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倩倩 徐光英 張 旭 蔣杰威
(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負面新聞對大學生價值觀影響的調查報告
李倩倩徐光英張旭蔣杰威
(華中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湖北 武漢430079)
筆者對武漢地區424名大學生進行抽樣調查發現:一是負面新聞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責任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和對政治的滿意度,弱化了政治效能感;二是負面新聞使大學生在人生目標上傾向于長遠與自我發展,手段上陷入憂慮,以及易陷入思想和行動的偏差;三是負面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實施道德行為的勇氣,使其道德評價呈現懷疑傾向,但他們仍能夠在復雜的社會信息環境中堅持良善主流;四是負面新聞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大學生原有的職業認知,更新其傳統職業觀念,使其更關注自我價值的展現與職業保護。
負面新聞;大學生價值觀;影響;調查報告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新聞媒體日益展現出強大的信息傳播活力和輿論調控力,對社會輿情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而在當今社會中,由于市場競爭和交換利潤的壓力,[1]新聞報道為了追求更高的關注度,在對新聞進行篩選時更加偏向于能吸引眼球的負面新聞,甚至在標題或者報道中突出新聞事件中的某些詞匯或者方面,以強烈調動受眾的關注。大學生作為精力充沛、追新求異和思想敏感的群體,是各類新聞的主要受眾,也是受其影響最深的受眾。
本次抽樣調查在武漢地區高校各年級大學生中進行,主要了解負面新聞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以及擇業價值觀的影響,以期引導大學生正確認識社會與人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
基本概念界定:
第一,負面新聞。關于“負面新聞”的界定,有學者認為,負面新聞是指經人加工、帶有危害性的消極的新聞報道,一般包含兩種情況:一種是報道的內容是負面的信息,產生的影響也是消極的;另外一種是報道的內容本身并不是負面的,但由于表現方式不當,產生事與愿違的消極影響。[2]換言之,一種是新聞事件本身負面,一種是新聞事件產生的影響負面。有學者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指出“負面新聞”這一概念至少有三重指向:一是負面事件的新聞;二是負面價值的新聞;三是負面效果的新聞。負面價值的新聞指對新聞報道的價值評價負面。事實上,負面事件與負面價值緊密相連,難以嚴格區分。本次調查報告的“負面新聞”的內涵,結合了上述兩種觀點及調研實際,指內容負面的社會熱點新聞,具體來說,是指對一些人或組織做出的與現行社會秩序和道德標準相沖突的行為的報道。
第二,價值觀。關于價值觀的定義不勝枚舉,其含義的多樣性也促使人們從各個角度對其進行劃分。美國心理學家奧爾波特(Allport)和阜農(Vernon)以斯普蘭格的六種價值觀為基礎,制定了一份“價值觀研究量表”,用于測量六種類型的人——理論型、宗教型、社會型、權力型、經濟型、審美型的最高價值和基本興趣。從國內研究看,學者在分析價值觀時,通常采用心理學和哲學上的含義。要么從價值觀的內部結構出發,分析價值觀的構成,形成了價值觀的類型,如鄧卓明認為價值觀應該包括價值標準、價值取向、價值目標、價值心理,其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是價值標準;要么從價值觀的評價領域對價值觀進行分類,如黃希庭等把價值觀分為人生價值觀、政治價值觀、道德價值觀、職業價值觀、人際關系價值觀、審美價值觀、婚戀價值觀、宗教價值觀、自我價值觀和幸福價值觀。此次調研基于黃希庭的劃分標準,同時依據調研實際,將價值觀分為政治價值觀、人生價值觀、道德價值觀以及職業價值觀四個維度。
負面新聞對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的影響:
弱化政府信任度。政府信任度主要指對國家上層建筑的信賴程度。總的來說,大學生對政府的政治效能持比較肯定的態度,但是消極的輿論環境依舊對其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例如,筆者調查到91.3%的大學生看到過拆遷引發的惡性事件,讓其評價拆遷行為時,53.64%的大學生認為拆遷易演化為強制拆遷,在一定程度上會損害被拆遷戶的權益,僅7.52%的大學生認為這是相關部門進行城市管理、現代化建設的需要。這表明當大學生置身于拆遷案件的負面新聞時,對拆遷行為的評價也將趨于消極。此外,在回答對“2011年11月3日,鄭州八旬老太拆遷現場自焚”新聞的態度時,54.0%的大學生認為“拆遷政策漠視了人們的權益,應亟需重新修訂”,15.8%的大學生認為“既然老太不同意拆遷就應協商,強拆只會激化矛盾”,僅有19.0%的大學生認為“此案件可能另有隱情,只要是民眾的要求合理,政府便會滿足”。可以看出,在負面的拆遷案件報道出來后,大學生傾向于追究拆遷政策本身的不合理,質疑政府的行政能力,僅有小部分大學生辯證地思考,對政府的執政能力仍保持信任,期待進一步的真相。
本次調研使我們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負面新聞對當代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其中既有積極影響,也有消極影響。研究得出如下結論:一是負面新聞有助于大學生樹立責任感,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他們對政府的信任度和對政治的滿意度,弱化了政治效能感;二是負面新聞使大學生在人生目標上傾向于長遠與自我發展,手段上陷入憂慮,以及易陷入思想和行動的偏差;三是負面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學生實施道德行為的勇氣,使其道德評價呈現懷疑傾向,但他們仍能夠在復雜的社會信息環境中堅持良善主流;四是負面新聞在一定程度上沖擊著大學生原有的職業認知,更新其傳統職業觀念,使其更關注自我價值的展現與職業保護。
[1] 蘭斯·班尼特(美).新聞:政治的幻象(第五版)[M].楊曉紅,王家全,譯.當代中國出版社,2005:25.
[2] 鄧利平.負面新聞信息傳播的多維視角[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4.
G641
A
1674-8883(2016)17-0027-01
本論文為華中師范大學2016年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立項項目“新聞事實的選擇對大學生價值觀的影響及對策研究——基于武漢市三所高校實證調研”(項目編號:201502080)階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