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群麗(元江縣第三中學 云南元江 653300)
論初中思品課堂教學效率提升之我見
陳群麗
(元江縣第三中學 云南元江 653300)
長期以來,由于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普遍存在重視理論灌輸,單純記憶,使原本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愛國情操教育、法制教育、社會發展常識教育和基本國情教育的初中思想品德成為升學考試的工具。筆者作為一名思想品德老師就如何提高初中思品課堂教學效率提出一些自己的看法。
農村初中 思想品德課堂 教學 高效打造
傳統的初中思品課程教學中,教師以學生對思品知識的識記程度來衡量學生優秀與否,使得學生對思品課程的學習陷入了單一的狀態中。也正是教師這種過于對思品課程知識性的定位,使得傳統意義下的教學方式呈現“灌輸式、填鴨式”的特征。然而,我們必須意識到,此類教學方法的運用,忽視了對學生思維以及探索能力方面的培養,成為了課堂教學內容、方法及組織形式改革的制約“瓶頸”。
當前由于初中教師受“考試”、“分數”的制約,教學中更多使用的仍是滿堂灌、填鴨式、題海戰術,教師認為這樣大密度的課堂教學,既省勁兒又使教學成績好。因此,絕大部分思想品德課堂仍是一支粉筆一本書,全憑嘴上硬功夫。再加上受信息技術硬件落后的制約,因而信息技術對于初中思品課教學的積極作用還沒有得到充分展現。因此加大教育投入,改善辦學條件,積極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使得初中思品課堂插上信息技術翅膀是提高初中思品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1]
1.情景導入
運用聲音、視頻等手段,設置情景或利用設問情景引起學生的注意及興趣。學生則感受情境對學習引起目標注意和感興趣。
2.自主學習
通過教師提供的演示平臺為載體,以教師提供的簡單資料為依托,以教材內容為研究范圍,讓學生進行自主互動的學習探討。例如,初二思想品德課中“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具有普遍約束力”的學習。首先,讓學生從網上查找國家機關干部貪污的有關材料,讓學生根據所查材料展開討論,使學生全方位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
3.學生練習和交流
讓學生對有關經濟、哲學、思品學觀點針對有關事例型資料(教師通過多媒體演示或直接從網上獲?。┱勛约旱目捶?,并發動學生暢所欲言,教師從旁作方向性疏導,讓學生通過這種練習,達到接受思想品德的目的。[2]
我國目前正在進行課程改革,課改的目的之一就是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創新能力就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那么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我認為關鍵是師要掌握提問的藝術?!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好的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點燃他們思維的火花。經過教學實踐,我認為初中思想品德提問的藝術,關鍵是“三個度”的把握。
1.靈活的提問角度
初中思想品德課最貼近現實生活,最容易和學生的感觸相聯系。因此,思想品德課的提問首先應該敢于觸及社會熱點問題,貼近學生生活實際。下面以“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兩組不同的提問為例加以說明。第一組:怎么理解“一國兩制”?第二組:運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播放香港政權交接儀式,然后提問:我們運用“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方式成功解決了香港、澳門問題,但由于種種原因,臺灣問題至今沒有解決,這是為什么?通過兩組問題的提出可以看出,第一組問題簡潔,注重知識性,但枯燥,缺乏信息含量。第二組提問,關注時政貼近生活,層次清晰,內容豐富,具有廣闊的學習空間,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欲望。對比較抽象的理論知識.教師要善于從現實和教材中挖掘事例和題材,從不同的角度問出新意來。
2.合理的提問密度
問題教學并不等于滿堂提問,全盤提問,而是要講究提問的頻幅和效率。大量質量不高的提問,不但不能激活學生的思維,反而使學生產生心理疲憊,喪失學習熱情。因而教師要全面分析教材,設計出最優化的問題,用合理的密度進行提問。合理的密度首先要求教師設計的問題要由表及里、循序漸進,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和特點,善于在重點上設計問題;其次是要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和余地,對于比較困難的問題,要預先讓學生課前做好準備或課后繼續探討,保持適當的提問空間。
3.適當的提問難度
實踐表明,學生學習的障礙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知識表達過于抽象籠統;二是存在思維定勢,阻礙了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教師在提問題時,要根據學生的認知能力,提出一些有思維緩沖的問題由易到難,由淺入深,最后提出一些有難度、有挑戰性的問題。我常用這樣的提問方式:材料反映了什么問題?出現以上問題的原因是什么?給我們什么啟示?即“是什么”、“為什么”等,這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思維。[3]
差異化教學方法的實質是以新課改提出的因材施教作為基礎理論,對學生進行分層次的開展教學。也就是為不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不同的學習目標和學習方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提高區”體驗自己的成長,從而提高每個學生學習思想品德的興趣。[4]
初中思品課程差異化教學方式要關注學生的自主學習,自主學習體現的是學生學習的“主角”位置,以及教師從“保姆型”到“自由型”角色的轉變。比如,我們提到的“公民的義務和權利”一課,在講這一課前,學生肯定先要知道,公民的含義,權利和義務的含義,如果單純的靠教師用抽象的文字去論述兩者的定義,那么學生對兩者的定義的理解變在無形中增加了約束成分。不如讓學生自己去“說”對思品知識和觀點的認識。這樣一來,不但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而且還調動了學生學習思品的積極性。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優質的課堂教學必須是“教得有效,學得愉快,考得滿意,師生發展”,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以學生為主體,細心呵護,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努力營造輕松、民主、和諧、高效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機盎然的舞臺,進而構建和諧高效的初中思想品德課堂。
[1]喻春娣;例析高效課堂的幾個重要環節;2010年01期
[2]李炳亭;高效課堂的“藝術”和“技術”中小學管理;2010年01期
[3]楊興華;;全方位構建高效學習的有效途徑文教資料;2010年07期
[4]何克抗.建構主義——革新傳統教學的理論基礎.北京: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出版社.19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