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 琨(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0)
?
淺析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錢 琨
(南京廣播電視集團,江蘇 南京 210000)
摘 要:在傳統媒體面臨多方挑戰的巨大競爭壓力之下,全能型人才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尤其是媒體行業,精簡的隊伍、高質的節目才能創造良好的效益。但是,成為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首先要滿足新聞記者的基本要求,其次具備主持人的特性,兩者有機結合并靈活轉換運用,這樣才能成為一名適應時代發展的新聞工作者、媒體人、傳播者。
關鍵詞:全能型;主持人;新聞;基本素質
在市場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各行各業都在尋找全能型人才,媒體行業更是不例外,而主持人這個職業,對從業人員的個人素質、專業技能有很高的要求,但是日新月異的時代變化,使得這個職業面臨著許多新的挑戰,成為全能型主持人迫在眉睫。
所謂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就是由過去編輯、記者寫稿件,主持人照稿播讀,變為采編播合一的主持人,這不僅是新聞工作的實際需求,也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那么,成為一名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應當具備哪些基本素質呢?
因為新聞節目主持人大部分的工作時間都在演播室,在攝像機鏡頭前、在聚光燈下呈現的都是一個光鮮亮麗的形象,新聞的公信力和凝聚力又讓主持人的頭上戴上了特殊的光環,所以很多主持人就認為自己應該表現得完美和與眾不同,與其他工種甚至觀眾保持距離,不愿意走出演播室走進配音間、不愿意下基層走近尋常百姓家、不愿意走入新聞一線報道現場。若沒有一個正確的心態對待主持人這個職業,那么想要成為一名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便無從談起。從南京廣電集團近幾年舉行的重大直播可以看出,到現場出鏡、報道一線的記者大部分都是平日里的新聞主播,一旦主持人愿意放下身段走出去,去當記者,去當攝像,那么便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在大眾傳播學中定義傳播有四種模式,其中一個就是宣傳模式。大眾媒介的主要目的經常不是要傳送特定的信息,也不是要透過文化、信念或是價值的表達來團結大眾,而僅僅是吸引、保持視覺或聽覺的注意力。在生活當中,有很多人是這樣的:走過一條平日里經常路過的街巷,不會想要再多看一眼;對身邊經常看到的人或事,不愿意再多過問一句;遇到有人需要幫助,能躲則躲,抱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等。如果你有以上某個特質,那么你就不具備媒體人的傳播特性,更不具備新聞工作者的新聞敏感度,因此與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更是相去甚遠了。善于發現新聞,看上去是對新聞記者的要求,其實對新聞節目主持人也同樣重要,這也是所有新聞工作者的一項基本素質。在日常節目生產中,每天的新聞都是如何被挖掘出來的呢?記者、主持人需要有發現細枝末節的觀察力以及盤根問底的態度,從而發現新聞點,深入追蹤,切入關鍵,最后電視呈現。不放過每一個尋找新聞的機會,不忽略每一次可能遇到新聞的瞬間,眼里有事有人有溫度,充滿好奇地看整個世界,那新聞就在你身邊。[1]
