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鹽城市馬溝小學 徐春琴
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指導下的小學語文教學
江蘇省鹽城市馬溝小學 徐春琴
隨著當前國民素質教育的不斷發展,課程改革已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新課改的不斷深化對當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基于兒童思維發展新論所開展的小學語文教學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賦予了更多的關注,旨在實現創新性學習。
小學語文教學 兒童思維發展新論 學習能力
在我國基礎教育課程體系中,語文是一門基礎性課程,語文課程教育是小學生掌握其他課程的基礎和前提,同時也是基礎教育體系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就當前小學語文教學現狀來看,其中依然存在不少問題,尚待進一步完善。因此,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結合兒童思維發展新論,積極探索小學語文教學,以科學的、發展的觀點看待小學語文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逐漸加以完善。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拼音是基礎,也是重點,其對于學生發音、認字以及閱讀等語文能力的形成和發展有著積極的意義。
1.堅持教師為課堂主導,通過多媒體教學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拼音學習中發音和書寫是重點,兒童思維發展新論對學生思維發展做了較多強調和重視,所以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發揮自身主導作用,尊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通過多媒體技術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力,通過課件或者視頻來引導學生模仿字母的讀音、口型技巧和聲調變化等內容,對于學生容易出錯或者容易出現混淆的部分應做重點講述和補充指導。利用上述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積極性,奠定拼音基礎,切實提高教學效率。
2.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堂活動,引導學生形成拼音應用能力。(1)采用拓展學習的手段。識字以及擴展閱讀是拓展性學習的主要途徑,其學習內容應側重于一些與學生日常生活存在緊密聯系、簡單且易于掌握的繞口令或者兒歌,其中的字詞句富有韻律性且朗朗上口,學生很容易就表現出濃厚的學習興趣。(2)開展趣味性課堂活動,充分激發學生思維。教師在課余時間可組織學生參與拼音組詞、看圖搭配以及造句、對話等課堂實踐,以吸引學生注意力,提高學生拼音應用能力。
在語言學習中,識字是學生運用語言的必要保障。因此,小學語文教學中不僅要重視識字教學,還應將該環節的教學重點放在掌握識字方法和運用漢字的效率上。
1.根據課程要求完成重點教學任務。一般情況下,識字課基于課文理解程度來設置相應的教學任務,例如重點學習那些要求學會、掌握的部分生字詞,其中包括會認會讀,也包括熟練運用。由于漢字字形多種多樣,學生往往需要了解單個漢字的筆畫構成以及書寫方法。教師也可以利用書寫、正音等方式帶領學生認識、掌握生字詞,通過語言交流學會使用字詞,從而達到課程標準的教學要求。
2.對教學方式加以創新,靈活開展識字教學。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小學語文教師應充分利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活動,引導并鼓勵學生識記生字詞;組織趣味性的課堂活動來強化學生字詞記憶。例如,選擇多個具有相似字形的生字混為一體,讓學生們按照聽到的讀音不同來選擇與之相應的字;亦可選定一個字根,要求學生們添加筆劃、偏旁使之變成不同的字等等。這樣的教學方式激發了學生的能動性和好奇心,使之能夠主動學習字詞。教師應注意的是,學生在此類活動中往往會遇到不少生字,應及時加以指導,引導學生逐步擴充詞匯量,鍛煉其多元思維能力。
語文知識在閱讀以及寫作實踐中得到應用,并在其中得到豐富和發展。語文教學環節包括多種形式,例如文章、段落以及詩詞等等,學生們在對課文以及教材詞句有了進一步理解的基礎上才能逐漸提升自身的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語言應用能力,進而參與寫作訓練。教師在開展閱讀訓練時應從學生的思維特點以及語文學習水平出發,開展針對性的閱讀教學。學生年齡不同,對于教材內容的理解角度必然也有所不同。一般情況下低年級教材內容短小,蘊含的意思較為淺顯,便于學生讀懂。所以,課堂教學中主要圍繞朗讀識字這一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任務主要是激發學生積極性,適當引導學生閱讀,不可過度干預。三年級以后的高年級教材內容增多,課文深度也隨之增加,其中蘊藏了較為豐富的情感表達,此時學生經過一、二年級學習有了相應的文字積累,可接受深層次的教材解讀。同時,教師也可組織學生參與課外閱讀,積累豐富的課外知識,鼓勵學生評論所讀文章,并開展寫作練習。此外教師還應重視寫作教學部分,強化學生語用能力。例如,可通過比賽或者游戲等方式組織低年級學生參與造句練習;高年級學生可在一定語言積累的基礎上簡單開展作文練習,或帶領學生參與生活實踐,多方面發掘素材,不斷創新思維。
小學語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結合兒童思維發展新論,落實其中的要求和理念,認真分析教學問題和不足,以更好地擴展學生思維能力,提升學生語文水平。
[1]麻建芬.淺談創設情境教學法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黑龍江科技信息.2012.(9):159-159
[2]謝建萍.從《少年閏土》到《故鄉》——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與融合[J].上海教育科研.2013.(7):90-92
[3]曾夢佳.優化小學語文教學評價體系的探討[J].教師博覽(科研版).2015. (9):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