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銀行蘇州分行課題組
?
農行應對互聯網金融快速發展的策略研究
農業銀行蘇州分行課題組
摘要: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在潛移默化中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同時互聯網金融發展迅猛,改變了當代人的金融生活。本文介紹了P2P網貸平臺、第三方支付平臺這兩種典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分析互聯網金融對銀行業帶來的壓力,并提出了農業銀行相關應對策略。
互聯網金融是傳統金融行業與互聯網技術相結合的領域,它主要是利用電商企業、P2P模式的網絡借貸平臺、手機理財APP,以及第三方支付平臺等進行金融運作。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可以優化資源配置、減少交易成本、拓寬居民的投資渠道,給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提供了更便捷的融資方式,推動了中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同時給銀行這個傳統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一)P2P網貸平臺。P2P(Peer-to-Peer lending),即點對點信貸。P2P網貸是指在互聯網平臺上進行借貸雙方資金匹配,從而使借款人能通過該平臺找到有出借意向和出借能力的人群,該平臺一方面幫助借款人尋找具有競爭優勢的利率,另一方面幫助貸款人通過找尋其他貸款人來分散風險。P2P網貸有兩種運營模式,一是純線上模式,其主要特點是資金的借貸通過線上進行,不需要線下的審核,企業主要通過身份認證、銀行流水等方式來審核借款人的資質和還款能力;第二種是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平臺審核借款人的資信、還款能力的措施主要是通過所在城市的代理商采取入戶調查。
由于銀行業對貸款方資質審核嚴格,許多缺乏自有資產的中小微企業難以獲得銀行資金支持,而P2P網貸平臺門檻較低、易獲得資金,因此在融資方很有市場。在投資方,網貸平臺10%以上的年化收益率也很有吸引力。但P2P網貸發展中缺乏監管、問題頻出,已有多家企業倒閉跑路、涉及騙錢,如中匯在線、網贏天下、科訊網、上咸bank、同鑫創投,嚴重影響了P2P公司整體的聲譽。
(二)第三方支付平臺。在中國的第三方支付平臺中,微信支付和支付寶占據著半壁江山。支付寶錢包發展較早,最初僅在淘寶中提供服務,在2014 年12月30日開始獨立運營,之后通過與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以及其他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合作,推出快捷支付服務,獲得了迅速發展。同時,支付寶在2013年6月13日推出了余額寶服務,使支付寶發展上了一個新臺階。客戶將錢轉入余額寶,實際是購買天弘基金管理公司的貨幣型基金,從而獲得高于一年定期的收益,此種創新不僅使天弘基金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基金管理公司,也使市場涌現出多個與余額寶類似的產品,吸收了大量的存款。除了余額寶,支付寶錢包還相繼推出了娛樂寶、招財寶兩個理財服務,其中娛樂寶的資金投向影視娛樂項目,用戶在獲得收益的同時有可能得到明星見面會、簽名照等增值服務,而招財寶的資金是投向中小企業借款,這與P2P網貸平臺有點類似,不過有保險公司承保保本保息,年化收益率與銀行的同期理財產品接近,但起點低,僅為100元。另外,支付寶賬戶轉賬免收手續費這一點對于銀行來說也是不小的沖擊。
微信支付出現的比支付寶錢包晚,不過依靠微信龐大的用戶群,發展迅速,又通過與京東商城的戰略合作,也成為了主流的第三方支付平臺。微信支付的理財服務是理財通,理財通提供了一個購買理財產品的平臺,可以選擇多種定期理財和貨幣基金。理財通中的貨幣基金可以隨時申購,而定期理財卻采取了饑餓營銷法,即在每日上午10點鐘開始開放申購,金額有限。
