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茂豪(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
談《新聞調查》的采寫技巧
徐茂豪
(貴州民族大學,貴州 貴陽 550025)
摘 要:伴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原有的社會結構被打破,各類社會問題有所增加,新的邪惡、災難、罪行正在出現。在這種情況下,調查性報道正在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在電視新聞報道的多種形式中,調查性報道因事件典型,社會意義重大,又往往涉及政府職能部門而影響深遠。《新聞調查》是中央電視臺唯一一檔深度調查類節目,其一經出現就以強烈的穿透力和影響力征服了中國的新聞媒體,并且在百姓中有著廣泛的影響。
關鍵詞:調查性報道;新聞調查;媒介
隨著中國社會的轉型加速,各類突發事情不斷產生,公眾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需要從媒體了解新聞事實,尤其是負面事件的完整信息。而提供事件的完整信息,正是調查性報道的特長。民主建設進程正在加快,輿論監督的漸進過程將把調查性報道推向更重要的地位。
中國的調查性報道是以1996年5月17日的中央電視臺《新聞調查》欄目的正式開播為標志的。在還未開播之前,中央電視臺新聞評論部主任孫玉勝和副主任袁正明明確提出:“我們要做中國的《60分鐘》。”[1]《新聞調查》是中央電視臺唯一一檔深度調查類節目,每周播出一期,每期節目控制在45分鐘左右。節目播出之后,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廣泛的影響。調查性報道又稱“揭丑”報道,最開始是流行于西方國家報刊上的一種特殊報道形式。它指報道者通過自己長時間地細致觀察生活細節,對事件進行的調查研究或者是對某種社會現象所進行的深入、系統的報道。調查性報道追求的是事實的真相和社會的正義,它崇尚理性的氣質。
《新聞調查》已經播出了近20年的時間,制作了許多引起社會廣泛影響的節目。其每一期的節目,都離不開記者的努力付出。所以,記者是這一欄目“最具調查個性和優勢的詞匯”,[2]《新聞調查》不僅向受眾展示了一個還原真相的過程,更展現了記者在整個過程中的作用,這也是電視調查報道的核心。
2003年,《新聞報道》的制片人張潔第一次對調查性新聞報道作了比較全面的理論闡釋。她指出,在電視媒體開展調查性報道,從一個完整的報道實現的過程來看,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獨立的電視媒體調查,個性化的調查記者、深入的獨家發現和完整的調查過程。記者所報道的事件大多都是被隱藏的,需要到發生新聞的現場去詳細觀察情況,積極地調查取證,并在掌握了一手資料與信息后,謹慎地得出結論,最后進行現場評述。調查性報道的記者是開展整套新聞報道的行為主體。一開始,記者都是從零星的新聞線索開始摸索調查,然后通過一層層的剝絲抽繭、一次次的深入推進,帶領觀眾“參與”調查的全過程。
例如,在《短命的居民樓》中,一棟才修建了20年的樓房突然倒塌。才評了C級危房的樓房為什么在評定之后3個月后倒塌?為何同一小區的D級危房檢測出來2年后仍舊沒有倒塌?記者采訪了浙江寧波住建局房屋安全辦公室主任和進行此次鑒定的浙江建院建設檢測有限公司負責人,為了使報道更加專業、謹慎,記者還采訪了第三方評判人——上海市房屋建筑設計院院長。記者一步一步深入調查,引領觀眾跟隨記者的步伐了解事件的過程,全面地向觀眾報道出各個負責人的理由,讓觀眾有自己推理的過程。在整個報道過程中,記者客觀地提出問題,而并沒有用一種逼迫的語氣。這就讓事件的調查過程更讓人信服,觀眾對節目也會更加信任。
調查性報道展現的是記者通過各類線索,逐漸靠近真相的過程。節目在播出的時候,不要一開始就平鋪直敘地進入主題,而應該首先拋出懸念,接著再展現記者調查取證、層層推進、探尋線索的過程,最后找出癥結所在。這一切活動的開展需要記者極強的控制力,他們要在采訪的過程中細致地串聯整個事件,包括追溯過去的事情、描述現在的情況,必須完整地還原事件的過程。在一直以來的電視新聞中,往往只能看見受訪人接收訪問的畫面,觀眾在整個提問過程中看不到記者的影子,當然也就不可能聽到記者的提問了。但是在《新聞調查》中,觀眾可以在電視中看見記者與受訪者的采訪過程,這樣就形成記者與受訪人交流的過程。節目中更巧妙地將記者與受訪人的對話片段穿插進調查的進程中,再加入畫外音解說和記者的現場評論。這樣的敘事方式不僅保持了觀眾的觀看興趣,同時也更加完整地展示出各個不同的人的思想,有助于觀眾了解事件的真相。
電視畫面和語言是電視媒介的兩個話語體系。電視的語言也稱為有聲語言,包括記者的提問、敘述、評論和畫外音,還包括受訪者的回答等。例如,在節目《第二次生命》中,主人翁張坤對父親說:“爸爸你救救我吧!我還沒活夠呢。”這屬于有聲語言。另一個畫面中,張坤的母親帶著微笑,沒有說話但是已經包含了千言萬語。這便是沉默的力量。沉默不是無話可說,因為“沉默不語中有許多不可言傳的信息,本身就是言語的組成部分”。[3,4]
現代社會,娛樂新聞和花邊新聞大行其道,引領著社會大潮。《新聞調查》仍舊堅持真實、迅速地報道社會事件,積極關注民生問題,監督政府的決策,堅持新聞專業主義理想,在綜藝娛樂節目浪潮中努力探尋真相,追求真理。
參考文獻:
[1] 張潔,吳征.調查《新聞調查》[M].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149.
[2] 劉宏宇.電視新聞調查性報道的敘事分析——《新聞調查》個案研究[J].電視研究,2003(9):39-40.
[3] 朱羽君,崔林.電視新聞調查節目的文本結構[J].現代傳播,2004(6):17-19.
[4] 楊義.楊義文存(第一卷)?中國敘事學.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245.
[5] 中央電視臺.中央電視臺年鑒2003[M].上海: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3:8-81.
[6] 《新聞調查》欄目組.調查十年[M].上海: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01-150.
[7] 歐陽宏生.電視批評學[M].四川:四川大學出版社,2006:112-187.
[8] 康麗.非揭露性題材的電視調查性報道策略——以央視《新聞調查》為例[J].青年記者,2010(12):31-32.
[9] 崔萍.深度報道的人文價值取向[J].新聞界,2009(6):57-60.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1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