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瓊
適應市場人才需要的“三維一體式”寫作教學模式的建設
○徐 瓊
為了適應市場對于寫作人才的需要,寫作課程的主要任務既是傳授知識,更是能力培養。根據市場需求、寫作理論、教改觀念和本課程的實際,從目標的實現、課程的建設、訓練的方式、課程評估等方面將寫作課程建設成為“三維一體”式的課程體系和模式,以滿足學生適應專業學習、研究與社會工作的寫作需要。
寫作 教學 三維一體 建設
新時代需要寫作人才。美國未來學家約翰·奈斯比特在《大趨勢》中說:“在這個文字愈來愈密集的社會,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讀寫技巧。”對于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生來說,寫作能力是最能彰顯其人才優勢的素質之一,也是社會對漢語言文學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一般情況下,漢語言文學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從事語文教學、新聞工作、文秘工作及行政管理等,這些工作對寫作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大學期間,應該培養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提高他們的寫作能力,讓他們在學校打下良好的文字基礎,為適應社會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但是,長期以來,尤其是受前蘇聯文藝理論教學觀念影響,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寫作課程,因為偏重理論色彩,甚至成為文藝學的衍生課程,在提升學生寫作能力方面收效甚微,因而長期得不到教師和學生的重視。新時期以來,在求實、創新的教學思想引導下,經過廣大寫作教師的不懈努力,為寫作教學摸索和探討出很多新的理論和經驗。尤其是“大寫作觀”教學理念的提出,為寫作教學實踐開辟了新的思路。“大寫作觀”教學理論認為,“寫作教學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個系統包含許多子系統:課堂教學系統、校園實踐系統、社會實踐系統、專業系統、人文系統、作者自我修養系統,等等。這些子系統只有有機地組合在一起,才能發揮系統工程的巨大能量和效率。”[1]
筆者根據寫作理論、教改觀念和本課程的實際,從目標的實現、課程的建設、訓練的方式、課程評估等方面,將我校的寫作教學課建設成為“三維一體”式的課程體系和模式。其基本的建設內容如下:
知識制約人的能力發展,能力使人的知識盡情發揮,素質是知識和能力的綜合體現。
1.知識。知識是學問的基礎,也是寫作的基礎。劉勰在《文心雕龍·神思》中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研閱以窮照,馴致以懌辭”,他把“積學”放在培養其他寫作才能之前,可見其對于積累知識的重視。魯迅也曾經批評過文學青年知識面過窄的弊端:“先前的文學青年,往往厭惡數學、理化、史地、生物學,以為這些都是無足輕重,后來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來也糊涂。”[2]被稱為封建社會百科全書的《紅樓夢》,可謂包羅萬象,在小說中我們可以看到,曹雪芹不僅具有豐富的文學知識和社會學知識,他對建筑學、園林學、醫學、飲食文化等也頗有領悟。這也充分說明,沒有豐富的知識積累,是無法完成這樣的鴻篇巨制的。所以寫作人才的培養,是從傳授知識開始的。首先是教師引導學生注重對科學、藝術、文學方面的普通常識的學習。知識面寬,對寫作材料的選用就能得心應手,運用自如。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重視專業知識的學習。專業寫作,例如財經寫作,法律文書、軍事文書、醫藥文書等,需要專業知識支撐;非專業寫作,比如公文寫作、文學寫作等,也需要了解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第三是教師引導學生學習理論知識。理論知識對寫作能產生巨大的影響。寫作理論,能指導學生正確寫作,少走彎路;科學理論,能幫助作者辨別真偽,“不畏浮云遮望眼”;社科理論,能提高寫作者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能力,進而寫出科學嚴謹、具有真知灼見的文章。
