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楊林
(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論生命教育對畢業季研究生的重要性
馬楊林
(北方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由于對成功的渴望與就業的焦慮和迷茫,使得一部分畢業季研究生倍感存在意義感的缺失與生命的孤獨,高校適時對畢業季研究生開展生命教育將具有重大的意義。
生命教育;生存困境;心理境遇
海德格爾說:“人應當詩意地棲居。”當飛鳥翱翔于天際,當鮮花盛開于大地,當人們臉上綻放出微笑,詩意便開始在生活當中流淌。人應當詩意地生活。然而,在行政管理日趨民主化、社會建設不斷法制化、大眾言論愈發自由化的當今社會,人們在享受物質充盈與制度民主的同時亦遭遇著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正如馬爾庫塞所言,當技術理性融入制度化建設,整個社會都呈現出一種“單向度”的特點:人們對物質的滿足遮蔽了其精神上的需求,人的勞動異化成一種“外在的勞動”。即便是擁有高學歷的在校研究生也不例外,受工具理性的驅使,畢業季研究生對成功的渴望與就業的焦慮和迷茫,使得一部分研究生倍感存在意義感的缺失與生命的孤獨,這種心理的困境也是近年來高校研究生自殺或他殺案件的一個極大的誘因。關注畢業季研究生的生存困境及心理境遇并對其進行適當的生命教育,對于研究生健康成人成才、穩步踏入社會將具有重大的意義。
目前,北京畢業生就業服務中心的一項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北京市研究生畢業人數達7.9萬,較2013年增加7千余人,創歷史新高。隨著近年來研究生的擴招,研究生面臨著更大的就業壓力。那么,在壓力面前,畢業季研究生的心境及表現又是怎樣的呢?
在訪談中,曾有同學告訴我說,求職的挫敗感使他一度自責,懷疑自己,焦慮,迷茫,覺得對不起家人。也有同學說,讀研比工作壓力更大,經常失眠,精神狀態很不好等。
綜上所述,順利畢業、就業是畢業季研究生普遍焦慮的一個問題。存在主義哲學家海德格爾認為:“焦慮是證明人存在的最根本的方式,而且焦慮是不可避免的。焦慮來自對生存困境的抗爭。”他告誡我們要直面焦慮,勇于承擔,實現自我本真的存在,而不能一味地逃避,逃避焦慮就等于逃避自由。然而,面對撲面而來的學業壓力與就業壓力,總有一部分學生不能理性面對困難與挫折,而選擇極端的方式解決問題。在花樣的年華讓生命之花過早凋謝是每個社會人都不愿意看到的,然而現象背后反映的總是本質,死亡在帶給我們傷痛之余更多給予我們的是警醒、是反思。
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及產業結構的不斷優化,我國的高校教育體制也在不斷調整。表現為高校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制度由原來的國家統包分配向畢業生自主擇業轉變。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一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主要來源于以下三個方面:
(一)社會原因
首先,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近年來我國城鎮每年需要就業的人數始終保持在2400萬人次以上,而新增崗位和補充自然減員卻只有1200萬人左右,供大于求的缺口幾近一半,大批農業人口向非農領域的轉變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的概率。此外,由于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自發性和滯后性,市場在調節資源配置方面存在很大的弊端,而國家又缺乏有力的政策導向,一度造成了就業崗位的結構性失衡。從區域結構上看,許多研究生畢業后根本不會選擇回到偏遠農村及相對落后的西部地區去奉獻,而是“一窩蜂”地涌向中東部相對較發達的沿海城市,這樣就造成了貧困地區高素質人才稀缺,而發達地區人才扎堆卻無法有效配置的怪象;從產業結構來看,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及產業結構的調整,目前我國主要大力發展以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為主的新型產業,需要的是高精專人才,而大多數畢業生主要是應用型人才。這樣就從源頭上造成了一種供給與需求的斷層。
(二)學校原因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的教育事業發展走過了異常曲折的道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百廢待興的教育事業得以恢復,但教育工作還存在不少問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未能相得益彰;在教學方法上,采用老式的“灌輸式”教學法,而不善于因材施教,啟發誘導;在教學目標上,一味強調高分、高升學率,而不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致使好多高材生就業時出現了“高分低能”的尷尬現象;在教學內容上,高校專業的設置和擴招與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相脫節。比如,2010年度大學生就業能力排行榜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應屆大學生最難就業的十個專業為: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工程、英語、法學、國際經濟與貿易、會計學、機械設計制造及自動化、工商管理、漢語言文學。而這十個專業竟是我國考生報考最熱門的專業。難就業使好多畢業生無奈奔向了考研的大軍,雖然暫時緩解了這部分人的就業危機,但等到他們畢業時,危機又卷土重來。就業難始終成為他們走向社會的難題。
