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嬌(University of Leicester <萊斯特大學>,英國 萊斯特郡 LE1 7RH)
?
全媒體時代我國電視脫口秀節目的發展方向分析
楊 嬌
(University of Leicester <萊斯特大學>,英國 萊斯特郡 LE1 7RH)
摘 要:全媒體時代,以電視為中心的傳統娛樂體系被多樣化的信息渠道及娛樂形式載體所瓜分,這也促使傳統的電視脫口秀節目不得不基于自身的發展傳統,在迎合外在形勢變化的基礎上做出一定的改革和創新。本文以“全媒體時代我國電視脫口秀節目的發展方向”為主要研究對象,首先闡釋了全媒體時代的電視脫口秀節目定位和發展品位,然后從繼承與創新的角度論述了其發展方向和改革路徑之所在。希望本文的論述能為當前廣大從事電視節目制作和編導的工作人員探索出全新的節目發展路徑,促使我國制作出一批優秀的本土電視脫口秀節目,在帶給廣大電視受眾娛樂化精神體驗的同時,提升我國電視節目的制作水平和發展質量。
關鍵詞:全媒體時代;電視脫口秀;節目發展
脫口秀節目是電視或廣播談話類節目的統稱,是目前活躍于電視熒屏的一種主要節目類型。例如,《楊瀾訪談錄》、《壹周立波秀》、《天天向上》、《魯豫有約》等都屬于這個類型范疇。但是當各類脫口秀節目層出不窮,以各種大同小異的形式與狀態出現在電視熒屏上,尤其是當同一組訪談嘉賓在不同的節目中來回穿梭、講述著幾乎一樣的話題和內容時,觀眾就會陷入視覺和審美疲勞的瓶頸之中。而全媒體時代本身多樣化的娛樂渠道和信息傳播路徑的拓展,就更容易引發電視節目關注度的流失。在這樣一種局面下,電視節目制作人員該如何創作和發展脫口秀節目,以穩定觀眾群,提升市場競爭力,就成為其不得不去思索的一個重要問題。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促使不同媒體類型之間產生激烈的競爭,也讓傳統電視受眾逐漸被分化,于是出現了固定節目觀眾流失、節目缺乏吸引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現象。事實上,一檔節目從立意到制作,其成功與否、能否掀起收視狂潮,能否引起廣大民眾的喜愛,最為重要的因素就是節目的定位。沒有精準的定位,節目等于輸在了起跑線上,難以獲得觀眾的喜愛。
(一)基于市場的節目定位
市場是檢驗一檔電視節目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樣也是其不斷實現自我突破、更新的重要導向。全媒體時代,隨著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依托多樣化的網絡載體和媒介形式變得更加頻繁與緊密,市場對于一個節目的定位需求也變得更加廣闊。以湖南衛視的著名脫口秀節目《天天向上》為例,其市場定位就是全球化、國際化,并非拘泥于“本幫”,也不限于湖南的一方山水。其節目內容的設置、素材的選擇,都是基于“大型公益禮儀脫口秀”這一主題,力求通過多樣化的節目內容設置,將中國各地的禮儀元素、世界各地的文明風俗以輕松幽默的形式傳遞給每一個觀眾。同時,在節目的主持人陣容設置上,也邀請了擁有外國血統的主持人加入,讓節目在格局和視野上更加國際化、多元化,更加符合如今國內外交流日趨頻繁的發展現實與市場需求。
(二)基于受眾的節目定位
受眾是指電視節目所要面對的主要收視群體。例如,傳統的動畫節目、兒童劇節目,其所針對的受眾就是青少年兒童;又如《夕陽紅》欄目所針對的收視群體就是中老年人。電視脫口秀節目由于其通常會采取“單元播放”(每期一個主題、一個內容,前后屬于割裂單元的形式,并沒有內容上的完全繼承性)的形式,所以其受眾群體會相對廣泛。但是,當傳統節目受眾可以通過不同的信息渠道去捕捉娛樂新聞、熱點事件時,受眾在脫口秀節目上更希望看到自發媒體形式所捕捉不到的內容。諸多娛樂訪談類的節目,其目的就在于讓廣大受眾看到諸多公眾人物在媒體前、聚光燈下所無法呈現的一面,如《壹周立波秀》節目將詼諧與諷刺的風格相融合,以獨有的視角對流行熱點做出全新的解讀。事實上,這些熱點大多來源于網絡和現實生活,很多受眾在觀看節目之前對其脈絡發展都有所了解。電視節目以全新的視角對熱點進行二次解讀與傳播,這本身就是符合受眾心理定位和心理期待的行為,會讓其在觀看節目時感受到全新的內容與內涵。
(一)走出泛娛樂時代的媚俗漩渦
全媒體時代,各電視臺面臨著嚴酷的“收視率”和“招商”競爭,很多電視臺在產品推介會上為了能夠更好地吸引項目投資,將節目朝著娛樂化、明星化的方向去包裝,在節目播出時,以低俗、惡搞的噱頭來吸引觀眾。但從長遠來看,這無疑是一種“殺雞取卵”、扼殺節目定位和品位的行為。因為觀眾對節目的好奇心而關注該節目僅限于一時,節目是否有長久的、持續的受眾群體,歸根到底,還是要依托其所形成的較為穩定的發展品位。
未來的電視脫口秀節目在發展的定位上將不再局限于“純粹性”,即節目不以單一的“純娛樂”、“純搞笑”為目的,而是追求娛樂與學習、公益和戲謔輕松的相互融合。也就是說,可以將節目的單元設置、部分話題的引入以輕松娛樂為切口,但在具體內核上要把握好娛樂的“度”,要讓人們在輕松娛樂之余,也能學習和吸收,接收新知識。
