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非(烏魯木齊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2)
?
試論電視專題片故事化的敘事手法
莫 非
(烏魯木齊電視臺,新疆 烏魯木齊 830092)
如今,講故事已經成為電視熒屏上一種蓬勃興起、方興未艾的敘事方式。看慣了煽情、眼淚、刀光和劍影的人們似乎更想在電視上看到生活中的喜怒哀樂、平凡人的酸甜苦辣。于是,講述“身邊的故事”在一夜之間走紅,講故事之風吹遍了每一塊熒屏,它使人們穿越了虛假矯情,真實地看到額頭上打下的烙印、嘴角邊歲月留下的溝壑、眼睛里流溢出的歡樂……許許多多或悲或喜、或遠或近、或平淡或曲折的故事,讓人過目不忘,也有的如耳旁微風。故事并非全都好講,關鍵看你如何選擇,如何講出來使它們更動聽。
故事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只是我們沒有在意。酒桌上的飛短流長,二人世界的悄悄話,街談巷議的是是非非,都是故事。篩選好故事是最頭疼、最復雜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好故事一般沒有統一的衡量標準。我們常說,好故事本身要吸引人,也要講得吸引人;要會發現好故事,更要講好故事。電視節目要講好故事,必須從獨特性和感人性的特點出發,既有沖突、起伏和生動的細節,還要體現出作者對人性、歷史和社會的深邃思考。
“山無起伏,便是頑山;水無瀠洄,便是死水。”我們選取的題材要有波瀾、有新發現、有新驚喜,不能平鋪直敘,看了開頭就知曉結尾。好的題材是撐起專題片的“根基”,也是決定觀眾能否“看得進去”的基本要素。
(一)選擇極端環境中的人和事
在極端環境下,故事主角遇到的矛盾越突出、困難越多,故事性也就越強,越能表現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從而感染觀眾。筆者拍攝的專題片《冬日暖陽》,講述了一個吉爾吉斯斯坦的外國女孩生命垂危的時刻,在舉目無親又語言不通的異國他鄉——烏魯木齊尋求幫助的故事,她是第一個在新疆做器官移植手術的外國人。因其特殊的經歷和堅強的性格令人印象深刻,這則專題片成功地吸引、打動了觀眾。
(二)選擇陌生、新奇環境下的人和事
每個人都有好奇心,希望了解自己不熟悉的事件。在滿足觀眾好奇心的同時,講述特殊環境下的人物和事件,能使作品具有獨特的視角和價值。例如,在電視宣傳片《歷史變遷志民族團結曲》中,我們選取6個不同時代的人物作為主人公,按照時間的順序,通過不同時期的幾個代表性人物來講述民族團結的小故事,展現了烏魯木齊各民族之間互相幫助、和睦共處、親如一家的精神風貌。為此,筆者采訪了著名舞蹈家、教育家康巴爾汗的孫女,還采訪了革命烈士林基路之子林海洪,以及建國初期全國勞動模范李弄琴,講述了他們與其他民族兄弟姐妹之間感人至深且鮮為人知的往事。此片因故事的稀缺性和特殊性,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三)選取一般環境下特殊的人和事
講述老百姓身邊的剛剛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能夠讓觀眾在情感上有認同感和親近感。通過小故事反應大主題,因為特殊性,人物的經歷和事件的過程就會更復雜、更具故事性和吸引力。
2008年秋天,筆者無意中聽到一個線索——一位群眾在雅瑪里克后山的荒坡上,發現了三棵小樹苗。為此,筆者曾多次深入雅瑪里克山,考證線索的真實性和故事性。長約16公里的雅瑪里克山,有三分之二的山地呈荒漠化,而三棵小樹苗正是生長在荒漠化區域,距山下有六七公里的路程,當時小樹已經有碗口粗了,估計長了一年多。在這沒有水的條件下,三棵小樹苗是怎么存活下來的?有人猜測是人特意栽種在這兒的,也有人猜它是被偶然發現,有好心人定期養護。當時正值秋季植樹造林之際,觀眾愛綠護綠的積極性很高,這三顆本不可能存活的小樹,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疑問。經過一個月的采訪,專題片《荒山上的三顆小樹》最終制作完成。原來,這三顆小樹是由很多徒步愛好者用持續不斷的愛心接力共同澆灌的。節目播出后,很多觀眾打來電話,表示作為普通市民,他們也想奉獻一片愛心,讓禿禿的雅瑪里克山變得更綠更美。2012年,筆者有幸又一次來到雅瑪里克后山,荒坡上的小樹已經更多更密了……
何謂亮點?我們經常講的一句話是“人無我有,人有我優”,這就是亮點。在創作專題片的過程中,很多時候提供給我們的是故事性不太強的人物素材。此時,我們就需要從平凡中發現不平凡,用心去發掘平淡故事中的亮點元素。亮點要主題凝練,棱角鮮明。拍攝電視專題片,尤其是拍攝反映優秀人物的專題片時,要使人物的閃光點真正“發光”,使人物形象可親可愛、栩栩如生,要把人物獨特、個性化的部分展示出來。
