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彤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由傳播學解讀《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之道
尹 彤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1331)
《奔跑吧兄弟》自2014年10月在浙江衛視播出以來,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并在網絡中引起廣泛熱議。本文將從傳播導向、傳播內容、傳播模式三個方面分析《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之道。
受眾中心;電視編導;媒介融合
《奔跑吧兄弟》(簡稱《跑男》)是中韓合作的大型戶外競技真人秀節目,改編自韓國著名綜藝節目《Running Man》,自2014年10月在浙江衛視播出以來,收視率一直居高不下,不僅打破多項收視紀錄,而且在網絡中引起廣泛熱議,話題點擊率節節攀升。以下將從傳播導向、傳播內容、傳播模式三個方面分析《奔跑吧兄弟》的成功之道。
《奔跑吧兄弟》成功的第一要素,在于牢牢把握住以受眾為中心的傳播導向。
受眾中心論,即一切傳播活動都以受眾為中心,以滿足受眾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傳播受眾期待的內容與信息。隨著新媒體的發展,受眾在信息傳播中不再處于傳統意義上的被動位置,而是開始處于中心地位,主動地選擇與獲取信息。對于節目的原則,娛樂性已經不再是受眾唯一追求目標,他們更傾向于在節目中滿足情感需要,實現自我認同。
《奔跑吧兄弟》在節目設置中,采用明星真人秀的演繹方式,邀請七名知名度較高的明星作為主持參與到各項競技活動中去,在自帶粉絲熱度的同時,滿足了觀眾對明星的窺私欲。在主持人形象設計中,主創方對七位嘉賓都進行了鮮明的形象定位,如鄧超“學霸”、李晨“大黑牛”、楊穎“女漢子”等,眾明星拋去高高在上的光環,顯露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符合當前大眾所追求的草根性,使觀眾對嘉賓的形象有深刻印象后,能夠抓住電視中巧妙設計的笑點,從而在心理上產生對眾主持的認同感。在觀看節目的過程中,觀眾與明星之間的距離不斷拉近,并作為傳播主體參與到節目的互動交流中去,在滿足自我的情感需求的同時,也從各種類型的主持嘉賓以及故事情節尋求生活的貼近性,獲得自我認同。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要素之二,在于其實現了編與導的完美配合。
在“編”上,整個節目并不是簡單的由嘉賓參加活動、獲得獎勵構成,它的所有游戲環節都是依托合理的故事情節運轉的。例如。其第三季第一期,就以拯救牡丹花為主題,由此展開護花行動,尋求神物助花盛開等情節。編導根據具體時節確定節目活動地點以及與之相應的節目主題,并且在情節設計中融入地域特色與傳統文化,使整個故事構架引人入勝,將原本引進的內容本土化特色化,符合觀眾的民族情感與審美需求。在“導”上,導演能夠牢牢把握游戲流程,掌握節目節奏,預見節目效果。每一次挑戰的結束都會產生不同的游戲走向,引發不同的輿論傾向,導演組能夠及時根據觀眾的反饋調整節目設定與進度,以求達到觀眾樂于接受的傳播狀態。
同時,“編”與“導”之間有良好的溝通轉換機制,互為補助,使節目傳播內容更易深入人心。在節目的口語傳播中,編導的合作得到體現:編劇負責設計闡釋游戲項目故事情節,導演則負責通過鏡頭組合展示嘉賓之間的交流博弈,甚至是在競技之中嘉賓的吐槽與相互鼓勵也是經過精挑細選,無一不從口語方面向屏幕外的觀眾傳播信息。為了使觀眾能夠更容易地接受故事設定,旁白總是及時出現進行解說。根據傳播學中培養分析理論,在電視節目中口語傳播的廣泛采用使節目更具親民性平民化,節目的意識也在這些口語之中潛移默化,影響觀眾觀看思路,從而形成廣泛的社會共識,如《跑男》所傳播的積極拼搏團結友愛不服輸的精神內涵為廣大觀眾所稱贊。
《奔跑吧兄弟》的成功要素之三,在于其借助跨屏營銷,以媒介融合拓寬受眾面,實現線上線下的全媒體傳播。
“媒介融合”,即指媒介形態呈現出多功能、一體化的趨勢。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各種網絡平臺由于其廣泛的交互性與內容的豐富性成為受眾的寵兒,傳播性能不斷得到延伸。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線上線下合作越發頻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傳統媒體積極開發線上平臺,自建官網,延伸核心價值;二是傳統媒體與網絡平臺進行跨屏合作,重塑品牌效應;三是借助社交媒體與自媒體之力,優化整合資源。[1]《奔跑吧兄弟》無疑將這三種方式運用得淋漓盡致。首先浙江衛視具有官方網站,能夠進行自主的宣傳播放以及第一時間發布各種關于《跑男》的資訊信息;其次,浙江衛視與愛奇藝、騰訊視頻等視頻網站進行了相關合作,借助目前流行的彈幕系統,極大調動起觀眾參與互動交流的積極性,其網絡點擊率也始終霸占綜藝榜首;在微博等社交平臺上,《跑男》的搜索量更是節節攀升,自媒體的交互傳播,更使“跑男效應”延伸至各個不同的領域,知名度大漲。
特別要提到一點,在微博這一平臺上,《跑男》建立了積極的明星微博聯動關系,使其傳播效果不斷擴大。根據拉扎斯菲爾德的“兩級傳播”理論,《跑男》中眾多明星主持嘉賓擔任了意見領袖這一角色,并對觀眾具有強大的影響力。他們在微博上往往擁有千百萬的粉絲擁躉,而在微博平臺具有較強的話語權,因此在對于《跑男》的宣傳以及輿論引導上具有較大的助力。如鄧超的名句“we are 伐木累”,陳赫的“你是豬嗎”,王祖藍的各種自黑,在他們自己的微博經營下在網絡上持續走紅,側面為節目的宣傳造勢,使《跑男》風格更加深入人心。
《奔跑吧兄弟》作為一檔引發全民狂歡的真人秀節目,其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消遣,它更多地探尋了一種在新媒體時代下綜藝節目的全媒體發展之道。它的成功激發了國內綜藝更多發展潛能,《跑男》之后,無數明星真人秀層出不窮,給予觀眾更多的選擇,擴展了中國綜藝發展之路。
[1]王淑華.網絡媒體與電視媒體的融合與發展[J].重慶社會科學,2010(1):74-79.
G222.3
A
1674-8883(2016)15-0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