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章華,稅偉,羅敏
(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福州大學構建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初探
許章華,稅偉,羅敏
(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6)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由原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一分為二而來。本文通過分析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現狀,找出其存在的問題,立足于福州大學,提出構建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議,并圍繞其必要性與具體措施展開論述。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福州大學人才培養機制
1998年,原國家教委針對本科專業劃分過細、專業范圍過窄等問題,在第三次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將自然地理、經濟地理、資源管理等分化的地理學本科專業調整為地理科學、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地理信息系統3大專業,均隸屬于地理學一級學科。其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作為新興專業走上歷史舞臺,肩負著整合自然地理、經濟地理、資源環境管理專業的重任[1]。1999年,本著“拉動內需、刺激消費、促進經濟增長、緩解就業壓力”的目標,大學擴招的號角吹響,這一政策加劇了中國的改變,也使不同類型、不同學科背景的高校紛紛開始增辦“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截至2013年,已有近200所高校開設此專業,涉及綜合類、師范類、農林類、理工類、地礦類,甚至財經類的大學以及一些剛升級的地方本科院校[2]。2013年,教育部頒布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對地理學本科專業進行了新的調整,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被拆分為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2個專業,地理信息系統更名為地理信息科學,地理學專業由3個增為4個;與此同時,城市規劃專業更名為城鄉規劃,并獨立于建筑學成為新的一級學科。
自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誕生至該專業的新一輪調整,歷時15載。與地理科學、地理信息系統、城市規劃等專業不同,資源環境囊括了資源、環境、生態、城市、規劃、管理等多個方面[3],知識面與課程設置“廣而雜、多而泛”。在15年的辦學歷程中,少數高校基于背景學科優勢,逐漸形成了一套特色辦學思路,培育了一批具備城鄉規劃技能與地理學理論基礎的復合型人才,并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然而,更多的高校卻舉步維艱,培養的學生“什么都懂一些,但什么又都不會”,社會認可度較差,學生和家長的信心嚴重受挫。
毫無疑問,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拆分為二,可進一步明確專業定位與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培養符合社會需求的人才,符合優化學科專業的新要求,適應國家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特別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設立,既符合國際城鄉規劃專業的多學科交叉性質定位,又順應國內外城鄉規劃學科“人文化”、“軟”技術與方法越來越有用的發展潮流。
2004年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開始招收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本科生,2013年新專業調整背景下選擇“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作為發展與建設的專業。多年來,學校、學院均高度重視該專業的改革與發展,專業教師亦不斷學習國內優質院校的先進經驗,對歷屆畢業生的反映及用人單位的反饋做出客觀的思考,力求探索出一套特色型人才培養體系,服務于福州大學高水平大學建設與創業型東南強校的戰略目標,為海峽西岸乃至全國輸送優秀的城鄉規劃人才。
科學人文地理學誕生于19世紀的德國,20世紀中葉從德國傳入他國,形成多種學派;二戰后,該學科在英、美等國家盛行;20世紀40年代后,進入迅速發展時期[4][5][6][7]。中國早在1956年就設立了城市規劃專業,地理學科參與城鄉規劃實踐亦早有歷史。1973年,北京大學地理系與北京規劃管理局合作,參與了城市工業布局調整、搬遷的研究和規劃工作[8][9];中山大學、南京大學、東北師范大學、中科院地理所等傳統地理強勢單位的經濟地理專業也積極參與了相關地區的城鄉發展研究與規劃工作[10][11];改革開放以后,地理學參與城鄉規劃工作不斷深入,并拓展至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等多個層面[12];當前,地理學已經成為培養城鄉規劃人才的主要學科平臺之一。