2008年正值我國改革開放30周年,烏魯木齊電視臺策劃了專題片《30年30人》,筆者采訪了武警新疆總隊醫院院長莊仕華用精湛的醫術服務人民,走遍天山南北,情注各族群眾的事跡。拍攝前期,莊仕華一直處于工作高度緊張的狀態,沒時間采訪。筆者經過觀察發現,這個人物最不尋常的特點就是治病救人傾心盡力,扶貧幫困傾情竭力。于是,制作者把他在手術室忘我工作的鏡頭和查房、義診以及開展遠程醫療服務的鏡頭,用現在進行時的方式編串起來,集中展現人物最具特色的部分,形成了真實可信、豐滿感人的人物形象。主人公突出了自己的“個性”,就能真正在作品中“活”起來。
毋庸置疑,拍攝專題片要重視拍攝過程,在過程中尋找故事的亮點。想要講述的故事與眾不同,就要在眾多特點中反復比較,尋找出與別人不同的新意。例如,一個很普通的題材《看不懂的遺囑》,筆者在采訪前期,翻閱了上百份民事案件的卷宗,在其中發現了一份卷宗,講述一個去世的耄耋老人,生前留下兩份內容截然相反的遺囑,引起了他老伴與兒女之間長達一年多無休止的紛爭的故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老人的贍養問題正是社會熱議的焦點。與此同時,筆者發現,這個選題有很多故事點:為什么老人會留下兩份內容相反的遺囑,哪份遺囑反映了老人的真實意愿?這套房子的產權究竟歸誰所有,老人到底有沒有支配權?是什么原因讓曾經和睦的這
摘 要:故事化的敘事比傳統的電視節目更能增強人物的可視性和形象感,增強節目的真實度、親切感,同時也更容易與觀眾達成共鳴,增強事件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增強節目的可信度。因此,在節目形態上我們不妨多作一些嘗試,合理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段,制作出精良的電視節目,進而引領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關鍵詞:敘事方式;亮點元素;懸念設置;細節刻畫;懸念設置
充滿新意、性格鮮活的作品的創作,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矛盾沖突的激烈程度,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講述故事的時候,要盡量尋找并展現故事本身的矛盾沖突,對矛盾性不強的沖突,則可以加強敘述。專題片《愛心紅娘》拍攝的是普通的殘疾青年馬麗娟,這個人物本身沒有什么驚心動魄的故事,但編導巧妙地制造沖突,使故事生動、曲折起來。在婚禮上,她是一對新人的“證婚人”;在電臺的直播間,她是“娟子熱線”的嘉賓主持;在上班時間,她又是單位傳達室的報紙收發員。三種不同的職業,再加上馬麗娟在為幾個殘疾人牽線搭橋的過程中,遇到的種種啼笑皆非的趣事、難事和高興事,看似普通,但既有沖突的積累,又有對沖突事情的解決,主人公的性格由此變得活靈活現,故事也跌宕起伏起來。
一部好的專題片必須是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好的故事,另外一條腿就是如何講好故事。同樣是講故事,“好看”是核心,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好看呢?這就必須通過“講故事”的特定方式。講述方法運用得巧妙,能將原本平淡無奇的故事講得跌宕起伏;如果方法笨拙,則會使本來跌宕起伏的故事變得索然無味。有了好故事并非全部,怎樣把故事講好才是根本。
(一)故事是由矛盾構成的
專題片設置懸念是為了讓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有期待的感覺,并產生豐富的聯想,吸引觀眾繼續往下看。等到最后再亮出結果,能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電視專題片會更有趣味性。故事是由矛盾構成的,因此我們在策劃時首先要看其中有沒有懸念、沖突,或者能不能形成懸念、沖突。不妨通過設置矛盾、人物鋪墊、交叉敘事、加快節奏等手法,激化懸念與沖突,使懸念和沖突一環套一環、一個接一個,在敘事的過程中設置懸念——解決懸念——再設置——再解決,環環相扣,不斷滿足觀眾的好奇心,從而找到精彩的內容,并將其講好。
筆者制作的專題片《失蹤的母親》,記錄了姐弟倆把母親送進養老院后,老人離奇失蹤的故事。尋找老人時,接下來的事情都處于未知的狀態,不知道下一步會發生什么,懸念由此產生。隨著姐弟倆和養老院矛盾的不斷升級,專題片帶領觀眾尋找老人失蹤的真正原因,以及老人失蹤后的曲折命運,使觀眾在感懷歲月滄桑和人事無常的同時,關注老人贍養方面的法律知識,讓人耳目一新。
