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勝
(山西省雁北煤炭工業學校)
淺論人文精神在中專語文教學中的滲透
李文勝
(山西省雁北煤炭工業學校)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作為傳道授業的主力軍,中專語文教師肩負著推進人文教育的重要使命,如何在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成為新時期開展語文教學工作的重要內容。
人文精神;中專;語文教學
經濟與社會發展所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沖擊著人們的固有價值觀。市場經濟環境下,各行各業都在進行著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成王敗寇的思潮下,為求生存發展,功利主義與物質至上的不良思想開始在小范圍內盛行。作為傳承民族文化與先進知識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承擔著不容推卸的責任。作為特有的精神現象,人文被諸多學者譽為“萬物的尺度”,它不僅是人類智慧與精神的融合,更是人類發展史中特有的精神力量。之所以在中專語文教學中倡導人文精神教育,是與教學對象的特殊性分不開的。中專生通常為結束九年業務教育后的青少年,尚未踏入社會,但有相對明顯的就業方向。對這部分學生開展人文教育,是為社會輸送高質人才的重要保障。只有在語文教育中不斷加強人文教育,才能讓其在心智日漸成熟的階段形成更加全面的、科學的人生觀,具備積極的、正向的就業觀,促進其陶冶人性與情操,塑造優質品格。
人文精神源于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是宣揚個性解放、主張以人為本的思想武器,更是追求自由平等,崇尚真理,反對等級觀念和愚昧的精神利刃。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文精神”開始成為熱議話題,走進我國學術界,已有不少的專家和學者就此展開研討,探索其在社會發展的宏觀和微觀層面的作用,也有部分學者著書立說,剖析其內涵與實質。
根據李廣柏的觀點,人文精神的實質就是自由、平等、博愛,是文藝復興時期肯定人類價值的思想的集合。涂又光則認為,人文精神可謂內在的精神氣質,通過“為道”等修養沉淀而成。而根據張汝倫的觀點,人文精神是價值觀念在人文學術中的具體體現,是構成人文學術的基礎。學者們基于不同的理解,從不同角度對人文精神的實質進行了分析,可謂見仁見智??梢哉f,人文精神是對人類價值與精神的高度認可,在維護人的尊嚴、宣揚人的價值、主張人的追求的過程中塑造的特有的精神文化,不僅在人道主義精神下倡導人性,更在探索真理的過程中主張理性,因而是一種積極的、正能量的、值得推崇的精神。
因此,在中專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是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舉措,更是振興中華文明的必經途徑。
為適應時代發展,教學領域的革新可謂大刀闊斧,從教育內容的拓展,教學模式的改革,到教學方法的創新,層出不窮,為中專語文教育的與時俱進提供了良好的理論與實踐經驗。
(一)人文精神被忽視
根據目前我國中專語文教學的實際情況,語文課堂教育雖然脫離了固有的“以教為主,以書為首”的教學方式,但總體而言,仍然傾向于理論知識的灌輸,盡管在傳授理論知識的同時,教育工作者越來越注重對教學客體的知識體系的擴展和延伸,但很少涉及人文精神教育。雖然強調了《大綱》所指的工具性,更加注重語文在溝通與表達方面的工具意義,但卻明顯忽視了人文性,缺乏對學生品格與修養的完善。
(二)缺少人文基礎常識
我國的教育仍停留在應試教育階段,中專教育亦是如此,巨大的升學壓力和激烈的技能競技使得學生更加注重“應試”學科的學習,在專業細分背景下,教材設置偏向于將“技能”作為培養的硬性指標,而人文精神只作為輔助修繕必備知識的軟實力,因此,教材中鮮有關人文精神的具體內容,人文教育無從談起。
(三)人文思維成為“桎梏”
現代的中專生是網絡時代的重要成員,他們從小受互聯網文化的影響,在生活、學習等方面都體現出“互聯網思維”,即目標明確、追新逐異,力求便捷,而這種現象對他們的思維模式造成的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缺乏耐心。面對日新月異的網絡文化,既有的語文教育顯得陳舊,彰顯人文精神的名篇佳作顯得“啰嗦”,特別對于缺乏自律能力和甄別能力的學生來說,很難撇開新鮮刺激的網絡靜下心來接受人文理念。因此,人文精神在部分學生意識中,很可能會淪為“拖時代網速”的“桎梏”。
人文精神之所以遇冷,是因為缺乏成熟與發展的沃土,想要有效促進人文精神的教育,就要多措并舉,因勢利導。
(一)明確人文精神的培養方向