自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以來,全國各高校開展了大量與該專業相關的教學改革研究;分設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2個專業以來,這種探索與改革仍然在延續。從招生來看,部分高校,如福建農林大學曾將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列為文理兼收專業。地理學從來是屬于自然科學,人文地理學亦是在自然地理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事實也證明,文科生對于該專業的適應能力較弱。除此之外,在專業定位與培養計劃研究、動手與實踐能力提升、專業優勢定位等方面,已有一些成果值得借鑒。
諸多高校設置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含前身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是具備其背景的,例如武漢大學的優勢是測繪,中山大學的優勢是地理學等等。在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時期,城鄉規劃不是該專業唯一的培養目標,根據背景和優勢的不同,有的高校立足于資源環境方面的管理,有的高校旨在城鄉規劃,有的高校希望培養的學生能夠從事土地、生態、房地產等方面的評估與管理工作。模塊化和方向化教育是當時較為成功的經驗。例如,南京大學設置了土地管理和房地產開發兩大模塊;南京農業大學設置了信息技術應用與生態安全管理兩大方向[13]。該專業一分為二后,原來廣而泛的學科特征按照方向的不同凝練成2個不同的專業,毋庸置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需要致力于城鄉規劃領域的工作。陳昆侖等認為,在學科調整的新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面臨著培養方案重置、設置學時有限、社會認同待驗等挑戰,但更重要的是該調整明晰了專業內涵、理順了學科關系、明確了培養方向,更有助于基礎理論傳統及地理學技術優勢的發揮[14]。許樹輝等認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課程體系設置應突出厚實理論基礎、拓寬實踐口徑、凸顯地方特色等基本原則,構建起基于“平臺+模塊”的“211”課程體系,既注重通識教育,又注意專業能力的培養[15]。東北農業大學對該專業的培養計劃做了以下幾個方面的調整:(1)專業基礎課程:刪除原專業中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不相關的工程制圖、工程制圖實驗、房屋建筑學概論、環境學、環境化學、環境化學實驗、地質學、自然資源學等課程,增設生態學、城市生態學及地圖學實驗;(2)必修課:將人文地理學調整為專業必修課,增設經濟地理學,城市地理學,村鎮規劃、城鄉規劃繪圖表現基礎等;(3)專業限選課程:增設Photoshop平面設計教程和平面設計實驗,增加AutoCAD學時,增設城鄉規劃法規、房地產評估,刪除房地產經濟學和土地資源學[16]。顯然,專業調整明確了各高校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定位和人才培養目標,有助于“重理論、強技能、突特色”專業原則的貫徹與落實。
特色和優勢人才的培養是本專業與城鄉規劃專業錯位發展的基本道路,也是地理學開辦城鄉規劃專業取得成功的內在要求。特色和優勢在哪?這是本專業建設需要考慮的重點問題。美國規劃專業具備濃厚的“地理味”,本科與碩士開設了GIS原理、環境評價與規劃、GIS應用、GIS可視化編程定制、遙感、航空像片判讀、空間分析等地理類課程,將遙感、GIS技術作為城鄉規劃教育的核心技能之一,并十分注重復合型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17]。將視野收回至國內,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時期還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階段,各高校的培養計劃中均不缺乏遙感、GIS等課程的設置,包括理論與實踐環節。趙筱青認為,可在區域規劃基本原理基礎知識上,以地理信息技術為平臺,把信息技術應用到地理學本科課程的教學中,應用GIS軟件進行規劃模擬實驗[18];洪亙偉認為,快速城市化時期,精準的地理信息分析和計算成為城鄉規劃的保障[19]。許多規劃學者認為,遙感和GIS技術可以為城市規劃提供重要的數據源,應該夯實學生的地理基礎。但究竟是對于“城市規劃”、“城鄉規劃”還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而言,其表述上卻是不明晰的。
作為一門與社會經濟發展緊密相關的學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實踐性受到廣泛重視,體現在培養計劃中實踐環節的設置以及實踐環節的有效性研究等各個方面,在這點上,教學研究型及應用型本科院校的認識較為一致。例如,東北農業大學的實踐教學體系由城市規劃課程設計、詳細規劃課程設計、土地利用規劃學課程設計、村鎮規劃實習、城鎮體系規劃實習等部分組成[20];福州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實踐環節也包括城鄉規劃專業制圖課程設計、城市詳細規劃設計、遙感圖像課程設計、地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等多個內容;還有的高校已經在思考以項目教學法為依托,強調面向設計過程的教學[21]。
縱觀國內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辦學現狀及國際上地理學舉辦規劃專業的經驗,不難看出該專業存在明顯的問題。
第一,雖然已經認識到遙感、GIS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學習的重要課程與掌握的重要技能,但將其作為本專業的特色與優勢的定位尚不明確,不利于促進城鄉規劃與地理信息科學2個學科的有效滲透與融合。
第二,在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方面,雖然已經探索了許多可行的方法,但專業與優勢技能框架下的實踐體系還尚未建立。
第三,與城鄉規劃(工學)等相近專業相比,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的專業特色還不夠鮮明,需要在“重理論、強技能、突特色”的原則下尋求與相近專業的錯位發展,重點挖掘具備鮮明專業色彩與優勢的方向。
