等問題,促進社會整合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如果這種整合功能的發揮僅僅停留在自發狀態,那么它的實際功效就會大為降低,甚至有反其道而行之的危險。大學生網絡社群的存在與發展需要一定的群體規范和凝聚力,要探索能夠規范大學生網絡社群傳播及其發展過程的途徑,以有效的方式強化大學生網絡社群的社會整合功能。
(一)發揮“意見領袖”作用
匿名、開放的網絡環境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現實社會關系對大學生網絡社群傳播、互動的影響。大學生網絡使用者在現實生活中的地理環境地位、家庭環境、政治態度等差異不再是影響他們互動、交往的前提條件,通過網絡,群體成員間的互動更加平等、自由,突破了時空限制。但大學生網絡社群群體成員之間的傳播結構并不是完全扁平化的,成員在參與度、影響范圍上的差異決定了大學生網絡社群仍然存在事實上的中心,大學生網絡社群的傳播結構再度呈現中心化特征。[2]
與大學生網絡社群的組織者、管理者相比,作為意見領袖的群體活躍分子的影響力并不是身份或職務直接賦予的,往往需要通過高質量、多數量的信息傳播與人際互動逐步積累起來。在大學生網絡社群傳播、互動的過程中,意見領袖的觀點和看法往往能夠成為社群討論的“風向標”,能夠引導群體輿論的導向、促進群體文化的發展。強化大學生網絡社群的社會整合功能,可以通過影響意見領袖的認識與態度,掌握“關鍵少數”,影響“絕大多數”。
(二)強化大學生網絡社群群體規范
在虛擬網絡空間中,大學生網絡社群的群體成員可以利用符號和網絡語言建構自己的身份和角色,屏蔽部分甚至全部其在現實世界中的真實身份,塑造更“理想化”的個人角色,單個主體甚至可以同時變換多重角色與多個對象交往。平臺的開放、技術的支撐、身份的虛擬與隱蔽使網絡趣緣群體成員在傳播、互動過程中免于受到現實生活中學校的規章制度、家庭的規范約束。
為了保障大學生網絡社群的良性發展,加強網絡虛擬空間的治理與監管,國家通過制定各項法律法規、加大對互聯網違法行為的打擊力度。自從互聯網進入我國以來,互聯網治理就已成為國家治理的重要工作內容。在我國的互聯網治理過程中,主要依靠國家的主導型介入,同時,在企業和社會的共同支持下,推動互聯網平臺,以及各類網絡社群的良性發展。同時,作為企業經營者,各網絡趣緣群體的傳播平臺在強化網絡趣緣群體規范方面也大有可為。從技術層面,推廣并嚴格實施“實名制”注冊,以規范身份認證,輔以刪帖、封號等技術性手段,有助于加大違法網絡行為的違法成本,遏制造謠、傳謠等亂象。2012年3月16日,各微博軟件平臺正式施行微博實名制,即所謂的“后臺實名,前臺自愿”。有限度的網絡匿名,既能保護個人隱私,給網絡用戶提供較為自由、平等的交流環境,又能保障網絡使用者受到法律法規的約束,不能為所欲為,保障虛擬的網絡空間不會成為法外之地。
(三)提升大學生群體的媒介素養
大學生網絡社群的主體是長期處于學校教育環境,尚未充分接觸社會的大學生群體。媒介從多個角度、多個方面影響著大學生對社會、對自身、對他人的認知與理解,并在此基礎上,影響其實踐行動。首先,媒介為學生群體和個體都提供了社會規范、社會期待和人生理想的模型。媒介的宣傳會使大學生塑造崇拜、追崇的偶像形象,如某些娛樂明星、體育明星、著名作家會成為備受大學生群體追捧、效仿的對象。其次,媒介為學生提供了獲取知識和社會信息的廣泛來源,并對學校教育和行政管理形成補充和一定程度的沖擊。借助網絡,學生可以自主學習,在某些方面,獲得比老師更全面、更深刻的造詣,促進自主獨立意識和維權意識的提升。最后,媒介影響學生的個人行為和心理。例如,媒介的廣告易于帶動學生的消費習慣。在沒有獲得獨立經濟能力的情況下,過于盲目地追求名牌會影響大學生的審美意識和日常生活,滋生盲目攀比的現象。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滲透會導致同學之間形成階層和等級,影響大學生的人際關系,造成多種心理問題。
媒介素養的提升需要多種措施并舉,合理地將媒介素養教育貫穿到學校教育體制中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群體媒介素養的提升。首先,可以通過積極引導大學生對媒介的接觸,向學生傳授正確使用媒介的技能;其次,學校可以通過開設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課程,講解媒介的發展歷史、特點功能、傳播技巧等知識,分析現代社會中媒介策劃的事件,幫助學生更加系統地了解與媒介、媒介內容生產相關的知識;最后,可以通過建立規章制度,規范大學生群體在網絡媒介平臺上的言行,通過制定獎懲制度來規范大學生群體在網絡平臺上的傳播行為,以及線下實踐活動。鼓勵發展辟謠群體,運用媒體平臺傳播反暴力、反欺詐理念,能夠提升學生不信謠、不傳謠,共同抵制不良信息的能力。把媒介素養教育滲透到學校和社區教育的各個層面,對促進大學生網絡社群的良性、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戴桂斌.社會轉型與社會整合[J].求實,2003(03):27-30.
[2]羅自文.網絡趣緣群體中傳播效果的價值轉向:傳播過程芻論[J].現代傳播,2014,36(8):116-119.
G206
A
1674-8883(2016)15-0010-02
本論文為“大學生網絡社群發展機制及規范研究”項目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15sscx098
劉慧卿(1992—),女,安徽阜陽人,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法治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