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定遠縣第二初級中學 周成洋
語文課堂教學的“生”與“動”
安徽省定遠縣第二初級中學 周成洋
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應該細化為“生成”與“流動”兩方面。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形式上的生成課堂,而是需要不斷深入與拓展的有活力的生成課堂。“互動”的課堂有了思考,才能更深入、更有效,有思維“流動”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
課堂教學 生成 互動 思維流動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一堂豐富而又生動的語文課,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與積極性,能更有效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不僅學生學得輕松,教師也教得順意。語文課堂教學的“生動”應該細化為“生成”與“流動”兩方面,既要在教學各個環節的生成上下功夫,還要在教學過程中思維的流動上下功夫,有效的“生成”是我們的方向,有思維“流動”的課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課堂。
課堂教學“生成”的模式多種多樣,教學三維目標的設立人人能詳,每一節課重難點的把握也是各有千秋,但是在教學海量資源的選取、整合與利用上,在不同題材和體裁文章的教學方法使用上,在課程標準與考試綱要的把握與對應上,我們還有許多可以提高的地方。
語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淺層次的形式上的生成課堂,而是需要不斷深入與拓展的有活力的生成課堂。一是要“生成”有效有序的目標。要衡量不同年齡和層次學生的接受程度,既面向全體,又突出個體;要考慮學生身心發展和實際生活的需要,提高關注度,增強可操作性;還要注意不同知識點掌握與能力訓練的課時選擇與分配,要循序漸進,有梯度與坡度。二是要“生成”靈活有效的教學方式方法。教無常式定法,但具體到每一節課,每一種文章,每一類課型的教學都有與之相適宜的一種乃至幾種方法。合理的使用會使課堂相得益彰,精彩紛呈,過多的使用則會喧賓奪主,過猶不及。三是要“生成”良好有效的教學效果。要真正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并內化為實實在在的語文基本素養。
學生是語文學習過程的主體,語文課堂教學應該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自主、合作、探究一直是課程改革所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教學中師生的“互動”就是很好的體現方式。但是在具體的教學環節呈現中,還是要避免一些“偽互動”現象的發生,比如:把啟發式教學理解為問答式教學,把自主學習變成自由學習,合作學習缺乏平等的交流與溝通,鼓勵夸獎式的評價過度濫用,隨意無序的”臨場發揮”等等,這都不是真正的“互動”課堂。
“學而不思則罔”,“互動”的課堂有了思考,才能更深入、更有效。語文教學應該由知識課堂向思維課堂轉變,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還要發展其思維能力,教授科學的思考方法。語文教師就應該積極開動腦筋,盡可能地追求課堂教學的新情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多方面興趣,讓學生的思維不再缺席,讓學生在思維的“流動”中得到啟迪、提高甚至是滿足。首先,要用好導學案,激發學生的思維意識。預設環節要留有空間和余地,下課鈴響時正好講完的課不見得就是完美的課;課堂提問要有思辨性,要能增強學生的探究意識。其次,要利用好課內外的積累,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語文學習本身就是一個長期積累漸進的過程,在每天的語文課中安排10分鐘的字詞書寫練習,由堅持寫字到堅持練字,才能更好地思考和感受漢字美、語文美和文化美;各個學段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和默讀,提倡有思考地讀,摒棄走過場式的泛泛而讀。再次,還要重視學生的不同認識與感悟,提高學生思維的興趣。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在課堂教學中還要盡可能多地把思考時間留給學生,讓學生保持旺盛的探究熱情,充分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
課堂教學的實施,學生語文素養的提高,是通過每一天、每一節的常態課進行的。觀摩引領課、優質比賽課、公開展示課固然重要,但常態課的教學是否有效,才關乎新課程改革的最終成敗。我們無法找到一種“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課堂教學固定模式,語文課堂的“生成”與“流動”也還有很多值得我們探討的地方,限于理論知識與能力水平,以上只是自己一些粗淺的理解和認識,望大家多多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