現在流行的“媒體融合”的概念包括狹義和廣義兩種,狹義的概念是指將不同的媒介“融合”在一起,產生“質變”,廣義則包括一切媒介及其有關要素的結合、匯聚甚至融合。主持人到達新聞現場時,其實要做的就是媒體融合的工作,此時主持人就如同一部智能手機,可以拍攝記錄新聞,也可以編輯新聞,更可以把新聞傳播出去,重要的是主持人能否做到如同手機般快速地處理問題。快速的反應能力不僅僅體現每一次演播室直播當中,其實更多的是在新聞現場,這個時候考驗的是主持人的綜合素質,如南京電視臺做的佛頂骨舍利的現場直播,每一個出現場的地點都非常重要,因為地點的不同,說的內容也不同,現場可能發生的意外也很多。在棲霞寺,隨著佛頂骨被許多高僧大德請出,原本預計的報道地點會因為高僧大德的步行速度、畫面情況、現場人員站位以及連線演播室的時間節點的變化而變化,這帶來的問題是主持人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將這一兩分鐘的出鏡報道做好,腦子轉得快,發現新聞點要及時且要有信息量。再如青奧火炬傳遞的現場直播,每一個火炬手都是按照固定的時間和速度將火炬傳遞到下一個火炬手手里的,而南京電視臺的主持人張影在自己計劃采訪奧運冠軍羽毛球運動員林丹的時候,卻遇到了難題,因為林丹隨行人員很多,采訪他的記者也是蜂擁而至,當他交接完火炬的時候,原先的直播采訪計劃被打亂。為了能夠采訪到他,并且完成直播連線任務,張影也是不顧主持人形象使勁大喊林丹的名字,引起他的注意,當林丹看見直播攝像機時,張影排除萬難擠進人群中,進行了采訪。這樣既有現場感,又達到了目的。這只是解決突發情況、快速反應處理的一種辦法,解決的方式全憑現場主持人的靈機一動,不管是否得當,在一定原則之下,能夠完成直播任務是第一要務,可見反應能力是多么重要。
有人說,當了主持人就不會說人話了。其實這一方面是諷刺現在很多主持人習慣于照稿播讀,拿腔拿調,另一方面也是說主持人缺乏人情味,不會表達真情實感。在什么情況下,說什么樣的話,語言如何能夠恰如其分,既不張揚,又不顯得無關痛癢,這是作為主持人的必修課。每天靠嘴說話,工作也是用嘴來表達,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是必需的。一般情況下,主持人在演播室播新聞會有題字器的幫助,只要識讀能力沒問題,就不會有太大差錯。真正體現語言組織能力的時候也是在新聞現場。可以想象,當自己置身于新聞現場,第一時間看到了新聞的真實面,你的感受,你的聯想,你的總結都靠此時此刻的語言傳達給電視機前的觀眾,語言組織的貼切、真實、質樸、有信息量、有深度是全能型新聞主持人的追求。當然,我認為最有人情味的語言應該是表達內心的真實感受,質樸而嚴謹。[2]另一方面語言組織能力也體現在稿件的編輯上,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些新聞記者寫一些民生新聞的時候因為語言組織能力有問題,常常詞不達意,重復啰唆,顛三倒四,這不僅給后期的配音人員帶來很大的麻煩,要做二次修改,更給主持人帶來直播口語習慣不符的大麻煩。如果主持人自己有良好的語言組織能力,那么自己去現場采訪,自己寫稿件,自己寫導語,最后自己播出,從效率上來說就要高很多,其次主持人對新聞本身的理解也會更深刻,甚至可以加上后導語,加上自己的思考和提問,那么整個新聞的播出
效果不僅會更上一個臺階,主持人與節目,主持人與新聞的融合度也將提高不少。所以一個有著良好語言組織能力的主持人,將給節目帶來質的飛躍。
有句話說得好,“大腦如機器,長時間不用就會生銹”,新聞節目主持人要時刻讓自己的大腦運轉起來,臨場應變能力、語言組織能力、現場表現能力等全要靠大腦運轉出來,那么想要出好的產品,還要有好的材料,平時積累的素材就決定了你的產品質量,是否創新,是否有深度,是否有新聞價值,點點滴滴都在積累。國家公祭日的直播無論對現場出鏡還是人物采訪,無論對穿著還是用語都有特殊的要求,“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不能說成“大屠殺紀念館”,“中國戰區侵華日軍投降簽字儀式”不能說成“南京投降簽字儀式”等,類似的用語非常拗口難記,但是只要每次經歷都能帶著腦子去記,去理解,口誤也就遠離你了,自然會變得順口,這就是積累的重要性。
當前,傳統媒體行業遇到新媒體的巨大挑戰之下,成為全能型新聞節目主持人是大勢所趨,不管現在你是否具備全能型主持人的素質,未來必將會快速地優勝劣汰,時代更替的大潮也必將緊逼著新聞主持人更快地轉型發展。
參考文獻:
[1] 丹尼斯·麥奎爾.麥奎爾大眾傳播理論[J].清華大學出版社,2010(07):58.
[2] 尹韻公,吳信訓.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M].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103.
中圖分類號:G2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09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