第四,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研究與實踐還局限于部分學科,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尚未建立。
第五,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研究未貫穿到學科建設的各個環節中,從縱向上看,應強調入學前、就學中及畢業后多個階段的培養與反饋;從橫向上看,應從內外部價值鏈的各個環節出發,通過強化復合型師資建設、建立包括用人單位在內的“反饋—調整”機制,從而盤活學科價值鏈,構建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第六,福州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正面臨著嚴重的挑戰,同時也是發展的重要機遇,而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機制的構建是個核心問題。
新形勢下,以具備城鄉規劃與地理信息科學綜合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僅是該專業得以生存的必然要求,也是構建特色型、復合型城鄉規劃人才培養體系的需要,更是適應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在開設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近10年的歷程中,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積累了許多豐富的經驗;在學習兄弟院校先進辦學經驗的同時,專業培養方案也在不斷修改,以適應社會的需求。2013年調整為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后,專業面臨著新的挑戰與契機。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應該要建設成什么樣的專業?要培養什么類型的人才?應該讓學生掌握什么樣的核心技能?我們應該如何構建一套特色的人才培養體系?這些均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難題。顯然,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改革首先是新專業建設和人才培養的需要。
(二)學生核心競爭力建構的必然要求
經歷年畢業生反映、用人單位反饋,并結合各年級學生的多次座談了解到,該專業學生有就業緊迫感和學習的積極性,但核心競爭力的建構存在較大問題。其一,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定位和培養目標究竟是什么?對于這一點,學生普遍是茫然的,這種茫然可能從高考報志愿一直延續到大學畢業;其二,當前大學生就業問題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許多學生已經充分意識到必須掌握一項以上的專業技能或者是專業特色技能,那么這種專業技能是否能在當前的人才培養體系中得以實現?其三,城市規劃專業更名為城鄉規劃,其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可區分性更弱,本科生與用人單位往往簡單地比較兩個專業本科生的繪圖能力。在此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優勢在哪里?顯然,城鄉規劃作為工學學科門類下的一個專業,更注重動手能力的培養;而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始終是理學學科門類下的一個專業,隸屬于地理學一級學科,其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計算機規劃制圖的能力,同時要求學生掌握遙感、地理信息系統等技術在城鄉規劃中的應用,應尋求與建筑背景的城鄉規劃、農林背景園林等專業的錯位發展。因此,必須建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并使其深入學生、家長、用人單位之心。
(三)尋求專業發展科學化、與國際接軌的基礎性工作
地理學是一個古老的學科,由其發展起來的年輕學科眾多。福州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稅偉教授曾對美國東密歇根大學與西密歇根大學進行考察,認為地理系開設城市與區域規劃專業具有顯著的特色與優勢。這些優勢包括:人才培養目標的職業導向性、課程體系設置的濃厚地理基礎、規劃技術與分析方法的地理優勢、非常重視規劃實踐以及開放式教育等[22]。除了美國的大學,英國、日本東京等高校均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地理人才培養體系[23][24][25]。開展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研究,是尋找該專業發展科學化、實現與國際接軌的基礎性工作。
(四)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201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2013年國際經濟形勢錯綜復雜、充滿變數,世界經濟已由危機前的快速發展期進入深度轉型調整期。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在國際環境方面的內涵和條件發生很大變化。我們面臨的機遇,不再是簡單納入全球分工體系、擴大出口、加快投資的傳統機遇,而是倒逼我們擴大內需、提高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新機遇。”基于此,中央在新農村建設基礎上,深化開啟了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新型城鎮化建設要求高校能夠培養既具備規劃操作能力又具備戰略思維與可持續發展眼光的人才,培養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顯然順應了該社會大背景。