1.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是構建和諧的基礎,也是科學發展的要求。理性精神的塑造是漫長而艱巨的,例如,如何評價一個學生?學習成績、技術實力還是溝通能力?筆者認為,若想合理地評估學生,必須客觀、全面。目前衡量中專學生的主要標準就是學習成績,教師也更加偏愛學習成績好的學生,從教師的角度,學生成績好是對自己工作的肯定,是自己教學實力的證明。這種判斷顯然是有失偏頗的,因為思想境界是獨立于學習能力的存在,并非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就缺乏思維能力。人文精神所主張的“價值”,就是用理性的角度去評估人的價值,更加客觀、公正地看待事物。作為中專語文教師,要理性地對待自己的學生,更要培養學生理性判斷的精神,使他們能夠通過內省來實現自我激勵。
2.思辨精神
如前文所述,中專生大多為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他們的人格塑造和品性修養仍處于探索階段,考慮問題時比較主觀,處理問題時容易激動,思維容易受他人干擾,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因此,在學習語文知識的過程中,要注重思辨精神,培養學生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靈活運用抽象思維,引導他們層次分明、條理清晰地分析事物,不僅可以幫助他們端正人生態度,還可以引導他們積極樂觀地應對學習生活。
(二)培養人文精神的具體方法
1.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
所謂“名師出高徒”,教師自身的人文素養水平決定了其開展工作的成效。要實現人文精神教育目標,要求教師能夠提高人文素養。在中專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占據相當比重,它所宣揚的誠信禮義等精神是我國精神文明的重要組成,是培養人文精神的思想前提,這就要求中專語文教師積淀傳統文化,豐富理論知識,注重聯系實際,選取代表性的文章,切實領悟其思想意義、人文藝術和價值取向,在研習中不斷探索、不斷提升自我。
2.注重教學內容的針對性
明確的教學目標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筆者認為,人文精神的滲透應該循序漸進,但要具備針對性和目的性。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做好準備功課,制訂詳盡的教學計劃,以人文精神教育為促成語文教學任務的手段,重點教授有益于學生終生受用的知識(比如思辨能力,人文思維,價值取向),而非應對考試的知識。在教學中,教師要大膽嘗試新的教學手段,根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設置教學主題,引導學生用人文思維辨識社會百態,用價值觀念規范言行,人文精神不止是客觀抽象的概念,而是與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內容,甚至影響人生的軌跡與成敗。
3.完善考評機制
之所以人文精神在中專語文教學中會收效甚微,就是因為校方注重就業能力、教師注重教學業績、學生注重學習成績,因而忽視了人文教育。中專學校應該豐富對教師和學生的考評內容,靈活選擇考評方式,比如教師在考查學生的人文素質時,可以在傳統的閉卷考試的基礎上,以學生的讀書心得或者課堂發言內容作為參考加分項,側重其品性的塑造與內涵的培養,將考試轉變為增加人文精神教育的工具。
中專語文教育既要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又要幫助學生積淀受益終生的精神底蘊。
開展人文精神教育的過程,實質上就是塑造學生人文精神的過程,每一個環節都至關重要,作為教育活動的核心人物,教師應該參透教材的要義,精心設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走向人文,成功實現教學目標。
[1]李廣柏.中國歷史上的人文主義思潮[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
[2]涂又光.論人文精神[J].中國哲學史,1997(1).
[3]張汝倫.人文精神:是否可能與如何可能[J].讀書,1994.
[4]張惠平.在語文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0(3).
[5]李放.略論人文教育與科技教育的分化與融合:兼談人文教育的意義及內容[J].學術交流,2006(6).
[6]趙惠娟.彰顯人文關懷,促進認知成長:談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教育滲透[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1(3):181-183.
·編輯薄躍華
G6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