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思瑤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 510632)
淺談“互聯網+”時代下新聞輿論的正確引導與提升
李思瑤
(暨南大學 新聞與傳播學院,廣東 廣州510632)
在“互聯網+”的時代背景下,我國的輿論發展環境發生了全新的變化,話語權在媒體融合的基礎上實現了再分配。在輿論表達與輿論引導這一對矛盾之中,輿論引導居于矛盾的主要地位,不僅是構建健康輿論環境的主導力量,也是促進我國新聞輿論工作良好有序進行的重要導向。其輿論引導的效果,直接影響到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開展。因而,探尋影響輿論引導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提升其輿論引導效果,顯得十分關鍵。
“互聯網+”;輿論引導;輿論格局
在“互聯網+”時代的今天,媒體格局與輿論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開放性與交互性的全媒體環境為新聞輿論場的發酵提供了更大的自由開放空間,新媒體平臺無疑已經成了新聞輿論發展的重要陣地。因此,研究“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影響新聞輿論引導效果的原因及對策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是黨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應尊重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1]
1994年1月24日,江澤民提出:“以科學的理論武裝人,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保?]1996年9月26日,江澤民在視察人民日報社時進一步指出:“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保?]2008年6月20日,胡錦濤總書記在考察人民日報社時發表講話說:“要從社會輿論多層次的實際出發,把握媒體分眾化、對象化的新趨勢,以黨報黨刊、電臺電視臺為主,整合都市類媒體、網絡媒體等多種宣傳資源,努力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保?]
由此可見,強調新聞輿論宣傳工作的重要性是國家領導人的重要講話內容,黨的領導人對新聞輿論工作開展十分重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構建輿論引導新格局已成為各類輿論引導主體的神圣使命。
西方對輿論的研究比較早,盧梭被認為是西方近代研究輿論的第一人。1899年,法國塔爾德出版第一部關于輿論研究的著作《社會輿論與公眾》。1922年,美國李普曼出版《輿論學》一書。在我國戊戌變法時期,梁啟超寫了《輿論之母與輿論之仆》專論。1988年,劉建明出版了《基礎輿論學》。
輿論引導是依據傳播媒介為載體的一種傳播行為,是引導者依據一定的思想和立場改造和同化公眾輿論,并以此影響公眾從而導致其態度和行為發生改變。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媒體的融合程度不斷加劇,新聞媒體的發展呈現出新形勢,我國新聞輿論工作正面臨著新的發展環境與問題。
(一)輿論環境呈國際化、多元化、復雜化
隨著“互聯網+”時代電子信息技術的飛速進步,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全球化程度的日益加深,新聞媒體“輿論國際化”發展趨勢日益明顯。全球各個國家之間的輿論聯系更加緊密,各國輿論的發展會在互聯網技術的作用下引發全球性、國際性輿論浪潮。在國內,由于我國經濟增長、技術進步、政治體制改革,社會發生結構性轉變,各類社會矛盾與問題通過各種渠道進入公共輿論場合,大量社會熱點在網絡媒體上迅速生成、發酵、擴散成為受眾在網絡上熱議的話題,輿論的發展整體呈多元化、復雜化狀態。
(二)互聯網成為新聞輿論的發源地
互聯網等新媒體正日益成為眾多輿論話題的發源地,從信息的海量性到輿論話題增多,互聯網已經成為社會輿論最重要的發源地。我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5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6.88億,手機網民規模達6.20億。[5]網絡媒體已經成為公眾表達意見和傳遞信息的公共話語空間。在“互聯網+”自由、開放、互動環境的影響下,社會輿論在不同的受眾群體中形成不同的輿論話題,突發事件、公關事件、網絡事件、微博事件等往往在互聯網新媒體上首先展開熱議,新媒體成為新聞輿論的主陣地。
