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知乎”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韓志嚴(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
社會化媒體中知識傳播的自組織研究
——以“知乎”為例
韓志嚴
(江西師范大學,江西 南昌 330022)
摘 要:新媒體技術發展迅猛,深度影響到大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而以微博、微信、論壇等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由于在知識傳播過程中存在信息碎片化、非理性傳播、知識隱蔽性等困境,很難滿足大眾對于深度、專業、精準的知識需求。在問答型知識分享社區“知乎”中,用戶自行扮演不同的角色,進行充分交互和協同作用,使知識在傳播過程中從無序向有序、從零碎向整合發展。自組織機制在“知乎”這個知識分享平臺上得到充分的體現和進一步的優化發展,讓我們看到在社會化媒介中知識傳播的良好前景。
關鍵詞:社會化媒體;知識傳播;自組織;知乎
知識傳播活動是一個由多個環節組成并有序運行的社會活動過程。以微博、微信等為代表的社會化媒體,以大量用戶群體為基礎,生成海量的離散且無序的信息,依靠少量的組織管理人員或“精英”、“權威”將信息進行采集、整理,聚合為有序的知識,是不可能實現的,這樣也會造成信息過載、知識匱乏的尷尬形態。豐富的信息資源與有限的處理能力產生矛盾,造成了知識傳播在社會化媒體盛行時代的諸多困境。
(一)知識的獨立性和隱蔽性
社會化媒體,是以用戶為傳播的主體和客體。用戶作為單獨個體,有自己的知識結構、思維習慣和價值觀等,他們通過自身的經歷積累形成的經驗和對事物的領悟,具有獨特性。同時,歸于社會化媒體的社交特性和其低劣的知識傳播環境,用戶并不會直接對自身的經驗知識進行直接表述,從而形成了知識的隱蔽特性。對傳播主體的個性了解和隱性知識的解碼,即尋找共同的語境,增加了傳播客體對知識接受的負擔。
(二)知識的碎片化
網絡的出現,打破了以線性邏輯連接構成的傳統知識體系。現在的網絡知識體系,是通過超鏈接形式將所有的信息或知識點,構建成錯綜的三維網狀立體結構。通過社會化媒體網站,用戶生成的知識不再是完整和系統的,而是離散的、無序的,并且是動態不穩定的。而目前多數用戶缺乏足夠的學習經驗、寫作技巧和信息技術,面對碎片化的知識,通過自主學習建構個人的知識體系,困難重重。
(三)傳播的非理性
網絡終端發展迅速,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和傳播信息。許多用戶在對事物認知的第一時間便進行發布或評價,缺乏足夠的理性思考和鉆研探索,發布行為中摻雜了大量的情緒。而網絡傳播是滾雪球形式的,大量跟風性質的傳播加大了知識本身的傳播能量。面對虛假的或準確度較低的知識,由于社會化網絡自凈能力還有待提升,更正難度可想而知。而越是在突發事件發生的特殊時期,這種情況出現的可能性越大。
(四)知識的弱科學性
社會化媒體中,信息內容生成機制本身對知識的表述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以微博為例,140個字符的內容長度限制,決定了其對知識點的表述是不詳實的,甚至是不全面的。即便增加了“長微博”和圖片、視頻的表現方式,因為其緊湊微縮的內容呈現形式,微博還是很難形成一個較為科學的知識傳播平臺。同時,因為社會化媒體社交化的氛圍,用戶在進行信息傳播時規范性不強,造成了生成內容的隨意性,降低了所傳播知識的科學性。
(五)知識的“淺閱讀”、“快餐化”
面對網絡上海量的知識內容,個人對各種類型的知識欲求是強烈的,但是個人對知識內容的接收能力和時間是有限的。用戶不得不放棄以往對紙質書籍深層次的傳統閱讀方式,以節省時間進行更多其他領域知識的閱讀。并且,同上文第三點所述,網絡終端對時間、空間較大的覆蓋程度,使人的閱讀環境不再單一,增加了閱讀的隨意性,進行深層次思考的空間遭到擠壓,都在不同程度上降低了知識傳播的效果。
(一)自組織理論及其價值
從系統論的觀點來說,自組織是指一個系統在內在機制的驅動下,自行從簡單向復雜、從粗糙向細致方向發展,不斷地提高自身的復雜度和精細度的過程。
