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榮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 潮州 521000)
電視“真人秀”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有何啟迪與借鑒
楊偉榮
(韓山師范學院,廣東潮州521000)
電視“真人秀”節目以其特色吸引觀眾的眼球,其“實”“動”“活”三大特點也給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帶來了一些啟示和借鑒。而在這種借鑒中,我們也應有清醒的頭腦,由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真人秀”節目截然不同,思想政治教育應有自身的堅守和對“實”“動”“活”的整體性的考量與把握,才能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真人秀”;“實”;“動”;“活”;堅守;整體性
近幾年,遍地開花收視率頻創好成績的電視“真人秀”節目有很多,比較有代表性的,如《爸爸去哪兒》《奔跑吧兄弟》《帶著爹媽去旅行》《旋風孝子》《女婿上門了》《變形記》《了不起的挑戰》,更早之前其實還有《飯沒了秀》《生存大挑戰》等。這些很“火”的節目對于企求取得較好效果的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是否有借鑒、啟迪之處?對此肯定有不少的人會表示懷疑,基本上作為文化建設這一端的電視節目,作為其中的這一檔“真人秀”的娛樂節目與學校教育、與學校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難道有關系嗎?假如有的話,那有什么聯系呢?說真的,乍一看,這兩者真有點風馬牛不相及,但細究之下其實個中還是有一些似曾相識可以相互借鑒、相互啟迪的地方。筆者在此試著捋一捋。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實”。真人實景實事吸引著人們的眼球。首先,上電視“真人秀”節目的是生活化的人,加上或多或少總有一些“星”味兒,因此更加吸引人們的眼球;其次,電視“真人秀”節目背靠現實生活的場景;再次,電視“真人秀”節目涉及一些人們現實生活的事例,貼近生活也貼近大眾。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一大特色在于“動”。動的人,動的景,還有處于運動變化的事兒,一切都是在“動”的狀態下進行的。由于一切都在“動”,其變化多樣性以及不確定性就體現出來了,無形中增添了想象和運動發展的空間,使節目更引人入勝,更具有吸引力。
電視“真人秀”節目的第三大特色在于“活”。活生生的人和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事,更有生動靈活的展現方式。
總的來說,電視“真人秀”節目主要是一種體驗式的節目。在這種節目模式中,參加“真人秀”的人有較大程度的親身去面對所設定的問題、有相對獨立自由的認識并基于這種認識以相對自由、相對靈活,但又相對可控的方式和做法予以表現。在此當中,“真人實景實事”“動態”而非僵硬不變的運動變化發展軌跡、“生動靈活的方式形式”都是這種體驗式的特點。
從思政教育這方面來講,電視“真人秀”節目的上述特色和特點對思政教育多多少少有些啟迪和借鑒之處。作為一檔體驗式的娛樂節目,對于其寓教于樂的部分,我們可以他山之石待之。確實,一檔節目具有很多吸引觀眾的特點,不過所有的這些特點都是有限制、有限度的,這源于它就是一檔娛樂節目而不是真正的生活實踐,它不是通過現實生活實踐的方式讓我們有所感悟和收獲。但這類體驗式實踐對于學生更好地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有積極作用,而這對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講也有一定的啟迪和借鑒意義。
第一,基于“真人秀”節目“實”的特色,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不僅要重視理論教育同時也要重視實踐教育,做到“虛”“實”并舉,相互促進。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對實踐教育不太重視;而在對待怎樣進行實踐教育時,又往往局限于某一些固定的形式乃至于走形式,這是我們需要注意和努力克服的問題。我們應該在“實”字做文章、下功夫,既著眼于“實”又不拘泥于“實”,以開拓的視野把“實”字落實于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包括在課堂上發現和挖掘“實”的元素,使我們的思政課堂與實際生活、與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不是虛妄的、關聯性不強的、自說自話的空洞說教。
第二,基于“真人秀”節目“動”的特色所帶來的良好傳播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我們也可以使課堂“動”起來。首先,從教育教學中起主導作用的教師來講,教師自己要多“動”。一是應該“動腦”。無論課前與課中,教師都應該絞盡腦汁想一想怎樣去組織教學,怎么才能上好課。要講什么,重點難點是什么,要怎樣講才能講得通透,學生才更容易理解、更容易接受。所有這一切,教師都應該有自己清晰的思路。二是包括“動嘴”在內的其他方式,充分地使一些身體機能動起來,如各種表情和各種肢體語言等。其次,從教育教學內容來講,雖然由于教材的規定和限定,思政教育的教學模式較為呆板,但在實際展開教育教學工作時,也應該有“動”,做到動靜結合,富于動感。其動感來自于實際、來自于生活、來自于學生,來自于它們的豐富多彩與變化發展。最后,從教育教學的另一端,也要讓學生盡量動起來。要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學生在課堂上不應該只是端坐在教室里,不應該只是被動地坐在那里用耳朵去傾聽而已,還應該“動腦”“動嘴”乃至用其他“動”的方式去學習才能學得更好。