2.能力。寫作能力的高低,直接作用于寫作活動的進行并決定文章的質量。作為一種綜合性的腦力勞動的寫作活動,是寫作者多種能力在綜合發生作用。首先是觀察能力。觀察是寫作的基礎。魯迅說:“如要創作,第一須觀察……”俄國作家契訶夫說:“作家務必要把自己鍛煉成一個目光敏銳,永不罷休的觀察家!……您明白要把自己鍛煉到讓觀察簡直成為習慣……。”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觀察習慣,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是思維能力。寫作歸根結底是一種創造性的實踐活動,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才能有效實現教學目標。創新性思維能力的核心是批判精神和質疑精神。寫作構思中,思想平庸,常常導致立意陳舊、難脫前人的窠臼。只有具有批判精神,方能推陳出新。王安石的《讀孟嘗君傳》,就一反前人對孟嘗君養士的贊揚,指出他只不過是養了一群“雞鳴狗盜之徒”,以鮮明的批判性高標出世。批判和創新的基礎是質疑。古今教育家都十分推崇質疑精神。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朱熹說“學貴有疑”。當代教育家陶行知也十分強調培養學生的懷疑與批判精神,要求學生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因此勤于思考,善于質疑,不唯上,不唯書,方能有獨立的思想和新的創造。第三是文字表達能力。語言是寫作的外在表現形式。學生的寫作能力最終要表現在語言能力上。要把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放在重要位置。這其中包括文從字順、準確無誤表達思想情感、再現事物特征的能力;言簡意賅、通過三言兩語揭示事物本質的概括能力;生動活潑、活靈活現寫景狀物、抒情表意的能力等。
3.素質。素質是構成人的能力的基本要素。素質是能力的基礎,能力是素質的表現,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質的高低決定的。素質需要培養和養成。寫作人才的素質由一些基本的寫作素養構成。首先要具備生活素養。生活素養,來自豐富的閱歷,來自自身的實踐,也來自對生活的體驗、感受和獨特的發現。要引導學生多觀察、多實踐,“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不斷擴大視野,升華生活感受,做生活的有心人。第二要具備學識修養。寫作的過程,實質上就是知識、學問和見識的組合和應用的過程。只有積累知識、增進學問、開闊眼界,見微知著,才能寫出有分量、有見地的好文章。第三要具備人格素養。蘇東坡在評價蘇轍的文章時曾說“子由之文實勝仆,而世俗不知,乃以為不如。其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為人。”[3]法捷耶夫在《和初學寫作者談談我的創作經驗》中也說:“個人品質——作家的才力、修養、智力的發展的趨向、氣質、意志以及其它的個人特征,在選擇材料的時候都起著重大作用。”這就是“文如其人”。他們都看到了作者的精神氣質和人格品位對寫作的巨大影響。學好寫作,要先學做人。一個善良、美好的人,能把自己人性中的真善美,通過文章,展示和傳播給大眾。第四要具備審美素養。寫作作為一種精神文化創造活動,是“按美的規律”進行的,這就要求寫作者,要有對美的接收和鑒賞的能力,更需要有對美的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因此要從審美情趣、審美能力和審美理想諸方面去培養學生的審美特質和審美境界。
教材是教學之本,好的教材能夠起到正確的導航作用。課堂是教學的平臺,教學效果的實現需要在課堂完成。網絡平臺是教學的輔助手段,借助網絡平臺和多媒體手段,可以激增教學的效果。
1.教材。寫作教學要重視教材建設。教材是教學的基礎和依據,好的教材,既能指導教師的教學,又能引導學生的自學。在教材建設方面,一是選用規范的、受專業界認可的教材。這樣的教材,因為由寫作教學專家編寫,有一定的指導性、經典性和規范性。二是根據教學需要,在現有教材的基礎上,新編適合本校教學需要的教材。自編教材也有其自身的優點和優勢:更接地氣,適合本校學生的實際;便于本校教師及時更新教材內容,做到與時俱進。我校一般采用自編教材,在編寫教材的過程中,注意強化這樣幾個特點:一是教材內容盡量新穎且有可讀性;二是寫作方法指導注重可操作性;三是案例選擇注重經典性。
2.課堂。在課堂建設方面,要注意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共同營建,相互作用,雙管齊下。第一課堂建設要注意開辟多樣化的寫作教學課堂。寫作教學是一種泛專業化的教學,它不能依靠一兩個學科來獲得教學效果,而是追求各學科共同完成教學任務。中文專業學科以及其它必修、選修的所有學科,都是寫作的學習課堂。專業課程,如文學理論、美學、古代文學、現代文學、外國文學、古代漢語、現代漢語等, 能夠讓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鍛煉;其它必修、選修的課程,如政治理論、外語、計算機、教育學、心理學、形式邏輯等,也能讓學生獲得寫作素養的養成。第二課堂的建設,要重視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標而開辟的第二課堂,能讓所有的校園活動成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實踐園地,能讓所有的社會生活成為學生學習寫作的實踐平臺。比如我校組織的演講賽、辯論賽、書信比賽、對聯比賽、校園調查、社會調查、微視頻制作比賽,等等,都為學生學習寫作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極大地激發著學生的寫作熱情。事實證明,第二課堂的建立,讓學生的知識結構、人文素養、思維特質、寫作理論、校園生活、社會實踐、人生閱歷,在這里得到整合和升華,從而獲得最大的教學效率和效果。