(三)個人原因
本科畢業時好多同學選擇考研是想要未來就業時有一個高的起點和平臺,步入研究生大門之后,課題的忙碌,學業的繁重,使好多同學還是像本科一樣整日穿梭于圖書館、實驗室埋頭苦學,充實頭腦,兼考各類證書。光陰飛逝,一眨眼已臨近畢業,由于讀研期間對就業形勢和政策的極少關注,畢業時好多學生依舊感到前途迷茫。大部分研究生還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心理誤區,就是對自我估計過高,在畢業之際都希望能得到一份高薪、高職、自己又感興趣的工作,然而往往“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在經歷了就業的挫折之后,面對學位論文的壓力,焦慮、緊張感便縈繞心中,常常顧此失彼。對于那些不能合理規劃自我人生職業生涯、坦然面對困難與挫折的畢業生來講,往往容易采取不理智的行為來逃避問題。生命教育在此階段就顯得尤為重要。
近年來,針對我國青少年群體中日益顯現的道德滑坡、拜金主義、對生命的輕視、極端個人主義等消極價值取向,生命教育引起了國內不少學者的關注。對生命教育內涵的認識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生命教育是教人認識生命、保護生命、珍愛生命、欣賞生命,探索生命的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的活動。”包括生理衛生健康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價值教育、挫折教育、死亡教育等內容。針對畢業季研究生普遍存在的求職壓力大、內心焦慮、生命孤獨、生活意義感缺失等茫然現狀,適時地對其進行生命教育將具有很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一)有利于減少畢業季校園暴力事件和學生自殺、他殺現象的發生
意大利教育家瑪利亞·蒙臺梭利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幫助生命力的正常發展,教育就是主張生命發展的一切作為。”教育要回歸生命的本真。然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不斷發展,教育受知識本位、技術至上理念的影響,學校更多注重的是教給學生“何以為生”的本領,而忽視了對學生內心的關懷和健全人格的培養。畢業季研究生承擔著比本科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基于大多數研究生在畢業時已到了適婚年齡,他們不僅要考慮如何畢業、如何就業的問題,更要為成家做準備。這三座大山壓在一個幾近而立之年卻事業尚未起步的年輕人身上,焦慮、孤獨也在情理之中。生命教育作為一種全人的教育,是新時代素質教育的本質要求,教育從根本上關注學生的內在需求和生命體驗,強調學生主體性的存在,注重對學生的精神教育、心靈教育和意義教育。針對畢業季研究生就業壓力大而倍感生命孤獨、生命意義感缺失的狀況,高校輔導員、導師作為與學生接觸最頻繁的人,應積極主動地去了解學生的心理、思想動態及其求職意向和求職進度,并給予指導和幫助,及時排解學生存在的思想和情感困惑。研究生處、各學院也可開展生命教育專題講座,請一些人生閱歷豐富的老師、企業家、名人向學生做一些就業心理和就業技能方面的指導,從精神上激勵學生自信、從容地去面對挑戰、迎接新生活。也可以通過直面死亡的教育,引起學生向生的渴望。針對近年來高校發生的研究生自殺或他殺案件開展一次討論課等,相信當學生在身心受到很大感觸時,他們對生活、生命的體悟將會更加深刻,也會更加熱愛生活,從而減少校園暴力事件和自殺、他殺事件的發生。
(二)有利于畢業季研究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和就業觀
著眼于畢業季研究生普遍因就業難而引發的焦慮不安狀態,高校在開展生命價值教育的同時,也要給予學生關于就業方面的一些實際幫助,這將有助于畢業季研究生樹立起正確的生命觀和就業觀。其實,通過對近幾年來研究生就業狀況的分析,不難發現研究生就業難并不是難在崗位的缺乏,而是難在研究生對自我定位及社會需求的認知錯位方面。研究生普遍從心理上覺得自己的學歷高于本科生,求職時一味要求高職、高薪,而用人單位更看重的則是員工的工作經驗和實干能力,這就要求研究生在求職時要適當放低就業姿態,先就業后擇業,初次就業注重能力儲備,以為再就業積累經驗。同時高校也要對研究生就業給予足夠重視,多為學生提供就業信息,拓寬學生的就業渠道。存在主義哲學家薩特認為“存在先于本質”,主張生命的自由選擇和自由創造。他認為自由與責任是密不可分的,焦慮是自由的后果,而畏懼、焦慮、絕望、孤獨這些非理性的情緒體驗正是人存在的基本狀態。從小我們就知道困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戰勝困難的勇氣,沒有奮斗的目標。道理大家都懂,執拗、迷失常起因于內心的茫然與膽怯,失敗于從未付諸行動。畢業季研究生同學在就業時,應在心理上做好碰壁的準備,讓自己內心強大起來,要認識到遭遇挫折、焦慮、苦悶是常態,關鍵在于如何反常態。正如薩特所言,焦慮是自由的后果,自由與責任密不可分,要想自由就要勇于承擔責任,努力處理好自己手頭的事,不拖沓、不懈怠,方法總比困難多。切忌輕生抑或某些消極處理問題的方法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生命對于每個人來說都是唯一的,我們有責任讓它綻放光彩。
[1]李艷.存在主義哲學對社會工作價值觀的啟示[J].學理論,2015.
[2]馮建軍.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J].思想理論教育,2006.
[3]鄧濤.教育視域里的生命教育[J].教書育人,2002.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