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麗娟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
在城鄉社區醫療衛生保健背景下看職業中學護理醫學教育
丁麗娟
(甘肅省白銀市會寧縣郭城農業中學)
目的:探討職業中學護理醫學教學的體會;方法:以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為目的,以提高國民的思想道德、科學文化、勞動技術、身體心理素質為宗旨的基礎教育;結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著力提高教育質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結論:堅持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的根本任務。
職業中學教育;醫療護理技術;城鄉社區
目前,我國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正發生著變化,從原來的以醫院為重點,現已轉變為正以城鄉社區為基礎的初級衛生保健,也就是醫療衛生保健的服務需求隨之發生變化。為了更好地適應新的需求趨勢,醫學專業的教育應從原來的學校、醫院逐步向社區擴展,如何有效合理進行資源配置,為未來基礎醫療服務培養更專業的人才,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職業中學作為培養人才的基地,在教學上也需要作出相應的調整。
關于職業中學醫療護理技術人才教育的目的是“職業以生利為作用,故職業教育應以生利為主義”。“好的教育應當給學生一種技能,使他可以貢獻社會……”根據職業教育目的觀,非常明確地指出職業教育是要培訓學生的實際操作動手能力,強調的是培養具體應用能力、創新技術能力,而并非具有“后勁”的“知識理論型”人才,這樣的差異化人才培養目標既確保了人才的多樣化,也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更適合職業學校的學生學習特點。唯有如此,才能實現中等醫學職業教育向社區、面向基層,才能保證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和衛生工作方針在職業醫學教育中貫徹落實。
要達到職業醫學教育應用型人才的目標,需要適應目前社會新形勢的發展,遵循“面向市場,發展短線,按需設置”的原則,系統地調整專業設置,以此來滿足城鄉社區醫療衛生需求。另一方面,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情下,需要逐步突破原有的舊的教學模式,建立一套適合新形勢發展要求的教學體系,提倡以患者為中心,以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老師講解的知識要為學生能解決實際的臨床問題服務,傳授的理念要為解除患者的病痛服務,傳達的態度要為良好的醫患關系服務。職業醫學教育可以充分利用社區衛生資源的優勢,在社區里進行教學,讓學生進入未來實戰的場所,感受實實在在具體面臨的問題,使他們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實踐更好地結合,從而提升各個方面的專業能力。
現在教育體系從基礎教育開始就強調要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職業教育中更是如此,而目標教學法則能更好地實現素質教育。所謂目標教學,是指將一次課的教學過程分解為課堂導入、展示教學目標、遵循教學目標講解相關知識、目標測評等幾個環節,并根據這些環節組織實施教學。通常運用模擬情景設置、獨立展示操作演示、團隊協作小組討論、角色扮演、學習檢測評估等多種形式來完成教學目標,借助這些不同形式的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參與性、教與學的互動性,因此能更充分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更好地達到教學目標,同時學生的實操能力、判斷分析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理解思維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綜合職業能力會大幅提升。目標教學正視并承認尊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并且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每個學生能在自己擅長、專注的領域有所發揮。隨著醫療服務模式的轉變和培養醫療人才方向的轉變,原來單調的應試教育明顯不能滿足需求的變化。另外,從學習能力來說,進入職業中學的學生基礎知識薄弱,學習方法欠缺,總體上相對來說比普通高中的學生各方面的能力稍弱一些,原來所接受應試教育的純理論教學對于他們來說也許并不適用,并沒有激發他們的潛能,因此目標教學會受到學生的歡迎,目標教學也已作為新的現代教學的方式,形成一種新的教學觀念,現已普遍應用于臨床護理教學,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每個學生來說,既要引導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智力、又要引導其“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和學會勞動”,即全面發展,從而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實用型醫學護理人才。
根據學習者自身發展的規律來構建教育教學體系,合理有效組織實施教學課程,讓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協調成長,從而使學生更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他們的創造力。素質教育更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目標教學的教學方法更符合素質教育。護理教育的目標不僅僅是培養學生在專業技術知識上過硬,同時也需要具備良好的情商、人文關懷以及照顧他人的品質,需要有很好的溝通能力、職業態度,需要具備全方位的綜合技能。原有的應試教育,以教師為中心,以考試為目的這種傳統的單向輸入學習,老師在課堂上講,學生聽,課下寫作業,形式簡單枯燥,方式方法單一,學習效果也不明顯,而目標教學提出的“以教學目標為中心,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則能很好地避免應試教育的弊端,通過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能在鞏固原有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能有效地對學生的其他各方面的能力培養起到重要作用。另外,針對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目標教學引入個別化分層教學措施,這種方法避免了原來大班教學中優秀學生“吃不飽”和學困生“吃不了”的困境,讓學生針對薄弱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發現問題及時解決問題,減少了教學的盲目性、重復性,教學質量也能得到大幅提升,使班級的每個學生能力都能充分發揮,綜合能力有效提升。
李紅.從社會需求淺談職業衛生與職業醫學教學體會[J].黔南民族醫專學報,2014.
·編輯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