自組織的理論主要由3個部分組成:耗散結構理論(Dissipative Structure)、協同學(Synergertios)、突變論(Calastrophe Theory),但基本思想和理論內核可以完全由耗散結構理論和協同學給出。在協同論[1]中,自組織則指系統在沒有外部指令的條件下,其內部子系統之間能夠按照某種規則自動形成一定的結構或功能,具有內在性和自生性特點。自組織原理解釋了在一定的外部能量流、信息流和物質流輸入的條件下,系統會通過大量子系統之間的協同作用而形成新的時間、空間或功能有序結構。
通過對“知乎”平臺的研究,我們發現協同學可以作為我們研究社會化媒體知識自組織的理論基石。“知乎”作為社會化問答平臺,以用戶為主體,以知識傳播共享作為目標,體現了互聯網的開放、平等、協作、分享精神,自由寬松的交流平臺,通過大規模地協作完成整個知識系統從無序走向有序的過程。而“知乎”平臺在運營幾年之后,形成了常態性的自組織,即網站用戶各自通過扮演各種角色形成動態穩定的互動、協作關系,為知識生產和傳播提供良好的協作模式,同時也為知識傳播系統提供自我修正和自我完善的機制。
(二)問答社區用戶的角色扮演
作為具有特定功能的社區,“知乎”網內有屬性明確的角色劃分,用戶基于這些角色和自身特長,相互協作,完成了對無序信息的采集、分類、篩選、析取,并對整合的知識進行更新、傳播。
1.提問者。作為問答社區中知識傳播的源頭,用戶不再只是被動地接收社會化媒體所呈現的內容,而是以提問的方式表達自己對某一知識的欲求,主動地進行搜尋、獲取知識。用戶有問題時,首先可以利用網站的搜索引擎在已積累的問答知識庫進行搜索,尋找自己滿意的答案;搜索無果的情況下,即可以創建問題由社區用戶進行回答。同時,可以根據內容為問題添加已有話題或是創建話題,方便歸類。
2.回答者。問題回答是構成問答社區知識內容的主體。通過問答平臺,回答者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根據問題的內容,將自己所知道、所領悟的知識以書面文字或加以圖表、視頻等多媒體形式表述出來。“知乎”對知識有較高的專業性和原創性要求,一個好的回答者能夠認真地為自己的知識理論或觀點提供盡量準確、翔實的闡釋說明,將自己的思維成果體現出來,增加其傳播效果。
3.投票者。一個問題下,有多個回答者的答案,投票者可以對答案投出“贊同”票和“反對”票,票數決定了答案的RANK值,即答案的排列順序。“知乎”沒有設置排名第一的答案是“最佳答案”,排名靠后的答案并不代表不正確,只是觀點不同,用戶仍然可以從中獲取更多相關的知識。通過投票形式評判,將優質的答案內容自然篩選出來,由用戶協作產生的群體智慧是知識自組織的良好體現。
4.評論者。無論是問題內容還是答案內容,用戶均可以在其下方進行評論,與他人進行公開的延展性討論,較投票是為更深入的交互。無論是和提問者,還是回答者,通過互動可以獲得更多的信息或知識;同時,還可以在評論中對回答內容給出自己的意見,幫助回答者豐富、改進自己的答案。
5.編輯者。“知乎”引入維基百科的“公共編輯”機制,每一個用戶均可以對問題和話題進行合理編輯,以完善問題和問題分類。(1)話題編輯者。話題是“知乎”對問題的分類,各類話題之間的相關性以“父子”形式存在,除了根話題和元分類的話題,用戶可以對其余話題進行創建、修改和刪除等形式上的編輯。不同領域用戶群體的不斷擴充,以及時事性熱點的持續出現,固定的分類勢必不能滿足用戶對于時效性、精準化內容的需求。話題需要不斷地被用戶擴充和細化,才能完善問答社區中知識的分類構架。(2)問題編輯者。優質問題和高質量回答是相輔相成的,用戶對問題的內容、補充說明、話題分類均可以進行多次編輯。“知乎”并不鼓勵用戶提出常識性問題,經過對題目的多次編輯,可以增加問題的準確性,同時也起到規范答案方向的作用。通過較為有討論價值的問題,激發用戶表達自己的經驗和對知識的見解;而問題的話題分類,拓展問題的討論范圍和層次,為用戶帶來深層次的、跨學科的思考和理解。
6.分享者。“知乎”問答社區是以個人的社會關系網絡形式進行的知識傳播,運用人際傳播的方式,增多問題或答案的接觸渠道,使得用戶與知識之間的相互匹配過程更自然、更精準。用戶可以邀請自己感興趣的用戶或者意見領袖對問題作答,或利用“問題分享”功能將問題通過微博和電子郵件進行站外分享,在移動終端上可以進行更多渠道的分享。這樣一是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知識討論的氛圍,從而獲取更廣泛的意見;二是通過分享達成對知識更廣泛的傳播。