(二)傳承經典和與時俱進的尖端品位
事實上,在全媒體時代到來之前,社會上便流傳著這樣一種觀點,即電視輸出是作為一種娛樂形式存在的,是一種取悅于大眾的娛樂文化,滿足普通人對于生活與工作學習之外的消遣和愉悅。但是從本質上來說,這是一種錯誤的節目認知,不僅錯誤地將電視本身定位為低端娛樂輸出,更低估了電視受眾群體本身的審美層次和鑒賞能力。脫口秀節目要想保持長久的生命力,要想在未來全媒體的格局中取得突破性的發展,不僅要有“美麗”的包裝形式,更需要有品位、有內涵,要在傳承經典(立足中國本土,傳承中國古老的文化觀念、弘揚祖國大江南北的人文風俗)和與時俱進(把握時下社會熱點,宣揚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構筑社會主義和諧與國際友好往來)的道路上始終把握精準、高端的內核,從整體上提升節目受眾的視野。例如,《楊瀾訪談錄》本身的高端對話節目定位、《天天向上》的公益節目內核,都是間接證明電視娛樂可以更高級、受眾審美更加有內涵的行為。
目前,中國電視熒屏上普遍存在著這樣一種形式,即大量的外國版權節目的輸入。尤其是近年來火爆熒屏的電視真人秀節目《中國好聲音》、《奔跑吧,兄弟》、《蒙面歌王》等,都是復制外國節目形式,在中國本土“開花”的
行為和形式。當眾多真人秀節目泛濫,尤其是大量“換湯不換藥”的節目形式“漂洋過海”來到中國時,傳統的電視節目工作者應當深刻反思,中國的節目在哪里?中國本土的節目精神又在哪里?想要實現全媒體時代電視脫口秀節目的發展,就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在繼承的基礎上進行創新。
(一)拒絕對國外節目形式的盲目沿用
吸收與借鑒是一檔節目得以存在與發展必須采用的方式,不同節目制作人的思維,不同國家的節目觀點與制作形式,都有其可取、可為他人所借鑒的地方,中國本土在開發全新的脫口秀節目時,可以汲取其中有益的元素來加以利用,豐富自身的節目形式。但是,對其形式的盲目沿用,則會導致節目精神內涵和主題的缺失。而且不同的國家、不同的風俗是孕育不同節目的豐碩土壤,同樣的節目未必能夠適應每一個國家的受眾。因此,廣大電視節目工作者可以在引進外來節目時,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創新,如創新節目主持形式,創新互動形式、對話形式等,畢竟一檔電視脫口秀節目不論其本質市場和受眾定位如何,其所要面對的主要群體都是本土觀眾,對節目形式和內容的設置能夠充分站在本土觀眾的角度,才更有說服力。
(二)節目內容走向大眾化、全面化
脫口秀節目最重要的一個元素就是對話與互動,而其對象的選擇,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節目所具有的社會高度以及受眾反饋情況。不可否認的是,無論外界環境怎么變化,當前普通民眾都有所謂的“八卦”心理,對其他群體的生活方式、生活態度充滿好奇,進而關注他們。但是,當所有節目都有追求“名人”效應的思維時,其節目最終呈現效果必然會雷同。例如,早年著名小品演員范偉就曾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自己在某一時期推掉了10多檔訪談節目,因為實在“沒有話說”。而觀眾坐在電視機前也有同感,兩個不一樣的電視節目,嘉賓卻說著幾乎一樣的采訪內容,甚至給觀眾造成一種“穿越”的錯覺。因此,脫口秀類電視節目在內容的選擇和對話嘉賓的邀請上,要立足本土,擁有大眾化、全方位的視野。例如,早年倪萍在央視主持的節目《朋友》,其一開始的節目內容設置是邀請明星名人走進演播廳,講述和朋友之間的故事。而后來,節目在嘉賓的邀請上不再局限于名人,而是讓更多的小人物,能給社會帶來正能量的角色走進演播廳,走進人們的視野當中,在講述自我經歷和朋友故事的同時,帶給電視機前的廣大觀眾更加積極、向上,也更引人思考的線索與內容。
綜上所述,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意味著更加激烈的競爭,意味著傳統脫口秀節目必須審時度勢,有所創新,在找準自身節目定位、發展定位的同時,不斷吸收和汲取先進的素材內容,有所繼承,更要有所突破。只有這樣,才能讓自身保持長久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多樣化的受眾選擇中占據一席之地,在帶給觀眾娛樂、輕松和幽默的休閑體驗的同時,也為觀眾提供積極向上和多樣化的視角,從而提升觀眾的審美體驗,豐富其閱歷。
參考文獻:
[1] 唐章靜.我國娛樂類電視談話節目研究[D].碩士.重慶工商大學,2011:25-30.
[2] 王璐.我國電視脫口秀節目的傳播特征及發展趨勢研究[D].碩士.山西大學,2013:50-52.
[3] 薛斐斐.芻議我國廣播脫口秀節目發展現狀及改善措施[J].魅力中國,2014:263-264.
中圖分類號:G22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1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