從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來看,福建省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平潭綜合實驗區,構建福寧莆、廈漳泉等都市圈,福州新城規劃與建設等戰略的研究與實施迫切需要具備綜合知識結構與實踐應用能力的城鄉規劃人才,要求地方高校所培養的人才能夠勝任之。
再者,教育部副部長魯昕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表示,我國即將出臺方案,實現學術型、技能型兩類人才,兩種模式的高考。表面上看,這是對兩類人才、兩種模式的“清晰劃界”,但對于福州大學而言,既無法如一流大學一樣全面培養高層次、強理論的人才,也不能與新建應用型本科一樣強調技能型人才的培養。這就要求福州大學能夠培養出既厚理論又強技能的綜合性人才。因此,人才培養的創新更適應了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與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
1996年頒布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這是我國首部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啟了中國老齡工作新時代,標志著我國老齡工作進入法制化軌道。在養老服務方面,《老年權益保障法》主要明確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是家庭贍養與扶養,對主要養老方式、贍養人概念和義務做出具體規定。二是社會保障,對國家養老保險制度功能、養老金的發放和來源、城市“三無”老年人和農村“五保戶”的供養主體、政府老年人救濟、撫養扶助協議做出具體規定[13]。
開展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研究,既具備專業建設與人才培養中的理論價值,又是建構該專業學生核心競爭力、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實踐性要求。
可從招生錄取方式、培養計劃、管理實施思想、實施進度安排等環節入手,明確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加強學生計算機規劃制圖技能的培養,突出學生地理信息科學的技能優勢;以任務帶學科,推進專業教師隊伍的建設;建立“學生—專業”、“用人單位—學院”兩個溝通網絡,構建“反饋—調整”機制,完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內外部價值鏈。
(一)“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的確立與相關方案的調整
無論是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還是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其從來是一個學科交叉型的專業。“復合型人才”一直是本專業所探索的人才培養方向,也是社會對本專業的期待。首先需要明確“跨”的是哪些學科?確定此命題的前提條件:所跨的學科必須吻合專業性和內在要求;所跨的學科必須是本專業要求掌握的核心與優勢技能;所跨的學科必須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由此,確定本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是跨“城鄉規劃”與“地理信息科學”2個學科的復合型人才;該目標的確立有助于我們培養出“重理論、強技能、突特色”的人才。在此目標下,對現有的招生錄取、培養計劃、管理實施辦法、實施進度等方案進行相應調整與上報審批。
(二)“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理念的全程灌輸
當前,高考學生及家長對本專業的認知不足,即使是已經進入本專業學習的學生,受傳統認識及城鄉規劃(工學)、風景園林、環境工程等相近專業的影響與沖擊,容易信心受挫。因此,需要向學生闡明本專業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復合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未來不僅可以掌握城鄉規劃技能、地理調查技術,還能學習遙感、地理信息技術等專業特色課程,并服務于城鄉規劃,形成專業優勢;需要闡明本專業與其他相關、相近學科的聯系與區別。這種理念的灌輸必須從高考招生計劃的制定、招生宣傳等環節開始,并延續至大學的各個年級,直至就業的專業教育中,即建立“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理念的全程灌輸。
(三)學生專業與優勢技能的培養
第一,推進建設本專業特色的計算機規劃制圖實驗室,滿足日常上課以及實踐環節的使用需求。
第二,提高計算機規劃制圖實驗室的使用率,為現有SRTP、實驗、課程實習、畢業設計(論文)等的有效執行提供主要場所,并積極策劃、主辦GIS與規劃比賽,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城市規劃設計競賽以及SuperMap、ESRI等公司舉辦的相關大賽,鼓勵學生成立專業型的社團和舉辦跨校學術研討會,以此強化學生專業與優勢技能的培養。
第三,推進以科學研究為主要功能的3S技術與城鄉規劃實驗室的建設,為教師和學生開展專業研究提供場所。同時,探索與城鄉規劃(工學)專業的錯位發展機制,重點培養學生區域規劃、城市總體規劃、鄉村規劃、景觀設計、旅游規劃等技能。
(四)“跨學科復合型”課程內容設置和學科平臺建設
實現城鄉規劃與地理信息科學的有效融合,既是一個方向性問題,又是一個需要具備可操作性的命題。“跨學科復合型”課程內容的改革與設置既有利于學生專業和優勢技能的培養,又有利于師資隊伍綜合素質的提升。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在現有的城鄉規劃課程中融入遙感、GIS等內容與案例,在遙感、GIS課程中增加規劃案例教學,推進城鄉規劃與地理信息科學相關課程內容的互通和融合。例如,探索在《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規劃》《鄉村規劃》等課程中開辟一小部分章節討論3S技術在規劃中的應用可能性、案例與行業發展前沿。