(三)新聞媒體的整體專業素養不高
在“互聯網+”迅猛發展的時代,不少媒體失范失責行為更加嚴重,如在面對社會突出矛盾話題時,隱瞞事實真相或對社會腐敗現象視而不見,缺乏對新聞事實的正確判斷。從傳播學的角度看,受眾不僅可以在網絡媒體上自由曝光事情真相,而且可以自主獲取真實信息。在這種情況下,新聞媒體的專業素養更加重要,媒體忽略受眾的選擇與信任,只會導致新聞媒體的權威與公信力大大降低,影響其正確引導新聞輿論。
(四)受眾擁有更多的公共輿論空間
在當前的輿論環境下,形成了以互聯網為中心的“輿論場”,受眾通過互聯網新媒體主動向社會傳播觀點和看法,從而在網絡上引發社會輿論。新聞輿論的發展已經不是官方和大眾傳媒怎么引導,受眾就怎么被引導,也不是只要媒體進行輿論引導,受眾就會接受新聞媒介表達的觀點和看法。
在“互聯網+”的發展形勢下,每個受眾個體都以媒介為手段自主形成話題和議題,通過互聯網媒介與其他人形成無限的關聯,每個受眾不僅是輿論的引發者、參與者,也是輿論的推動者。這種互聯網輿論新形勢已經打破了傳統新聞媒體“把關人”“傳者—受者”“媒介議程設置”的傳播格局,受眾擁有了更多的輿論話語空間。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加速到來,信息傳播主體多元化、渠道多樣化、內容海量化,使得新聞輿論的發生機制與傳播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媒體輿論中心”與民間“網絡輿論中心”格局形成。新聞媒介只有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才能促進我國新聞輿論工作的有序開展,增強輿論引導效果。但是新聞媒介輿論引導力的提升受諸多因素的影響和制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輿論發展規律
學術界普遍認為,輿論由輿論主體(公眾)、輿論客體(事實)和輿論的存在形式(意見)構成。輿論客體(事實)是形成輿論的基礎,也是輿論發展的根本,輿論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和固有的規律性。新聞輿論的引導是在反映客觀事實的前提下通過自身的影響力來影響社會輿論,因此新聞媒介在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的同時,應當尊重新聞事實,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
(二)輿論傳播模式
互聯網新媒體正在改變舊的傳播模式和關系,新的社會輿論傳播模式正在形成?!盎ヂ摼W+”時代,信息傳播呈現出交互性、開放性和海量性,傳播模式由單向傳播變為雙向傳播,到多向傳播。早期西方學者提出了“沉默的螺旋”“議程設置”“把關人”等概念,媒體對社會輿論的影響經歷了三個階段,即直接效果模式、有限效果模式和漸進效果模式。由此可見,輿論的傳播模式對輿論引導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受眾掌握信息傳播渠道、決定信息生產以及信息傳播過程的生成和演化模式是引導輿論發展的主要趨勢,對輿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
(三)輿論引導方式
新聞輿論引導方式是否得當直接影響新聞輿論的引導效果。輿論聲音的引導不當可能在受眾群體中產生不必要的恐慌,給社會造成負面影響。從受眾的角度考慮,由于受眾對于不同媒體的關注度不一樣,不同類型的媒體對應不同的受眾,而且不同類型的媒體的輿論場有著自身獨特性。所以,在“互聯網+”格局下的新聞輿論引導,必須研究受眾的心理,根據受眾的心理特征變化,對不同類型媒體中的新聞輿論引導方式作出相應的調整。在進行輿論引導時調整策略,改變引導方式,尊重受眾的主體地位,改善輿論引導效果。
(四)新聞媒介素養
新聞媒介在輿論工作中起著關鍵性作用,媒介自身素養的高低直接決定著輿論引導效果的強弱。只有具備媒介公信力和影響力的媒介才能在廣大公眾面前有力地發聲,傳播正確的態度和意見,從而對受眾的態度和行為產生影響。公眾能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新聞媒介的傳播觀點和輿論引導,取決于媒介自身在受眾群體心中的公信力。所以說,如何讓廣大受眾愿意接受媒介所傳播的意見和觀點,勸服受眾相信媒介的傳播思想,新聞媒介自身的素養有著重要影響,直接決定了新聞媒介的輿論引導效果。
(一)堅持互聯網大數據思維與受眾思維模式
英國學者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在《大數據時代》中指出:“大數據帶來的信息風暴正在變革我們的生活、工作和思維,大數據開啟了一次重大的時代轉型。大數據帶來的是一場思維變革,繼而影響商業變革和管理變革?!保?]利用互聯網高科技技術預測輿論發展趨勢,有利于新聞媒體正確地引導輿論。
