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敏
(武漢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 武漢 430000)
信息爆炸時代新聞媒體的使命
——提供真相
陳 敏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湖北武漢430000)
科瓦奇與羅森斯蒂爾在其新聞論著中論證了網絡信息爆炸時代受眾如何不斷核實真相,從另一個角度提出網絡帶來“公民新聞”的興盛,新聞媒體卻有自己的使命——幫助受眾獲取事件的真相。
信息爆炸;公民新聞;真相
《真相》是在2014年2月由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兩位資深記者寫給普通公民的新聞消費指南,針對的是網絡時代帶來的碎片化信息潮流下,人們面對眾多的信息流如何辨別哪些信息可信,給公民提供了如何辨別真相的方法。
該書開頭就給我們描述了一幅“信息超載時代”的場景,在信息爆炸時代,我們反而更加找不到真相,造成這種困境的原因是兩種不同的認識世界的方法,即觀察和經驗的知識、信仰與信仰知識之間的矛盾,[1]正是在這樣的矛盾下,新聞傳播從“信我”的時代走向“秀我”時代,消費者和公民掌握了充分的編輯權。而在信息爆炸時代,人們要對信息進行辨別首先要對新聞類型加以區分,即確證式新聞、斷言式新聞、肯定式新聞和利益集團式新聞,并在此基礎上向讀者提出“懷疑認知方法”的6條原則:第一,“我”碰到的是什么內容?第二,信息完整嗎?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第三,信源是誰?我為什么要相信他們?第四,提供了什么證據?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么?第六,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1]幫助受眾辨別新聞信息,獲取真相。在該書的最后預測新聞的未來,提出下一代需要怎樣的新聞業,即下一代新聞業必須歡迎并且為更具參與性的公眾服務,新聞不再是講授,而是一種內容更加豐富的對話。[1]
新聞媒體的責任是要秉持新聞專業主義理念,客觀、公正、全面、真實地進行新聞報道。李普曼認為,新聞媒體具有權威性和公信力,新聞媒體是信息的把關人。李普曼所處的時代,還是一個信息資源相對匱乏的時代,媒體掌握著稀缺的信息資源。但是隨著網絡的興起,其興盛帶來了信息的海量化,新聞信息如潮水般向人們涌來,傳統媒體對于新聞的把關權和話語權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網絡信息傳播的及時性,使得新聞媒體傳統的報道速度無法跟上。為了能夠吸引受眾的眼球,滿足受眾對新聞報道速度的渴求,新聞報道開始提高速度,相應地,使得新聞報道變得碎片化、同質化。
得益于網絡傳播的互動性,受眾不再只是新聞信息的接受者,網絡帶來了自媒體和社交媒體的興盛,受眾和新聞媒體之間的傳受位置得到改變,受眾對新聞信息實行雙向傳播。同時,近年來移動終端智能化的不斷普及,使受眾能夠更加容易地參與新聞傳播,“公民新聞”隨之出現,就如同《真相》所述,我們由新聞的“信我”時代,來到了今天新聞的“秀我”時代。[1]公民由于分布的范圍廣、數量大,掌握的移動設備更先進,相比于記者,他們更能第一時間接觸新聞事件,借助網絡平臺,能夠第一時間曝光新聞事件,甚至全程跟進后續發展,不僅有文字、圖片,還有視頻和音頻,形式豐富,現場感極強。
“公民新聞”興盛,“全民記者”時代似乎已經到來,既然人人都可以成為記者,進行新聞報道,而且新聞媒體都無法與之相比,那么新聞媒體、新聞記者還有存在的必要么?他們存在的價值又是什么呢?學術界和業界對此進行了激烈的討論,不管是后來的討論還是后續發展情況,都證明了他們存在的必要性和不可或缺性。
網絡傳播的及時性的確給網民第一時間進行報道、全程直播提供了機會,但網絡信息的海量性、無門檻以及傳播的匿名性讓所有信息無須經過把關人的篩選直接進入公眾視野,這時,最大的問題便出現了:信息豐富的同時,有效信息反而匱乏了,我們想獲知新聞事件的真相,似乎更加困難。
《真相》提出我們認識世界有兩種方法:觀察和經驗的認知、信仰的認知。[1]由于公民是未進行過專業訓練的業余新聞傳播者,他們無法像新聞記者那樣摒棄帶有先入為主的信仰的認知方法,所以大家都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自然會使新聞事件變得更加撲朔迷離,慢慢地,我們發現在面對一個新聞事件時,似乎知道得很多,但是事情的真相是什么,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呢。
