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真
(山東大學,山東 威海 264200)
眾籌新聞運作機制弊端探究
張一真
(山東大學,山東 威海 264200)
近年來,眾籌新聞出現在公眾視野中,可謂發展迅速,各種眾籌新聞項目、平臺或者網站此起彼伏,但終究不成大氣候,甚至出現項目減少、網站倒閉等問題。本文通過從投資類型、是否完全實現公眾利益以及對資金和最終成果的社會監督三個方面探討眾籌新聞的運作機制弊端,以幫助提升眾籌新聞項目、平臺及網站的運營成功率。
眾籌新聞;機制;弊端
眾籌的概念源自眾包。著名互聯網雜志《連線》一書中區分了四種基本的眾包應用類型:集體智慧、集體創造、集體投票和眾籌。[1]眾籌的內涵可解讀為,將一群有共同目標、興趣或內在需求的人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組織,然后一同去做某一件事情或某一項活動的過程。“眾”——有很多人,“籌”——將很多人聚合在一起,或者說“攏”到一起。需要強調的是,“籌”來的這些人,必須是散落在四面八方或者“各個角落”的,是陌生的,一定程度上脫離熟人關系的。而“籌”的過程,必須是通過網絡平臺實現的。這些要素的組合,就能夠構成一次“眾籌”。而眾籌新聞的著力點在于新聞,即通過眾籌方式獲得資金完成的新聞。
2008年11月,首個眾籌新聞(Crowdfunding)平臺——美國的斯波特網(spot.us)成功上線,隨后這一模式迅速被推廣至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中國等國家和地區。僅2010年10月~2011年6月間,全球約創建了77個與眾籌新聞相關的網絡平臺。[2]2013年11月29日,國內首批眾籌新聞由眾籌網推出,眾籌新聞開始進入媒體視野。
當下,“眾籌”作為一個概念已經被廣泛地使用起來。目前常被提到的眾籌主要有兩個類型:購買模式和投資模式。其中購買模式的“眾籌”以國內點名時間為代表,屬于“產品預售類”行為,在此不做過多探討。以下將要重點討論的是作為投資行為的眾籌的問題。本文將對投資型眾籌新聞運作機制進行探討,結合已經出現的一些投資型眾籌案例,對投資型眾籌機制的問題作進一步說明。以下是投資型眾籌新聞容易出現的幾點機制上的問題。
眾籌新聞最重要的目標在于公眾利益是否能夠得到體現,由于眾籌新聞的資金支持來源于大眾,所以大眾成為眾籌新聞的主要參與者與支持者。可以說,眾籌新聞使受眾進入創作新聞的渠道中,其有權享受到眾籌新聞帶來的利益。因此,眾籌新聞多體現受眾的新聞取向,如受眾急于知曉的新聞類型,平時受眾無法感知到的但能夠引起他們的興趣的新聞類型,特別是一些由于傳統媒體的局限性無法深入報道的新聞,這也是眾籌新聞得以生存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眾籌新聞發展前期,各個項目具有良好的勢頭,以眾籌網為例,截至2014年6月21日,眾籌網上共有14個新聞眾籌項目,而且全部籌資成功,而且所有的新聞眾籌項目的籌資截止時間均為2013年12月10日前,在這之后沒有新的項目上線,發展處于停滯階段。[3]然而眾籌平臺上線不到一個月,就由新聞類目改為資訊,后直接進入其他欄目中。究其原因,這其中不乏鉚足了勁想要打擦邊球吸引受眾而造成眾籌新聞不能繼續,也不乏眾籌新聞作為新聞傳播類未受有關部門授權致使整個類目被撤下,但也與受眾的態度分不開。
特別是由于我國公眾不愿為服務等虛擬業務買單的心理,再加之,媒體由政府國家管理,因此國內人已經熟悉并習慣于媒體特別是新聞的免費性以及媒體的公共性,認為新聞呈現在眼前屬于理所當然的事情,對于收費的或者說是眾籌的新聞感到不適應,因此不會產生投資心理,造成眾籌新聞的產生與發展極其緩慢。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眾籌網站中已經少有新聞的痕跡。以眾籌網為例,筆者在眾籌網中,除之前的14例,筆者沒有發現新的眾籌新聞項目。