第二,對現有非復合型課程進行“復合化”。例如,本專業現行培養計劃中于第2學年第2學期開設了學科基礎必修課程《地理信息系統》,本課程集理論與實踐為一體,既包括36學時的理論授課,又包括12學時的上機實驗,另有單設課程《地理信息系統課程設計》配套跟進;同時,還于第3學年第2學期設置了專業選修課《GIS專題制圖》,本課程主要依托案例開展動手操作,但是《GIS專題制圖》的課程名稱與授課內容很難使學生認為GIS可以在規劃中得以充分應用。因此,可將其改名為《規劃的GIS應用》,一方面著重講授GIS在規劃中的應用案例與實現過程,另一方面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明確本專業的特色和優勢。
第三,“復合型課程”的新設。對于福州大學而言,我們需要培養“重理論、強技能、突特色”的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人才,既要強調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又要重視實踐對理論的二次提升,在此原則下,將新增《3S技術規劃案例解析》課程,并于第4學年第1學期設課。當然,該課程內容不與《規劃的GIS應用》重復。《規劃的GIS應用》注重依托案例學習制圖操作技能,而《3S技術規劃案例解析》則注重案例教學、經驗借鑒與實踐應用,為學生開展實習、走上工作崗位“再添一把火”。
推進地理學一級學科碩士點的申報工作,若申報成功,將在人文地理學、自然地理學二級學科下設置3S技術與城鄉規劃研究方向,推進在環境與資源學院現有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二級學科碩士點下規劃的GIS應用方向的設置與建設工作。
(五)“復合型”教師隊伍與課程團隊的建設
本專業知識交叉性與實踐性極強,因此專業發展更需要強調內涵建設,其中教師隊伍和課程團隊建設意義重大。前已述及,本專業教師隊伍年輕,發展潛力巨大;學科背景涉及人文地理、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風景園林、城市規劃、環境科學及自然地理等,學緣結構合理,可塑性強,容易形成人才培養的合力。培養“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的同時,也要求專業教師必須具備城鄉規劃與地理信息科學的復合能力。
第一,與地方政府及規劃設計等相關部門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充分發揮專業教師隊伍的智力優勢,參與地方規劃與建設工作,建立本科生實習、實踐基地和教師研究基地,以橫向任務帶動人才培養、學科建設以及積累實踐經驗和教學資源。
第二,積極申報國家級、省級等多個層次的課題,以“縱向項目”帶動教師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科學研究能力與水平。
第三,采用“教學團隊模式”開展部分復合型課程講授,發揮不同專業教師對相應教學內容講解的各自優勢,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籌建優質特色課程、精品課程教學團隊。例如,依托于《遙感概論》《地理信息系統》《規劃的GIS應用》等課程建設3S技術規劃教學團隊,還依托于該團隊可進一步開展《3S技術規劃案例解析》等前沿型、專題性課程的講授,做好3S規劃技術特色課程建設,積極爭創精品課程。在復合型師資隊伍的支持下,爭創《區域分析與規劃》《城市規劃原理》《鄉村規劃》《人文地理學》等優質特色課程與精品課程。
(六)課程實習、畢業實習等實踐環節的作用發揮
當前,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實踐環節的學分雖不低,但其并未發揮出應有的作用。除了注意培養計劃中實踐內容的調整外,還需要十分注意實踐環節的有效性和社會意義。
第一,與周邊典型鄉鎮進行友好協商,建立基地,采用“真題假做”或“假題假做”等形式,提供學生課程實習的場所,并有助于學生規劃理念的形成與制圖能力的提升。
第二,依托于橫向課題,建立本專業學生的畢業實習基地,使學生能深入到城鄉規劃與建設的第一線,為走上工作崗位積累經驗。上述措施可激發學生的熱情,亦能向社會展示本專業學生的面貌與技能,使之成為本專業向社會輸送優秀人才的重要窗口。
(七)“學生—專業”、“用人單位—學院”溝通網絡及“反饋—調整”機制的構建
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的有效性需要學生的認可及用人單位的檢驗。在跨學科復合型人才理念的灌輸過程中,同步建立“學生—專業”的溝通網絡,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學生專業與優勢技能掌握水平,另一方面有助于了解學生的疑惑與困難,有針對性地予以指導。
用人單位屬于高校人才培養價值鏈的外部環節,在專業建設過程中,應與用人單位保持長效的溝通,建立“用人單位—學院”溝通網絡,一方面可了解用人單位的最新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吸收用人單位對本專業畢業生的反饋,有助于進一步明確培養方向,強化優勢,彌補不足。具體措施包括:
第一,邀請用人單位定期或不定期地進入校園開展面對面的咨詢與講座。
第二,聘請住建部等相關部委、高水平規劃設計研究院及兄弟院校中學術水平較高的人士作為兼職教授。
第三,聘請規劃設計研究院等資質機構的一線注冊規劃師和資深規劃人員作為本專業的兼職講師。
第四,依托于校內全職專業教師隊伍以及校外兼職人員,成立專業咨詢委員會,建立聯動機制。
在上述兩個溝通網絡的支持下構建起“反饋—調整”機制,不斷優化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復合型人才培養體系。
[1][14]陳昆侖, 李丹, 王旭. 學科調整背景下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的機遇與發展[J]. 高等建筑教育, 2013, 22(6): 22-25.