第三,基于“真人秀”節目“活”的特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意采用靈活多樣的教育教學模式、方式、手段。我們看到,在當今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改革實踐中,有更多的人進行了更多的探索,使我們的課堂活泛起來,取到了良好的效果。但如何更加恰當地把握與運用這些“活”的模式、方式、手段的問題也隨之而來。
第一,電視“真人秀”節目具有“實”的特色,但其不是真正意義的“實境實事”,充其量只是“真人”而已。這些“真人”所面對的只是與實際有相當聯系或聯接
的一些比較真實的場景和情景及事情,雖有諸多的想象和發揮的空間但更多的是預設的劇本化的東西,其本質上是一檔大眾化娛樂性的電視節目。在借鑒時,對于其中所蘊含的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部分、成分、元素,如一些為人處世的知識、能力、人生感悟和理解,如自立、獨立、親情、孝道、競爭與合作、意識和意志的培養等內容,我們應該給予充分肯定。但我們要清楚,這些不是透過真正意義的實踐模式來實現的,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我們看到的、他們面對的其實都不是完全真實的環境,他們所遇到的問題也可能是出于劇情設置的需要。而作為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越來越重視的實踐教育教學,其實也有與此相似的形式。例如,校外的教育教學模式,這當中有較常見的愛國主義基地教育、模擬的道德法庭等。這樣的一些模式和形式所面對的人物、事件、地點等諸多元素,大多與實際有出入和差異,同樣不是真正意義的實踐教育教學,而只是“泛實踐”意義的。
第二,電視“真人秀”節目的另兩大特色在于其“活”和“動”,而這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進中力求有較大突破但仍未很好實現的方面。“活”和“動”兩者與“效”不能劃等號,不是說課堂“活”了、“動”了,課堂熱鬧了,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就出來了、就好了。過于追求形式與急功近利與我們所要實現的教學目的和教育效果還是存在一些矛盾,需要我們進一步去解決好。
第三,“真人秀”節目所蘊含的“真實”,也不能作為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方面的范例,更不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方面的常例與常態。因為其從形式上是不常見的,從總體上是不可能的,全面推進是不現實的。同時,越接近真正意義的實踐,其難度越高,各種投入越大。相應的,在總體時間已經限定的情況下其可能采取的次數就越少。
第四,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電視“真人秀”節目定位不同,內容及對象有別,應有自己的堅守和整體性的把握。
電視“真人秀”節目是電視娛樂節目,雖也承擔著相應的社會責任,但通過各種方式去取得轟動效應從而追求高收視率是其主要目的。而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社會主義教育的主陣地和重要渠道,肩負著重要的任務,有必須堅守的底線以及要堅持的信念,不能娛樂化,更不能庸俗化和低俗化。不能以為了滿足學生這個“消費者”和“顧客”為借口,像對待“上帝”那樣刻意逢迎,或者為了時下很多學校實際已經走偏了的學生評教的那樣如潮“好評”而刻意迎合和遷就學生,自動繳械放棄了思想政治教育應有的堅守和教師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學上的主導地位和主導作用。
電視“真人秀”節目可以通過選人與選題以及選擇合適的地點乃至設計戲劇性的場景去提高收視率,提升知名度;而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既不能選人(選擇學生)也不能選題(選擇上課的內容),同時地點和場所也是不可選擇的,其教育的主地點和主場所就是課堂(除了一些社會實踐教育外),相對可以靈活變化的就是課堂的具體設計和組織了,因此我們可以在這部分多下功夫,從切入的角度、學生關注的相關實例、貼近實際生活的相關案例去吸引、調動、感化、感召學生,培養學生相關的意識、觀念,形成相關的價值觀。
對整體性的考量和把握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雖然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可以適當借鑒電視“真人秀”節目所具有的三大特色,即“實”“動”“活”,但我們不能孤立地去看待,在實踐上、在借鑒中更不能顧此失彼,過分強調某一方面而忽視其他方面。無視整體性之視點,不可能達到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真正效果。
G641
A
1674-8883(2016)15-0023-01
本論文為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十二五”規劃項目“大學生課內外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與協同性研究”成果之一(GD13XMK12)
楊偉榮(1964—),男,廣東潮州人,副教授,就職于韓山師范學院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科研部,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