眾籌新聞項目的網絡籌資機制缺乏對更廣泛的投資人群的吸引力,投資人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即熟悉互聯網,具有開放思維,積極接觸新事物等,以青年群體為主,而這群人的投資能力卻非常有限,只能貢獻比較小額的資金,這也是眾籌新聞發起價位低的重要原因。對互聯網不熟悉的中老年群體,可能對項目感興趣,畢竟該群體才是眾籌新聞中的社會問題與國家政策問題最主要的關注人,但由于設備與能力的缺失,造成有經濟實力的并關注時事的群體無法成為眾籌新聞投資人。另一方面,我國居民投資特點是相信親友介紹,人際關系在中國的各行各業都十分重要;非專業出資人通常偏好在自己的社交圈里投資,網上投資很難被接受。所以成功籌資的可能性較低。
公眾利益與“買賣”新聞相沖突。從市場角度看,眾籌新聞做到了媒體人與市場直接對接,按照市場意愿也就是受眾意愿開始并完成作品,在此過程中,受眾給予的資金鏈條是眾籌新聞成功的重要保證。與市場對接,能夠直接了解受眾意愿,但商業性質過于明顯,新聞所要體現的公正中立的態度與市場偏向形成沖突。新聞首先要注重公眾利益,作為“第四權利”鮮受制約,但與市場的對接很容易造成受眾引導作者完成作品。作者為保證作品的完成,必須緊貼受眾的意愿方向,一旦不符合受眾預期,作品資金鏈或者是作者之后的作品資金籌集就很容易斷裂。眾籌新聞就會變成“一部分人”的新聞,買賣與享受相結合,使新聞成為一種虛擬物品,可能造成作者為了保證資金鏈而偏向買者意愿的新聞,這就很可能違背新聞的中立性初衷。
眾籌新聞作者中以知名記者或媒體人為主。首先應該承認,眾籌新聞的出現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新聞題材在時效性或者是新聞敏感程度上不適合傳統媒體報道;同時,UGC內容以及一些網絡用戶自創的限于一定人群的私媒體,內容局限性強,帶有濃重的感情色彩,易形成碎片化。記者或者有一定知名度的自媒體人的新聞質量相對來說會較高,完成速度較快,受到受眾信賴,因而在眾籌中更易獲得資金,項目有較大的成功率。但記者或者媒體人多處在社會上層,雖然他們關注社會底層新聞,但畢竟不是他們的生活環境,問題由下層反映至上層需要時間,且多數問題容易被忽視,因而作為UGC內容就更應該受到重視。但UGC內容作者并不赫赫有名,做起眾籌新聞只能靠標題內容和少量的介紹來吸引受眾,受眾由于不了解作者的寫作、采訪能力,其投資的欲望也會隨之降低,造成眾籌新聞的選題受到限制,受眾了解社會范圍減少,公眾利益受損。
籌資人和投資者之間面臨嚴重的信息不對稱問題與新聞選題外漏。籌資人在籌集資金前必須將自己的主要目標和任務展示給大眾,大眾再對自己感興趣的選題進行投資,繼而投資人籌得一定資金開始選題,有必要的話需要向投資人展示近期的作品完成狀況。但新聞最重要的就是選題,如果選題外漏,易造成選題的抄襲,他人在了解籌資人選題后,在非眾籌的行為下完成選題寫作,投資人并沒有因自己的投資而獲得自己應有的提前了解信息的利益,造成損失。再者,籌資人可能會在最后拿出成果,而中途不再與投資人交流,造成籌資人與投資人的信息不對稱,不了解作品進度和調查情況,無法參與到新聞制作過程中,造成投資人的利益損失。與此同時,眾籌面向小額而分散的公眾投資者。小額投資所帶來的收益非常有限,所以投資者不愿意承擔自己的信息成本去做盡職調查以及后續的監督工作。沒有良性的信息溝通機制,容易影響籌資人和投資者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造成組織的不穩定。
同時,新聞作為公共產品,應具備較大的影響力,眾籌新聞的最終發布地多以自媒體為主,在宣傳力度不夠的情況下,它的影響力始終局限在關注籌資者的數人中,沒有傳統媒體廣泛的受眾面和社會影響力。眾籌新聞的目的在于直接與受眾對接,形成較大影響力,但很難達到預期效果,社會效益相對來說較低。2013年11月20日,《新京報》記者巫倩姿在眾籌網上為自己的項目《揭秘金錢左右下的時尚圈》進行眾籌,并在十天之內完成集資。巫倩姿的那篇報道,“不符合版面規劃和新聞時效性不足”,可能沒有機會印刷在報紙上,但完成后會通過個人與單位的網站、微博和微信公共賬號等平臺發布。[4]影響力小、發布平臺窄似乎成了眾籌新聞最大的障礙,原本眾籌新聞就是為了另辟蹊徑,在不受傳統媒體束縛下,引起受眾注意,但由于渠道的受限,想引起受眾注意似乎成了奢侈。