7.維護者。對“知乎”社區的維護,是由管理者和用戶共同完成的。為了營造和保持優質的知識傳播環境,用戶可以對問題下的答案進行“舉報”、“沒有幫助”等操作,當對某一答案的此類操作達到一定數量時,該回答者會被管理員處理或答案就會被折疊,意在為用戶提供更加良好的閱讀體驗。在“知乎”,用戶沒有等級所帶來的權限限制。基于自己的能力和興趣愛好,用戶可以在社區中任意扮演多種角色,通過這些角色發揮自己的作用,來進行知識的傳播。
(三)知識自組織子系統的互動關系
通過上文中7類不同的角色之間的配合,“知乎”內部形成了知識系統、意見系統、糾偏系統和行動系統(亦可稱為知識散播系統)等幾個比較核心的子系統。
知識系統是核心部分,直接作用于意見系統和傳播系統,通過用戶生成的內容,即提問者的問題和相應的回答者的答案,以及對知識進行歸類。劃分的話題分類,構成了問答社區的知識庫。
意見系統和傳播系統是基于知識系統建立的,對知識系統內的知識庫有重要的影響,一方面是通過評論對用戶生成內容提出改進建議,或通過傳播引發廣泛的討論,豐富知識內容;另一方面通過投票和分享傳播對優質的知識內容進行篩選。而意見系統和行動系統之間亦存在能量交換的關系,如在問題內容的分享上,用戶傾向于傳播分享排名靠前的答案。
而糾偏系統,作用于其他3個系統,首先是通過編輯者對問題的改善和對話題的添減,完成對知識庫構架的優化;再則是通過維護者的操作行為對偏離系統的內容包括用戶意見和傳播方式進行規制,最終完成對整個系統的監督。
“知乎”作為一個UGC網站,知識內容由用戶生成,而網站知識庫的管理也由用戶完成,它以自組織的方式完成知識傳播的整個過程。整個自組織系統中,各個子系統相互耦合,從知識的生產與更新,知識系統的構架到知識的傳播、系統的糾偏,無一不由用戶群體自己通過角色扮演而組成的系統來完成。
不過,這些子系統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雖然存在著完全自治的協作模式,但是這種協作,或者稱之為約束,未必一直能均衡有效。在知識系統下,知識庫中的不同話題內容和用戶群體規模都是不盡相同的。
例如,一些冷門話題下,無論是知識生產還是意見或糾偏,都因為高端專業人才的匱乏,從而缺少影響力,無法高效完成該話題下的知識傳播。而意見系統下,還會出現許多惡意投票或謾罵的行為。參與糾偏的人數相對于其他系統較少,力量相對薄弱,因此會造成系統的不對稱狀態,影響其有序性。
互聯網的知識傳播不同于傳統知識傳播,它是動態的傳播,傳播主體和客體之間可以相互轉換,而且傳播的社會環境是在不斷變化的,傳播的知識內容主體也會隨著時間推進而及時更新。
在問答社區的自組織系統中,網絡用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回答其他用戶提出的問題,將自身擁有的隱性知識轉化為可以傳播分享的顯性知識;其次,再由用戶通過話題分類,將無序的知識信息進行整序,最后構建形成不斷擴大完善的知識庫;然后由用戶自主對其進行調整,不斷地自我修復和完善,就是這樣在自組織的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傳播。
這種機制并沒有外力的引導干涉,完全由內部的協作實現。但是,自組織并非不要組織,而是要通過搭建知識協作生產和自我修正、完善的體系,使整個系統按其本質運行,使其潛力、積極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使整個組織充滿秩序和活力。
而自組織由于其本身的特性,是一種無強制力的柔性過程。當出現部分惡意的沖突行為,如今年4月初百度百科中的“PX詞條保衛戰”,“PX”這一詞條一再被惡意篡改,而清華學生則對其一再捍衛,此時自組織的作用反而成了知識傳播的羈絆,該詞條最終也由網站進行強制鎖定。外界力量的介入引導維護了知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但是這種微調控干涉還是影響了自組織機制。我們雖然發現了自組織機制在社會化媒體中對知識傳播的重要作用,但是對于自組織的微調控是否應該存在,或是如何存在是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H·哈肯.協同學引論[M].徐錫申,等,譯.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240-252.
作者簡介:韓志嚴(1991—),男,河南新鄉人,江西省師范大學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3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