受眾思維是以受眾為中心進行傳播,受眾會根據自己的知識、經驗對傳播信息進行選擇和判斷,表明自己的態度。新聞輿論引導是通過傳播觀點、看法去影響他人的觀點行為。由此可見,互聯網環境下的輿論引導工作應該堅持大數據思維與受眾思維相結合,在滿足受眾信息需求的同時,引導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
(二)加強媒介議程設置,積極引導網絡公共話語
“互聯網+”時代,媒介的議程設置顯得十分重要。好的議題不僅能增強大眾傳播效果,引起受眾群體的廣泛關注,而且還可以為新聞媒體贏得新聞輿論的主動權,高效引導新聞輿論。1972年,美國麥庫姆斯和肖提出議程設置理論,強調受眾會因媒介提供議題而改變對事物的認識,認為大眾傳播可以通過安排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哪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談論的先后順序,新聞媒介提供給公眾的是他們的議程。在新型“互聯網+”發展環境中,媒介的議題設置功能是影響輿論的重要方式。新聞媒體可以根據社會輿論環境的發展形勢來設置相關話題議程,取得輿論引導的主動權,積極引導受眾參與。
(三)加強對輿論引導管理體系進行完善與創新
輿論引導管理體系是新聞輿論引導工作的重要方面,其完善與創新有利于促進提升新聞輿論的引導效果。完善輿論管理體制,一方面要結合當前互聯網時代的發展背景,加大對新聞媒體、新聞管理部門和輿論研究機構的管理,定期對我國新聞輿論的發展工作進行研究分析與總結,認清輿論引導管理體系中的漏洞與缺口;另一方面,根據“互聯網+”環境下大眾傳播的特點,優化輿論引導方式,新聞媒介要善于發現公眾輿論中的健康因素和積極因素,傳播社會正能量,從而引導社會輿論朝正確的方向發展。
“互聯網+”時代,高科技技術的飛速發展正不斷改變著新聞媒體的生存環境,基于政府、媒介、公眾三大主體的輿論引導格局發生巨變,新聞輿論的健康和諧發展將受到更多因素的共同制約。在“互聯網+”大數據思維模式的引導下,未來我國開展新聞輿論引導工作將面臨更多未知的挑戰。
[1]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N].人民日報,2016-02-20(1).
[2] 江澤民.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學習讀本[M].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198.
[3] 江澤民.江澤民文選(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563-564.
[4] 胡錦濤.在人民日報社考察工作時的講話(節選)[N].人民日報,2008-06-21(B4).
[5] 第3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DB/OL] . 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01/P0201601224 6913005984,2016-01-22.
[6] 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英).大數據時代[M].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4-29.
[7] 聶佳.如何把握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J].傳媒論壇,2016(2):83.
[8] 李明德.互聯網思維下輿論引導的改善與創新[J].西安交通大學學報,2015(5):115-120.
[9] 孫瑩.數據新聞輿論引導方式的創新[J].今傳媒,2015(7):20-21.
[10] 丁柏銓.新形勢下提高輿論引導能力研究論綱[J].當代傳播,2009(3):4-8.
[11] 郭慧.新媒體時代提高新聞輿論引導能力的對策[J].當代傳播,2009(3):63-66.
[12] 喬保平.再論媒介融合時代廣播電視輿論引導能力提升[J].現代傳播,2014(1):35-39.
[13] 孟建.我國輿論引導的新視域關于官方話語和民間話語互動博弈的理論思考[J].新聞傳播,2011(2):6-10.
[14] 李秀云.梁啟超的新聞輿論監督思想[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15-21.
G206
A
1674-8883(2016)17-0041-02
李思瑤,碩士,研究方向:新聞業務及文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