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王盤中學 霍素芬
讀《歸園田居》有感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王盤中學 霍素芬
這篇文章通過寫陶淵明的辭官隱居,表現了他對田園生活的熱愛。又寫了安娜的悲慘結局,通過兩者的對比,告誡我們要理性地面對自己的生活。
我行我素 理性 道德自律
公元405年(東晉安帝義熙元年),陶淵明在江西彭澤做縣令,不過八十多天,便聲稱不愿“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掛印回家。從此結束了時隱時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終老田園。歸來后,作《歸園田居》詩一組,共五首,描繪田園風光的美好與農村生活的淳樸可愛,抒發歸隱后愉悅的心情。下面本人就拿其中的第三首為例來談一下讀此詩的感受。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
道狹草木長,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
這首詩的大概意思是:
南山下田野里種植豆子,結果是草茂盛豆苗疏稀。
清晨起下田地鏟除雜草,暮色降披月光扛鋤回去。
狹窄的小路上草木叢生,傍晚時有露水沾濕我衣。
身上衣沾濕了并不可惜,只愿我不違背歸隱心意。
這首詩的前兩句先指明耕種的是“豆”,再說勞作的地點在“南山下”,五個尋常字,將事情敘說得非常清楚。有人說這是因為陶淵明初次接觸田園,不熟悉農務。“草盛豆苗稀”的勞動后果,也就不是什么新鮮事了。這兩句就像一個老農的閑談,起得平淡,給人以親切感。
但是反過來想一想,如此的勞動成果如何去養家呢?我們現在生活在一個激烈競爭的社會,如果不努力奮斗連溫飽問題都解決不了,就更別提什么精神需求。怡然自得的自在生活是我們每個人都向往的,但是我們畢竟沒有生活在一個真空的環境里,我們只有適應環境才能很好地生存,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不是說過嗎:“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不太理想的勞動成果并沒有使詩人灰心喪氣,牢騷滿腹。這兩句寫出了他勤勤懇懇,樂此不疲地從清早到夜晚,躬身壟畝鏟鋤荒草的狀貌。它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以來的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精神。
有句格言是“天道酬勤“辛勤勞動確實是我們每個人應該努力學習和做到的,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如果沒有勤勞的付出是很難看到成果的。
通過道窄草深,夕露沾衣的具體細節描繪,顯示出了從事農業勞動的艱苦。詩人身體力行終日勞作在田野,所以他深深地體驗到了農業勞動的艱辛,它絕不像那些脫離勞動的文人墨客所描寫的那般輕松瀟灑。
作為農民階級來說,確實過得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子,雖然現在采取的是機械化作業,但是那畢竟只適應部分的作業,像一些果樹剪枝,葡萄采摘等類似的勞動還得需要農民兄弟親手去完成,確實是很辛苦的,沒有體驗過的人是感覺不到的。
對于詩人來說,人生的道路只有兩條任他選擇:一條是出仕做官,有俸祿保證其生活,可是必須違心地與世俗同流合污;另一條是歸隱田園,靠躬耕勞動維持生存,這樣可以做到任性存真堅持操守,這首詩結尾兩句,可謂全篇的詩眼,一經它的點化,篇中醇厚的意旨便和盤現出。
我們每個人都想活得事事順心,心想事成,想做什么就可以我行我素的去做。就像貴族婦女安娜追求愛情幸福,她雖然跟渥倫斯基過了幾個月的自由自在的幸福生活,但面對幾十年的人生來說那畢竟是短暫的,當她回到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因無法面對殘酷的事實最終落得臥軌自殺、陳尸車站的下場。
只有在理性的指導下,每個人尋求自己的自由才會被社會主體所認可。自由必須與理性相結合來展現與實現,這樣才能構成道德自律的完整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