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有根(建德廣播電視臺,浙江 建德 311600)
?
廣播需要什么樣的新聞
——聽評新聞節目的一點想法
徐有根
(建德廣播電視臺,浙江 建德 311600)
摘 要:由于網絡的出現,廣播受到了不小的沖擊。但在這幾年里,廣播新聞又開始重現輝煌。然而,不僅電臺與電臺之間新聞同質化,就連同一個電臺和頻率都會出現新聞同質化的情況。廣播新聞究竟應該怎樣突破重圍?
關鍵詞:廣播新聞;改革;同質化
新聞直播的出現為廣播新聞的生產方式帶來了改革,類型化、頻率專業化大行其道,廣播因為更加親近和自然,贏回了大批的受眾。然而,近兩年來廣播新聞又出現了新的瓶頸,節目編排的不合理、新聞資源的不充足、主持人的隨意性都制約著廣播新聞的發展。新聞的傳播是為了信息能夠有效地傳到受眾的耳朵,想做到這點就必須要更精致、更親民、更客觀、更順耳,讓受眾喜聞樂見。這是我們要探討的問題。
換位思考,對于受眾,廣播新聞至少要滿足以下幾點:第一,在新聞的語言表達上應該順暢,讓人聽起來舒服,不煩躁。第二,廣播新聞在播放時應該讓聽眾聽懂,使其理解不費力。第三,在信息上要相對完整。第四,廣播新聞的語言應該盡量精準,減少對模糊用語的使用。第五,在受眾多樣性的前提下,廣播語言要通俗易懂。親民體現在語言樸實上,而不是“啊哼呀哈”的口語上,這類用語反而顯得不自信,不能讓受眾信服。現在的廣播新聞很多都來源于網絡,而網絡上的文字應該轉換成書面語,不能奉行“拿來主義”,這樣會使人聽起來不舒服。廣播語言是廣播表達的重要手段。熟練和專業是廣播的特點,做到熟練和專業能夠感染、吸引受眾,讓受眾在聽覺上得到美的精神享受。
廣播新聞遇到的“瓶頸”,還有就是新聞資源短缺造成的新聞同質化問題。相同的內容反復出現,勢必會造成觀眾的審美疲勞,導致收聽率下降。
這一問題的解決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要主持人、編輯、記者和節目策劃人員全身心地共同努力,從新聞的源頭開始,再到節目定位的調整、對新聞內容的選擇、主持人風格的調整等,以尋求質的改變。所謂的同質不同“音”就是在新聞選擇內容大致相同的情況下,使新聞異化,突出個性,發現質的不同。必須在報道的視野和方法上不斷創新,達到有所區別。這需要新聞相關人員投入更多的經歷和心思,發出不同的聲音。
同質化就是差別小。從管理的角度,就是指服務、產品的趨同,即便在形式上不同,但是使用的價值是一樣的。這樣的同質化會造成惡意競爭和新聞資源的大量浪費,使受眾不愿接受。
國內廣播業也看到了這種資源上的浪費及效果上的不佳。所以,近幾年來廣播交流越來越多,成立的中國廣播聯盟也是為這方面做的努力。協作既是個性化的努力也是雙贏,在協助中各自走個性化道路,才是明智的發展之路。
什么樣的新聞被廣播所需要,就要看廣播新聞有什么樣的特點。廣播始終是以一種不可取代的獨立體而存在。對于廣播新聞,我們一直在強調它的“廣、活、快、新、短”。這些都是在聽的基礎上完成的,聽眾聽得舒服才會繼續聽下去。沒有聽的興趣,其他的都是零。
(一)吸引力
廣播新聞的優勢就是快,而在互聯網時代,這一優勢已經受到了挑戰,但是不能放棄創新,要保持這個優勢。第一步,直播。在直播上,廣播直播要比電視直播更具有優越性。做到首發就相當于贏了一半,保持新鮮感最重要。再接著,就是對新聞做深層的解讀。在信息時代,受眾疲于了解是否新聞對自己是否具有有價值。所以,廣播應該根據受眾情況有選擇地篩選出受眾所需要的新聞,這樣效果會更好。
(二)簡短性
廣播作為聽覺的產物,并不具有反復閱讀、強化記憶的特點。所以對于廣播新聞來說,“短”很重要,應該開門見山,語言精練。相信很多業內人士對于毛澤東同志的一篇新聞稿《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都印象深刻。這就是廣播新聞的學習典范。而對于復雜、持續性發生的新聞,就要使用連續報道的方式進行追蹤,等到事件完全結束后再進行報道是大忌,這樣既沒有了新聞的熱度,也會失去時效性。
(三)廣播新聞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節目的內容編輯要以迎合受眾為基礎。就目前而言,社會的不斷改變使民生問題得到了廣泛的關注,所以,民生類新聞也得到了廣泛的開展。開展靠近民生、真正有用的新聞節目是廣播新聞應該注意到的,在此基礎上,對多元性和多樣性的追求也是廣播新聞人一直要努力的方向。
(四)廣播新聞的層次和互補
不論從國內還是國外的新聞廣播實踐上看,新聞廣播都是時效性強且短小精練的。而且從新聞談話類的節目上看,社會熱點和新聞事件都是談話的主題。這些主題可以作為廣播的主要內容。值得注意的是,這類節目的風格性要強,題材要好。以《拉什·林堡秀》為例,這個節目在美國的收視率排名第一,節目的構成就是:主持人獨白、接聽熱線和搞笑環節。節目把娛樂的形式當成自己的特色,主持人的人格魅力也贏得了大量粉絲的喜愛。
總之就是,現在的廣播新聞必須簡單明了,風格突出,層次分明,這樣才具有無限的生命力。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對于新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大。新聞節目是受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每個電臺都應該把工作重心放到新聞上,盡可能地把信息量變大,把時效性提高。而成功的廣播新聞應該立足于實際生活,豐富信息,再對老套、俗套的節目形式和播報方式進行調整。保持信息的新鮮度是對新聞工作者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改變、調整廣播新聞勢在必行,而且要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傳播方式,使廣播新聞不被社會所淘汰。
參考文獻:
[1] 劉浩三.廣播需要什么樣的新聞——聽評新聞節目的一點想法[J].中國廣播,2014(04):54-56.
[2] 劉智芳.搭建節目聽評架構之做法——兼記佛山電臺在聽評的一些成功經驗[J].新聞研究導刊,2014(12):99-100.
[3] 金波.觀點強臺:城市新聞臺發展的新引擎——以杭州新聞廣播“連線快評”為例[J].新聞實踐,2011(5):10-11.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16)03-025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