2014年讓公眾印象最深刻的恐怕就是馬航事件,從3月8日馬航370失聯到3月24日最終確認墜毀,人們就開始進行各種猜想,馬航越南烏龍事件、乘客持假護照涉及恐怖事件、飛機機長劫持失聯馬航飛機等等,其中的種種猜想也不乏“確鑿”的證據,讓人們想起馬航事件時流傳的一個很火的段子:“航班失聯十幾天,每天上午是造謠時間,下午是辟謠時間,晚上是競猜時間?!保?]馬航事件期間,關于馬航失聯有諸多猜測,卻唯獨沒有事件的真相,這和事件的復雜性和人們認知的有限性有關系,但是不得不說,公眾借助于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更加劇了這種信息混亂的局面,也使得真相浮出水面變得更加艱難。面對這種情況,缺乏專業精神的公眾只能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作為專業的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則要發揮自己的專業精神,為公眾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中揭示真相。
《真相》一書表面上是比爾·科瓦奇和湯姆·羅森斯蒂爾兩位資深記者寫給受眾,讓他們用懷疑認知方法去辨別真相。這看似是一本提高公眾的新聞素養的書,實際上也是一本新聞從業者的指導手冊。書中提出的懷疑認知方法同樣適用于新聞媒體和新聞記者,《真相》的作者坦言,懷疑認知方法基本上都是傳統媒體的工作要領。[1]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作為具有專業知識的新聞記者需要做的就是從無序的信息中將真相揭露出來。但是如何揭露真相呢?“懷疑認知方法”六原則則給了媒體很大的啟發,只不過懷疑認知六步法的行為主體需要更換一下,不是受眾,而是新聞記者。
第一,“我”碰到的是什么內容?事件已經發生了,目前已經有了哪些信息?第二,信息完整嗎?假如不完整,缺少了什么?這些信息是否能夠完整地呈現整個事件,如果這些信息不完整,那么還缺少什么?第三,信源是誰?我為什么要相信他們?目前的信息都是從哪里得知,這些信息的信源是否可信?第四,提供了什么證據?是怎樣檢驗或核實的?目前對于這個事件有什么證據證實,這些證據又是怎樣證明的?第五,其他可能性解釋或理解是什么?記者對新聞事件進行調查,已經大致掌握了事件的過程,這時記者需要思考,還有沒有其他可能的解釋,通過這樣的追問才能挖掘事件背后不為人知的信息。第六,我有必要知道這些信息嗎?這是受眾懷疑認知方法的最后一個原則,但作為新聞記者,這個應當是第一個原則,受眾的需求才是媒體生存之本。
如果面對一個新聞事件,記者能夠從以上6條原則進行思考,那么新聞媒體就可以避免陷入追求速度的迷潭中,避免同質化現象,最重要的是媒體能夠作為專業人士將真相挖掘給受眾。
在這樣一個“全民記者”的時代,媒體不再僅僅是歷史的“記錄者”,也不僅僅是海上航船的“瞭望者”,他們應成為真相的挖掘者,使信息超載時代無序的信息有序化。作為探究真相的新聞記者,在信息爆炸和“全民記者”時代,更需要提高專業素養,這里的專業素養不僅僅是專業技能的提升,新聞記者要提升的是自身的思想和認識,面對新聞事件時不能只做記錄者,而要做探究者,用懷疑的態度去尋找事實,盡可能避免信仰知識的影響,用事實來說服公眾,做一個有思想、能思考的新聞記者,在面對眾多繁雜信息的時候,才不會人云亦云或者陷入信息的泥潭。如果一名專業的新聞記者在面對信息的時候自己都無法辨別真偽,又怎樣給受眾提供真實的報道呢?
在網絡新媒體產生、全民參與新聞之后,一直流傳著傳統媒體的消亡論。傳統媒體能否繼續生存,又是如何繼續生存的呢?很顯然,《真相》這本書給出了答案,只要人們對真相有渴求,傳統媒體就能夠繼續生存下去。新媒體有其不可忽視的優勢,但是傳統媒體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力量。不管是網絡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面對紛繁復雜的信息時,他們需要做的就是找出真相,證明新聞業并非僅僅回應技術進步,其根本是對“真相”的詮釋。
[1]比爾·科瓦奇,湯姆·羅森斯蒂爾.真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35,33,178,11,03.
[2]http://bbs1.people.com.cn/post/1/1/1/138231583.html[DB/OL].人民網(強國論壇).
G206.2
A
1674-8883(2016)15-0074-01
陳敏,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