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市建新中學 袁春耀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藝術美感培養方式的有效運用探析
江蘇省啟東市建新中學袁春耀
音樂作為初中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內容,其能夠對學生的藝術美感加以培養,讓學生在相對輕松的教學氛圍中進行學習,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將藝術美感培養方式應用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能夠充分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陶冶情操,強化學生的審美能力、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達到美育的教學目標。本文就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藝術美感培養方式的有效運用進行了深入分析和探討。
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藝術美感培養方式有效運用
音樂在學校教育中不僅擔負著美育的實施,給學生以美的精神享受,而且通過音樂藝術形象感染學生,使學生從中受到熏陶和教育,對培養新時代社會所需人才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一般而言,音樂包括歌唱和音樂實踐活動,學生欣賞音樂的過程中能夠強化情感體驗,促進自身審美鑒賞力的提升,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有效運用藝術美感培養方式十分必要。
對于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而言,其內容包括識譜、器樂、欣賞和歌唱等,并且其涉及的藝術美感培養方式具有多樣性。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對流行歌曲和中外古曲進行講解時,可以充分運用藝術培養方式,讓學生了解音樂史,促進學生文化藝術知識的豐富性,感受和體驗音樂美妙的旋律,從而強化自身的藝術審美能力。就目前而言,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較少涉及紅色經典歌曲,教師可將其與相關愛國影視作品和歷史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如在對“紅色娘子軍連歌”進行講解時,可以適當播放影視劇作品《紅色娘子軍》,讓學生學習和歌唱,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實現美育的目的。
欣賞對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具有重要的作用,欣賞音樂的過程即為培養美感的過程,學生在對優秀的音樂作品進行欣賞時,能夠對音樂的體裁和表現手法加以了解,提高音樂素養。如在學習《春江花月夜》時,學生在歌唱的過程中,能夠對歷史的厚重感和音樂的滄桑感加以感受,強化自身的審美情感。一般而言,識譜和器樂作為教學中的重點,學生在實際學習過程中應培養視唱樂譜、聽辨旋律與節奏的能力,結合歌曲內容創作相關的舞蹈,加深對歌曲的理解和感悟,增強美感體驗。學生藝術美感培養的方式包括學生參與器樂的演奏、舞蹈和歌曲的編排與創作等,因此教師可將音樂的形象與情感性進行結合,促進師生情感的交流與心靈的共鳴,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強化學生鑒賞和審美能力。
將藝術美感培養方式運用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能夠充分調動學生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傾聽能力,強化學生的鑒賞和審美能力。音樂的表現力相對較強,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創造力,并且學生能夠在欣賞優秀作品的同時,陶冶自身情操和美化心靈。對學生審美情感進行升華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對音樂情境加以創設,從而集中學生注意力,強化學生對音樂的美感,有效發揮音樂教學的效用。當然,教師在創設審美情境時,可以結合音樂起源,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文化素質,使學生對音樂魅力進行深刻感受,提高學生的情感體驗,釋放學生的心理壓力,促進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由于藝術美感培養的方式具有多樣性,教師將藝術美感培養方式應用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中,應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選擇合理有效的方式,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創設審美情境作為培養藝術美感的重要方式,能夠強化學生的欣賞能力。對于初中階段學生而言,其年齡較小,難以集中注意力,同時學生面對著升學的壓力,因此教師可以選用靈活的教學手段,營造活躍輕松的氣氛,播放動聽的音樂,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釋放壓力,增強學習效率和教學效果。
3.促進美育有效性的提升。
初中階段作為學生健康成長的重要階段,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對學生的藝術美感加以培養。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可以創設有效的教學情境,營造自由輕松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投入到音樂教學活動中,提高美育教學的有效性。一般而言,對音樂教學情境進行有效創設,能夠將教學內容和教學各環節進行有效連接,滿足音樂教學的初級階段和全過程,達到激發審美渴望、喚起審美注意和愉悅審美環境的目的,實現美育目的。
音樂作為初中教育的重要構成,其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在初中音樂課堂教學活動中,可以有效運用藝術美感培養方式,結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齡特點,創設有效的審美情境。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學生鑒賞和審美的能力,促進美育有效性的提升,實現初中教育事業的長遠發展。
[1]姜明玲.藝術美感培養方式在初中音樂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視界.2014. 29:242.
[2]類小月.初中音樂教學中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J].學周刊.2013.05:202
[3]李章億.芻議初中音樂的開放式教學[J].音樂時空.2015.21: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