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 舒(海峽導報,福建 廈門 361000)
?
淺談社會新聞的采訪技巧
房 舒
(海峽導報,福建 廈門 361000)
摘 要:新聞采訪是每一位新聞從業者應具備的基本功。很多新聞從業者也熟背過采訪的各種技巧。然而在實際的使用中,特別是在曝光和監督較多的社會新聞采訪中,記者卻要面對各種各樣的意外狀況和困難,有的甚至可以稱為“極端環境”。如何靈活地使用采訪技巧來化解各類的困難,筆者從自身多年記者工作經驗出發,嘗試作出一些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新聞采訪;困難;狀況;化解
采訪是新聞報道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步驟。記者,特別是社會新聞記者,要從中挖掘更深層次的信息,不僅僅需要他們有扎實的基本功,還要能臨場應變,化解各種困難,而這就需要記者更加注重技巧的使用。
(一)路途遙遠,環境惡劣(客觀環境方面的困難)
在新聞采訪中,很多時候還會遇到環境方面的限制,如要去深遠的山區,交通不便或是一些地震、泥石流、洪災的現場,記者需要克服的便是惡劣的環境。
在這個時候,采訪者最好不要單獨行動,一定要帶上可靠的同伴,最好有當地人的指引。筆者有一次深入同安西山村采訪村落祖墳地,被夷為平地甚至上面還蓋起了豬圈的新聞。出發前就做好“功課”,發現我們要去的地方,不僅處于深山腹地,在與曝光者溝通過程中,還掌握到看守豬圈的,都是一些外地請來的勞工,稍有不慎便會有人身危險。于是,筆者不僅邀請了男同事同行,并與曝光者商議,由他們當地村委選派一名有威望的長者,陪同前往。一方面,可以免去不認路而繞路的煩惱;另一方面,有長者的陪同,也避免了比較激烈的當面沖擊。
(二)采訪受阻,危及采訪者自身安危(社會環境方面的困難)
新聞單位和新聞工作者在進行正常的新聞采訪中,合法權益被侵害的情況時有發生。由于采訪對象是各種各樣的,在采訪過程中,被訪者可能會回避采訪,甚至暴力抵觸。有時,由于地方保護主義嚴重,一些利益團體為了保護其共同的利益,從而會對采訪者施暴。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我國司法還不健全,記者在采訪時如何維權仍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所以采訪過程中如果會遭受采訪者的侵害,首要的還是保護好自己,人身安全放在首位。靈活應變,避開這些施暴份子,尋找可能的突破口。
(三)不想交出主動權的受訪者(如何處理保護采訪者權益與確保采訪成功的矛盾)
在采訪的過程中,被訪者需要在幾十分鐘甚至幾小時一直面對采訪者,采訪者長時間的發問,可能會讓采訪對象煩躁起來,不愿意認真回答問題,甚至開始捉弄記者。特別是,當記者面對一些已取得較高社會地位,和思維敏捷的人時他們因為不喜歡將主動權交出,而主動出擊,引導甚至控制記者的思想。筆者留意到,在國際新聞中就有法拉奇采訪基辛格之例。當記者面對這樣一個國際名流,一開始要面對的是權威的基辛格的“盤問”。基辛格想要擾亂記者的采訪計劃,并從中取樂。這個時候,記者千萬不能慌張。首先,調整好心態,要認識到不管是采訪者還是受訪者,雙方首先是平等的;其次,稍微改變一些采訪技巧。例如,可以先從受訪者的問題開始,面對權威者,言語中透露出肯定和欣賞,會讓他們產生足夠的認同感、滿足感,接下來的提問,他們便會本著“我是幫你解決問題”的心態,有問必答。
(四)采訪對象具有攻擊性(維權與采訪技巧)
在新聞采訪中,采訪者所面對的受訪者是多層次的,具有不同的教育水平、年齡階段,以及社會地位。當然,也會涉及一些極端人群,比如,罪犯。
社會新聞的采訪,比其他新聞更容易面對這些情況。如2014年12月15日,一名男子在禾祥西加油站突然拿起一桶汽油往自己身上澆。筆者得到這條線索之后,立即奔赴現場。此時,該男子已經駕車從禾祥西路火車站附近,來到五洲大廈附近。這個時候,采訪者應首要考慮自己的人身安全,如選擇安全的地點,有人陪伴。
(五)被訪者難以敞開心扉(采訪心理學的運用)
在采訪中,往往時間是有限制的,而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和受訪者接近,產生“一見如故”的感覺,讓對方很快地接受和信任采訪者,然后深度挖掘資料,就需要采訪者仔細觀察細節,營造出適合交談的氣氛。
在采訪中,可能會遇到被訪者不愿意談,不配合采訪的情況。這時候,記者就需要從細節著手,找出突破點。令筆者印象最深刻的,是2007年時曾采訪過一個涉嫌搶劫殺人的暴徒,西安人楊某。5年前他曾因在新疆殺害一名出租車司機而亡命天涯,在廈門乘坐交通工具時被警方抓獲。采訪的地點,在看守所,筆者與受訪者隔著冷冰冰的鐵窗。剛開始,筆者可以明顯地感覺到對方的敵意和不配合。當筆者提及過去時,他的回答不是“不后悔”、“從未想過”就是“殺人償命”、“十八年后又是一條好漢”,而且眼神也四處閃躲。
筆者當即決定丟開采訪本,與他“聊天”。也許在多年的逃亡生涯中,他已經太久沒有與人傾談過。漸漸地,他開始說起家人。說起老婆時,態度冰冷;說起父母,他心里只有愧疚并表示“這輩子無法償還也無所謂了”;但當他說起女兒時,眼神中明顯閃過一絲溫柔的情緒。筆者就抓住這個機會,與他談女兒,談女兒的童年和成長,當他終于承認“女兒的成長他必定缺席時”,心理防線終于被打開。于是,他開始回憶作案過程,開始后悔犯下滔天罪行。采訪到最終,他甚至失聲痛哭,將壓抑多年的情感宣泄出來。筆者后來了解到,楊某因這次采訪之后完全打開心扉,決定坦白交代,爭取寬大。從而在之后的審訊中,交代出了更詳細的犯罪細節,對警察辦案,也有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新聞采訪考察了通訊員和記者的專業素質,也考察了其臨場應變能力。如何讓采訪更加成功?當然,僅僅靠采訪前的“臨陣磨刀”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是靠平時持之以恒的長期積累。要靠多讀書,堅持不懈地涉獵各個學科的知識,還要注意經常收取和追蹤新知識、新信息,時刻關心國內外大事和社會上各種各樣的事物,不斷豐富和積累自己的知識才能淡定自若地應對采訪中的各種困難狀況。
參考文獻:
[1] 曹莉.提問是記者的天職——電視新聞采訪技巧探析[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9(4):117-121.
[2] 汪雁,周萬賀.訪談調查實踐中容易出現的問題[J].統計與決策,2001(05):18-19.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15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