3.網絡。構建網絡實踐平臺,能夠事半功倍地提高寫作教學與訓練的效率。互聯網的強大資源,有利于學生獲取知識、提高認識、實現知識向寫作能力的遷移。因此,我們積極建立了寫作課的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其建設的內容主要包括:
(1)課程介紹——課程簡介;課程概述;教學方法。
(2)教師隊伍——教師團隊;教授簡介。
(3)教學內容——教學大綱;教學日歷;課程教案;電子課件。
(4)多媒體教學資源——教學視頻;學習視頻。
(5)學習資源——電子書 ;參考教材; 著作; 論文; 學術期刊。
實踐教學——實踐教學的設計思想;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實踐教學的主要做法與效果。
課后作業——課后練習;習題集;考試樣卷。
教學效果——學生評價;校內專家評價;校外專家評價。
我們還充分利用網絡輔助教學平臺,讓它成為教與學、讀和寫的良性互動平臺。教師可以通過互聯網布置作業、釋疑解惑;學生可以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學習信息,提交作業,發表文章和見解。教學網絡平臺的開發和應用,使教學相長,效果倍增。
閱讀、思考、寫作是實現能力提升的三個重要環節。閱讀是學習寫作的基礎,思考是實現寫作創新的根本,寫作實踐能夠實現知識的遷移,外化思考的結果,實現寫作能力質的飛越。
1.閱讀。閱讀訓練中要培養學生的寫作意識。首先是通過閱讀積累寫作素材的意識。寫作是需要材料的。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材料,任何寫作高手也寫不出好文章來。寫作材料的獲得,除了第一手材料以外,也需要通過閱讀去獲取第二手材料。因此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重視二手材料的積累,鼓勵學生多讀、多記、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通過寫讀書筆記、讀書心得等積累大量寫作素材。其次是通過閱讀學習借鑒前人的思想成果的意識。好的書籍是前人(今人)思想和智慧的結晶,關注書籍的哲學層面和社會層面,能夠從中獲得新的啟發、新的思考,能夠開闊眼界、見微知著、拓展思維的深度和廣度。第三是通過閱讀獲得寫作技巧和寫作語言學習的意識。一個擅長寫作的人,都會從前人的作品中學到大量的寫作技巧。以曹禺為例。他一直喜愛戲劇,從幼年時期起就開始接觸戲劇,對戲劇藝術有很好的鑒賞能力。在從事戲劇創作的時候,他已經讀過大量的劇本,對戲劇(主要是話劇)的構成要素和技巧,十分熟悉。所以,一旦獲得生活的啟示,他便能迅速寫出《雷雨》《日出》《原野》等膾炙人口的作品。而作為寫作構成的重要因素的語言,也需要作者通過長期、大量的閱讀進行積累。前人所謂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就是強調通過大量閱讀,積累語言和學習寫作的經驗之談。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鑒賞語言之美、背誦精彩語段、積累語言詞匯。惟廣積博蓄、厚積薄發,終能獲得語言能力的提高。
2.思維。思維訓練中要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寫作能力的核心。一個人不善于提出問題,不善于思考,是無法進行寫作的。首先要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愛因斯坦曾說:“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因為解決一個問題也許只是一個數學上或實驗上的技巧問題。而提出新的問題、新的可能性,從新的角度看舊問題,卻需要創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標志著科學的真正進步。”其次是培養學生的追問意識。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方能層層深入,探究事物的規律,發掘事物的本質,寫作立意深刻的文章。第三要注意培養學生思維的條理性。按照人的思維規律,任何一個概念的提出都會遵循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的思維層次進行,寫作教學也要沿著寫給誰看——誰來寫——寫什么——怎樣寫的步驟教學,不僅教學生怎樣寫,更要教會他們如何有條不紊地思考。例如在應用文體“總結”的寫作教學中,就可以按照這樣的思路進行教學:寫給誰看(總結的應用領域有三方面:向上級匯報;在大會宣講;供媒體刊用)——誰來寫作(個人總結或集體總結)——寫什么(專題總結或全面總結)——怎樣寫(總結的寫作方法)。