[2][3]徐秀紅, 許章華. 基于價值鏈分析的高校本科專業建設——以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為例[J]. 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 7(3): 198-202.
[4][英]羅伯德·迪金森. 近代地理學創始人[M]. 北京: 商務印書館, 1980.
[5] 吳建藩. 德國人文地理學的理論與實踐[J]. 國外人文地理, 1986, 1(1): 21-26.
[6] 蔡宗夏. 法國人文地理學的過去和現在[J]. 國外人文地理, 1986, 1(1): 27-31.
[7] 孫峰華, 隋干城, 于富喜. 21世紀的人文地理學[J]. 煙臺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19(2): 134-139.
[8] 董黎明, 陶志紅. 中國的地理學與城市規劃——回顧與展望[J]. 城市規劃, 2000, 24(3): 30-33.
[9] 馮紀忠. 中國第一個城市規劃專業的誕生[J]. 城市規劃學刊, 2005, 160(6): 1.
[10] 袁媛. 對城市規劃專業教學的思考——以中山大學城市規劃專業為例[J]. 中山大學學報論叢, 2003, 23(4): 312-315.
[11] 周江評, 邱少俊. 近年來我國城市規劃教育的發展和不足[J]. 城市規劃學刊, 2008, 176(4): 112-118.
[12] 陳為忠.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的學科路徑及其優化——以人文地理學為例[J]. 地理教育, 2010 (11): 58-59.
[13] 鄒家紅, 袁開國, 劉艷. 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構建與優化[J]. 湘潭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6, 28(1): 110-113.
[15] 許樹輝, 左盤石, 李航飛.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探索[J]. 地理教育, 2013 (5): 59-60.
[16] 趙映慧, 袁兆華, 王杜春等. 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 高等理科教育, 2013 (4): 94-98.
[17] 稅偉, Li Yang, Gregory Veeck, 等. 美國大學地理系舉辦規劃專業的經驗與啟示——以美國兩所大學為例[J]. 城市規劃,2012, 36(6): 67-73.
[18] 趙筱青. “區域規劃”創新課程體系建設及實踐能力的培養[A]. 首屆大學地球科學課程報告論壇[C]. 2007: 120-124.
[19] 洪亙偉. 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規劃教育對策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2): 35-38.
[20] 趙映慧, 袁兆華, 王杜春等. 東北農業大學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課程體系建設[J]. 高等理科教育, 2013 (4): 94-98.
[21] 盧海軍, 鄧琳, 于嘉. 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城市詳細規劃》課程改革探索[J]. 科技資訊, 2013 (31): 169-170.
[22] 洪亙偉. 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規劃教育對策研究[J]. 高等建筑教育, 2007, 16(2): 35-38.
[23] 劉妙龍. 英國高等地理教育概況[J]. 地理學報, 1992, 47(1): 89-94.
[24] 董玉祥. 英國高校地理學專業課程體系的特征及意義[J]. 經濟地理, 2000, 20(5): 125-128.
[25] 劉云剛. 21世紀高校人文地理學教學改革與實踐——中山大學的探索[J]. 人文地理, 2012 (2): 156-160.
(責任編輯:申寅子)
The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Human Geography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Whole Interdisciplinary Complex Training System in Fuzhou University
XU Zhanghua, SHUI Wei, LUO Min
(CollegeofEnvironmentandResources,Fuzhou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16,China)
The major of human geography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was from former resource and environment management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divided into two parts. The paper reviewed the status of human geography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major, analyzed its existing problems, based on Fuzhou University, to put forwards the construction suggestions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geographic information science whole interdisciplinary complex training system, and discussed the necessity and specific measures.
human geography &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Fuzhou University; Personnel training mechanism
2016-06-28
福建省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福州大學福州大學本科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點項目“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全程跨學科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許章華(1985-),男,福建福清人,博士,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資源環境遙感、城鄉規劃與GIS應用。稅偉(1974-),男,四川洪社人,博士,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土地利用、鄉村地理學。羅敏(1982-),女福建莆田人,博士福州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濕地生物化學循環。
G640
A
1005-5843(2016)09-0043-07
10.13980/j.cnki.xdjykx.2016.09.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