我國眾籌缺乏成型的監督資金使用的規范和標準,投資人幾乎沒有手段來制約籌資人,無法監督項目進度,出資人的權益也得不到法律保證,全靠籌資人的自覺與良心來管理運用這些籌資。通過網絡平臺投資,如何在一個虛擬環境里保證誠信,是出資人首先需要考慮的問題。同時,新聞眾籌會提供一系列物質或者精神回報,而不僅僅是最終的作品。以眾籌網為例,其中按照投資的數額多少,會獲得相應的有梯度的回報,如在新浪微博公開感謝信,和作者跑步、打籃球、聊聊電影,或者是獲得明信片、書籍等回報方式。先放下最終作品不說,這些物質或者精神回報是否真的做到位,我們不得而知。就新浪微博公開感謝信或發布贊助者名字,筆者瀏覽了微博,但并未發現感謝信或名單。可能由于時間較久已被刪除,但也有可能從未發布。而最終投資人是否看到了自己參與的作品就更加不得而知,這已然顯示出信用和監督機制不健全的隱患。這些回報完全依靠籌資人的自覺,并沒有監督管理機制來監督項目實施過程與項目最終成果。同時,籌集所得資金的花費完全不在公開范圍內,由籌資人自由支配,是作為調查經費還是變相成為“個人稿酬”?對于有名望的媒體人來說,尚且有社會大環境作為監督者,但對于無名個體來說,沒有經費使用過程的監督是一個較大的漏洞,這也是私人或沒有知名度的人無法籌集資金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如果投資型眾籌要進一步發展,有效的信用和監督機制的建立是必要和亟須解決的問題。
眾籌新聞的目的在于最后的作品,上文已提及,對于投資者,籌資方會給出相應梯度的物質與精神回報:點名時間網上有三位大學生發起了一個《留住手藝·記錄非遺——杭州天竺筷》的紀錄片拍攝項目,最終迅速籌集到目標資金2000元,這個項目就設計了理想的“回報制度”,回報內容不但包括物質層面的(如寄送傳承人手工天竺筷等),也有精神層面的(比如寄送項目發起人親自設計的與紀錄片相關內容的明信片等),更有誘惑力的是支付者可以優先參與下一部片子的前期制作。[5]這種給投資人給予回報的新聞眾籌很多,包括明信片、書籍等,也包括參與一些奢侈品活動,與籌資人一起運動等,這些回報方式以投資人投資少量的錢,籌資人繼而郵寄或者邀請回報。而這種回報可能造成有的投資人只是為了物質回報或者只是為了與籌資人的見面等活動而投資,并不是為了最終的作品,也不是關注社會問題,這就將眾籌新聞引入了歧路,投資人作為最終受益人并不在意最后的作品成果,而只是變相地購買了天竺筷等物質或是投資人的一段時間,那么籌資人也就不需要為最初的新聞選題而努力。
美國spot.us在經歷輝煌之后并沒有像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經營下去,原本在2014年6月重啟的計劃也未能實現。并非spot.us沒有動腦筋,他們曾經推出吸引廣告主的問卷調查項目,由網站讀者填寫調查問卷后獲得廣告主的小額資金直接投到新聞眾籌項目上,并且與超過200個出版平臺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希望擴大最終新聞的影響力,然而并沒有拯救spot.us關門的局面。而眾籌網的新聞平臺在上線不到一個月后改名為咨詢,后歸結在其他欄目中,到目前為止只有開始的幾個項目,鮮有新的眾籌新聞項目增加。而美國Kickstarter網站,2013年最耀眼的眾籌新聞項目來自傳統媒體NPR,一名記者走訪世界各地,追蹤一件T恤從棉花到銷售的全球之旅。共4天的籌款期,該選題得到了超過兩萬人的支持,最終獲得其籌資目標的十倍以上。每一個眾籌新聞項目的成功與失敗,或者說每一個眾籌新聞網站、平臺的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有因可究的,只有總結出每個項目和平臺的優勢和劣勢,找出不足與弊端才能真正做到興盛不衰。中國的眾籌新聞可以說還處于萌芽階段,如何認真地走好每一步,還需要媒體人與受眾的共同努力。
[1]張建中.眾籌新聞:為新聞運作創造機會[J].中國報業,2014(1):69-70.
[2]欒軼玫.“眾籌新聞”:新聞生產的新模式[J].新聞與寫作,2014(2):27-31.
[3]鄭保章,姚睿瑄.大陸與臺灣眾籌新聞比較分析[J].采寫編,2014(5):18-21.
[4]陳中小路,劉韻珊.“新聞眾籌”的中國實驗[N].企業家日報,2014-03-24.
[5]沈玲玲,梅笑冬.眾籌新聞:顛覆式的新聞生產模式[J].編輯之友,2014(9):13-15.
G210
A
1674-8883(2016)15-0038-02
張一真(1992—),女,山東威海人,山東大學新聞學專業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