3.寫作。寫作訓練中要有目標。定制目標,輔之一些必要的檢查措施,能夠促進學生寫作的自覺。我們在寫作課開課之前就給學生定目標、定方向。這其中既有數量的目標,也有質量的目標。因為質量是建立在一定的數量之上的,所以我們首先給學生定寫作的數量目標:要求學生每月完成一次大作文,每天寫一段感想,本科四年共完成文章60篇。在質量目標上我們也定出“寫作能力( 素質)達標的八項要求”,分別從以下八個方面去要求和考查學生的寫作能力:
(1)中心明確:要求中心突出,表述精煉。
(2)材料充實:要求材料充分,認識深刻,表現出較好的抽象概括、分析綜合能力。
(3)層次清楚:要求能正確分層次,合理分段落。
(4)結構合理:要求材料安排合乎邏輯,段落安排合乎邏輯。
(5)語句通順:要求文從字順、用語準確。
(6)文面規范:要求寫字清楚正確、無錯別字;標點正確;文面整齊、清潔、規范。
(7)文體應對:要求能根據目的、對象、場合,選擇文體,靈活應對日常寫作需要。
(8)寫作習慣:要求經常練筆,養成寫完以后仔細修改文章的習慣。
寫作課程結束之前,教師根據“寫作能力(素質)達標的八項要求”,對學生的寫作水平進行評定。學生的寫作能力達標情況與畢業論文寫作的成績評定掛鉤。實踐證明這種目標的制定和檢查,能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自覺寫作。
根據教學目的和教學原則,利用所有可行的評價方法及技術手段,對教學過程及預期的一切效果,做出實時監控和價值判斷,并根據所反饋的信息,改進教學。
1.學生。重視學生的評教。我們采取的方式主要有這樣幾種:(1)召開座談會。在學期中期,召開學生代表座談會,認真聽取學生對課程的批評和建議。(2)用好信息員。每學期在學生中選好教學信息員。通過信息員,隨時了解學生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反應。(3)問卷調查。在學期結束之前,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學生對課程的要求、評價、建議等。總之,充分發揮教學民主,隨時聽取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根據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能力要求,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法,促進教學的良性循環。
2.學校。重視學校評教。主要是根據學校的技術評價手段和專家的指導意見,獲取教學效果信息和教學指導建議,改進教學內容和方法。我校建立的學生評教平臺,在每學期課程結束之時,都會讓每一個學生參與對教師的評價。我們十分重視這個技術平臺的評價信息和價值,不僅關注學生的評分,更關注學生對于課程評價的每一條建議或者意見,把它們作為下學期調整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的重要依據。另外我們也充分利用我校的督導制度。專家或督導聽的每一節課,提出的每一項建議,我們都會認真研究、仔細領會、及時修正,這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很重要的意義。
3.社會。社會評價是最重要的。我們培養的人才,社會滿意,有競爭力,是教學的根本。因此密切關注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動態,經常走訪用人單位,重視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根據市場變化和需求,調整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有助于培養的學生適應市場需求。我們主要采取“走出去”和“請進來”的方式調整教學計劃、跟蹤教學效果。“走出去”,是深入社會和市場,了解社會對寫作人才的能力需求;“走出去”也是跟蹤畢業學生的就業情況,了解用人單位對我校畢業生能力的評估。“請進來”,一是請畢業校友返校現身說法,從他們的親身經歷中,了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另一種“請進來”,是請企業、事業單位的人事主管,介紹該單位或部門的用人意向和招聘條件等。根據校外反饋信息所進行的分析研究和教學調整,對于我們培養適應市場需要的寫作人才,都是十分有效的。
注釋:
[1]韓景連:《寫作教學的“大寫作觀”》,寫作(高級版),2004年,第1期。
[2]魯迅:《魯迅全集·書信卷13》,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第357頁。
[3][宋]蘇軾:《答張文潛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版,第45頁。
(徐瓊 廣東廣州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510545)
本文為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南國商學院教學改革項目論文,項目名稱:構建適應市場人才需要的“三維一體式”寫作教學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