(一)存款流失。互聯網金融產品可以提供用戶遠高于活期存款、基本高于一年定期存款、接近或高于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且起點低(大部分互聯網金融產品不限起點,或為100元),這對缺乏資金積累的年輕人很有吸引力。這部分人一般經常上網,接受新事物快,每月有固定的收入,達不到做銀行理財起點要求,而又覺得把錢放在銀行卡的活期賬戶收益太低,他們很容易就投向了互聯網金融。雖然每人投入的資產規模不大,由于人數多,總量較大,這部分還是成本極低的活期存款,對銀行造成了低成本活期存款的流失。還有一部分優質客戶也注意到了余額寶等產品的靈活性和較高收益性,純粹以投資為目的將大額資金投向這些產品,這對銀行的影響更大,因此,幾大銀行都對此類產品設置了轉入限額。互聯網金融產品提供了一個新的投融資平臺,這個平臺的迅速發展吸收了更多的資金,銀行的存款從整體來看,是在流失,至于某個銀行的自身的情況,則看其應對策略與成效。
(二)運營成本高、服務效率低。在互聯網金融模式下,通過網絡平臺來進行借款方和出資方的匹配、定價和交易,完全脫離了傳統的金融模式,同時也不需要中介的介入,提升了效率。一方面金融機構可以通過網絡替代營業網點來實現業務的開展,從而降低了運行成本,另一方面,出資人可以在網絡平臺上找到更全面、更適合自己的金融產品,從而削弱了信息不對稱的程度,操作流程更加透明化和標準化,效率更高。與之相比,銀行的傳統模式所產生的成本遠遠超過了互聯網金融,在存貸比逐漸減小、互聯網金融日趨發展的現在來說,銀行的生存處境不斷惡化,面臨的挑戰與壓力也與日俱增。
(三)加速金融脫媒。互聯網金融主要通過互聯網信息聯絡平臺從而使資金的供給方與需求方進行甄選、匹配,并利用信息網絡平臺雙方自己完成融資交易,在這過程中不需要中介的介入,從而弱化了銀行在資金融通領域的中介角色,銀行業的傳統借貸業務已經逐漸不適應市場的發展狀況,互聯網金融的不斷發展進一步加速了金融脫媒。
(一)以互聯網促創新,以創新謀發展。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應用對銀行來說也是機遇,通過網銀辦理的業務量占比也逐年攀升,其成本與柜面辦理相比卻低得多。因此,要把新開卡網銀、手機銀行捆綁率重視起來,并做到開一戶、教一戶、會一戶,引導客戶使用網銀、手機銀行辦理業務。大力推廣e購天街與K碼支付服務,培養客戶使用互聯網金融產品。選取優質商家進行協商,不定期舉辦e購天街與K碼支付的優惠活動,如優惠觀影、贈送代金券等。總之,銀行必須從傳統模式中走出來,大力拓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擴大目標客戶群體,通過各類創新產品來吸引中小企業及個人客戶,并為其提供更多個性化和多樣化的金融服務。
(二)以大數據驅動精準營銷。農行存量客戶規模大,部分優質客戶難以得到應有的維護,容易流失,可依托總行的數據中心及分行相關部門,運用大數據技術,對這部分客戶進行甄別,將信息返給開戶網點,分配到理財經理或負責行長進行維護,具體維護方案可以是推薦辦信用卡、推薦升級金卡、推薦理財產品等。同時,對于使用農行POS機的小微企業或商戶,可以通過對其POS機刷單數據進行分析,結合實際情況,推斷其經營狀況,降低貸款的門檻。
(三)完善綜合化服務。在正視互聯網金融優勢的同時,我們也需不斷發掘自身的優勢。農行作為四大國有行之一,具有網點分布廣泛、基礎設施完善、資本雄厚、客戶資源廣闊和發展經驗豐富等優勢。與互聯網主要面向小微企業和個人客戶相比,農行客戶群體更加全面,不僅能滿足小微企業的貸款需求,也能滿足大型央企和國企的貸款需求,深得客戶和社會的認可與信任。經過長期的發展,農行逐步探索出一條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的發展模式,這比業務單一的網絡金融公司更具優勢。對此,面對互聯網金融的沖擊,農行應繼續發揮自身的優勢,完善綜合化的服務體系,加強對客戶全方位金融需求的滿足。
互聯網金融的快速發展,給銀行業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如存款流失、運營成本高、服務效率低、加速金融脫媒,農行若能夠找準定位、積極變革,就能把壓力化解到創新中、傳遞給同業中不思變革者。
(課題組長:高國富成員:徐婉漪、董淵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