(二)結構清晰,線索明了
根據電視傳播的特點,一般在講述故事的時候,不要用過于復雜的線索和結構方式,不能枝蔓太多,讓人摸不著頭腦。應以主要事件為“軸線”、以次要事件為“枝葉”展開敘事,讓觀眾迅速了解故事的概況。專題片《工傷》講述了四川籍農村青年在烏魯木齊打工謀生的過程中,出了工傷事故,尋求法律賠償的故事。該片由一個主要事件和若干次要事件構成,真實地反映了打工者的艱辛與無奈,片子結構清晰、層次分明、線索明了,讓觀眾有一種開門見山的感覺。
(三)細節的刻畫
細節描寫是指對表現人物和情節有特殊作用的細微動作、神情、語言和物件、景色等細小環節的描寫。簡單地說,就是指細化了、特征化了的肖像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景物描寫。細節的多寡、優劣是片子成敗的重要因素,細節一般分為三類,即畫面細節、解說(文字)細節和同期聲細節。畫面細節就是對一個事實中視覺形象的具體描寫,通常用特寫鏡頭來實現。用畫面細節表達人物心理活動更具真實性。細節是使故事豐滿的關鍵環節,也是展現人物個性、情感和思想的最好載體。
唯有真實的細節才具有感人的藝術力量,細節描寫一定要符合生活真實,準確地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底蘊。好的細節往往可以在瞬間撥動人們內心深處的心弦,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創作者必須對被攝對象進行深入細致、深入的了解,具備較強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及時地發現細節,較好地表現細節。專題片《血液生命》中有一處表現孩子徘徊在生死邊緣,馬虹一家束手無策的場景。片中組接了一系列的特寫鏡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媽媽焦慮的表情、嬰兒監護室里柔弱的小生命、病危通知書以及滴滴作響的醫療儀器……這一段簡單的情節,通過細致的拍攝和細節的剪輯把握,表現出驚心動魄的生命接力的故事,令人感動至深又牽腸掛肚。
電視專題節目采用故事化的敘事手法,能夠讓人覺得更輕松、更有趣,能夠增強記憶,觀眾看到的不再是干巴巴的單純說教,而是活色生香的真實生活。故事化的敘事比傳統的電視節目更能增強人物的可視性和形象感,增強節目的真實度、親切感,同時也更容易與觀眾達成共鳴,增強事件的感染力和影響力,增強節目的可信度。因此,在節目形態上我們不妨多作一些嘗試,合理運用故事化敘事手段,制作出精良的電視節目,進而引領健康的、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參考文獻:
[1] 劉堅.電視節目編導教程[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4:45-60.
[2] 劉荃.影視后期特效制作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56-109.
[3] 曾致.節目主持人的幽默藝術[M].湖南:經濟電視臺主編室,2001:2-13.
[4] 李元授.節目主持人的演講與辯論[M].上海: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5-8.
[5]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二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67-88.
[6] 胡智鋒.電視節目策劃學(第二版)[M].北京: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106-188.
[7] 于德山.大眾傳媒時代的電視文化與當代中國敘事格局[J].中國電視,2001(12):30.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80-02book=81,ebook=87一家人對簿公堂,這其中含有什么隱情,而法院最終會怎樣裁決?這一系列看點環環相扣,故事極具看點。這時候,能不能采訪到原告和被告雙方的當事人成為講述故事的關鍵,因為只有原被告雙方各自陳述,故事才有矛盾、才有沖突、才有懸念。但很多當事人往往抱著家丑不可外揚的想法,不愿意接受電視出鏡采訪。經過多次說服,原被告雙方終于答應接受采訪,電視專題片《讀不懂的遺囑》(共三集)最終制作完成,播出后引起了社會的強烈反響。筆者認為,電視專題片對故事的選擇必須情節上是精彩的,節奏上是扣人心弦的,情感上是能打動觀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