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艷
(烏蘭浩特一中 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語文課堂回歸語文本色
劉曉艷
(烏蘭浩特一中 內蒙古烏蘭浩特 137400)
語文教師要想講授一堂好課,一定要能夠提出真的問題、運用真的教學模式、使用真的教學語言,所講內容要深淺適度,這要教學效果才會理想,學生才會學有所獲。
語文課堂 真與假 深與淺
2015年10月,我有幸參加了由通遼實驗中學承辦的教學聯合體語文、歷史、生物三個學科的同課異構活動。在本次活動中,我教授的是高一語文必修一第三單元的一篇課文——《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同時我也聽了其他六位語文教師的課。本次活動結束后,收獲很多。每一節語文課都很精彩,都體現了新的教學理念,突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探求新的教學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同時也促使我思考一些問題:作為語文教師究竟要教什么?語文課應該怎樣上?學生應該怎樣學習語文?什么樣的語文課堂是好的?用什么樣的標準衡量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及學生的學習效果?經過一段時間的思考,我認為無論我們怎樣教,教學都應該帶著一種理念,那就是呼喚語文課堂的真,回歸語文本色。
2012年以來教育界開展了“真語文”的大討論,“真語文”的宣言中有這么一段:“語文教學不裝、不演、不做作,慎用PPT,慎用多媒體教學設備,讓學生真正成為語文學習的主體,真讀、真說、真寫、真對話。”我認真梳理了這次活動的幾節語文課,這幾節課是不是都可以稱得上是成功的呢?
1.教師要提出真問題
本次有一位教師在講梁實秋的《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時,她將教學目標確立為1.研讀文章,通過文中描寫的語句分析梁啟超人物形象,對梁啟超的人格魅力有深度的認知和思考。2.體會學習掌握寫人的技巧,肖像、語言、動作,重要的是一定要寫出人物的個性,人物才鮮活、生動。將教學重點和難點確定為理解文中用《箜篌引》《桃花扇》《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的深層意旨。基于這樣的教學目標,這位語文教師設計了這樣四個問題:
問題1:
誦讀文章,標記文章段落,概括每個段落的內容并理清文章脈絡。并交流“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個題目包含了哪些信息?
問題2:
請從文中找出作者對這次演講評價的一個關鍵詞語。你是如何理解這個詞語的?請從文中找到體現這個詞匯內容相關描寫的語句,并據此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
問題3:
請細讀文本,探究梁任公先生為什么要講《箜篌引》這首古詩?如何理解這“一出悲劇”?
問題4:
請體會并分析梁任公講到《桃花扇》和杜氏的詩歌時“悲”與“笑”的原因。
仔細揣摩分析,她的這四個問題的設計是有問題的,這位老師提的第二個問題,其指向性是不夠明確的,“動人”是不能作為理解這篇文章的關鍵詞的,緊接著提出,你是如何理解這個詞語的?請從文中找到體現這個詞匯內容相關描寫的語句,并據此對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問題問的零碎,問題之間缺少邏輯性,缺少整體概括性,沒有深度,高度。
教師在引領學生學習時,一定要潛移默化的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甚至是學習語文邏輯思維。所以教師在設計問題時就應該明晰而準確且有藝術性。
再看這位老師的第一個問題的設置,實際上這個問題是不用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分析交流的,因為問題本身不難,學生通過自學就能學會的,屬于教師問,學生馬上就能回答,學生一答就能回答正確,且一呼百應的問題。如果這樣的問題也需要探討交流,那我們的語文教育何談素質教育?又何談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及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因此,不用思考就能解決的問題,沒有必要討論,我們為什么還要合作探究呢?
同樣,她的問題三和問題四的設計也是碎片化的,缺少整合信息的能力,實際上這兩個問題是同一個問題,都是屬于梁任公“熱心腸”這個層面的內容。而且這一問題是對前面問題的升華。
所以,我覺得作為教師,一定要在問題的設計上下功夫,要提出真問題。
2.要運用真教學模式
本次“華北教學聯合體同課異構活動”,旨在探討“自主、合作、探究”教學方法,按照教學的“四設計,六環節”進行組織教學,所有的語文教師都在向這一方向努力,但在實施的過程中就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尤其使我記憶深刻的一堂課是,她就給學生提出四個問題,然后讓學生小組合作,討論交流,10分鐘,讓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上展示本小組的討論交流的成果,四個問題四個小組四個代表分別展示了自己組的交流成果,而在這一過程中,作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的教師卻什么都沒說,這樣做可以嗎?這難道不是教師角色的缺失嗎?我們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要教師淡化出場,作用空化。教師是語文教學的參與者,學生學習活動的合作者,教學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學生畢竟還是孩子,他們的認知,他們的閱歷,他們的理解是存在局限的,而教師應該在適當的時候,對孩子們的結論給予正確的評價,學生回答的到底準不準確?而不只是學生說完了,下面響起一片掌聲,就結束了。如果教師只是走進教室,“不預計、不活動、沒立場”,必然會無法顯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同時,學生也會很茫然,不能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
試問,這樣的一堂語文課學生學到了什么?教師又教給了學生什么?知識,能力,方法?我想都沒有,這樣的課過于追求教學模式的新穎,卻忽視了語文課所應具有的實質性內涵。
3.教師的語言要真
一位教師在教授林庚的《“說”木葉》時,她說話的聲音都變了,這位老師設計問題中其中有一個是“篩選文中的關鍵信息,回答“木葉”與“樹葉”有什么不同?”讓學生討論了幾分鐘,接下來就要求學生回答問題,每一位回答完問題的學生都會得到老師的一句鼓勵的話——你太棒了,你真厲害或你說的真好等等。緊接著就是掌聲。一節課基本上都是這樣的話,這樣的激勵的話語有價值嗎?教師的語言要真,要具有匡正的作用,要有激發學生求知欲的效果。那就需要教師用真感情,要冷靜,要客觀,要說真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和學生產生共鳴,喚醒學生,激發想象。正如一位大教育家曾經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極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中腦力勞動的效率。”足以說明課堂的教學效果,學生的學習質量,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學語言的影響。因此在教學實踐中要注重自身教學語言的鍛煉,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要堅決反對語言上的“做作”。
所以,我們的語文課應多一些真實,少一些浮華。好課都不一定“好看”。
我們在探求“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學方式時,就不可避免涉及到教師對文本解讀的深與淺的問題。在這樣的教學理念下,教師應怎樣備課,深度備課還是只是停留在文章的表面,這是一個問題。
我在準備《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時,先解讀教學參考書及教學建議,然后結合本單元教學目標——“透過對人與事的描寫,仔細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體察人物的個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寫中體現對人物品性的評價,如何在敘事中表現或隱或顯的情感傾向。”確立了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引導學生學會在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重點剖析第三、四、七、八段
過程與方法目標:
指導學生初步掌握加旁批的閱讀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合作探究活動,分析人物形象,感受梁任公的人格魅力,能夠體會作者對梁啟超先生的敬仰、喜愛和贊美之情。
針對教學目標,我確定的教學重點是掌握在敘事中表現人物的方法,而難點在于對先生講到的《箜篌引》、《桃花扇》、杜詩的理解上。
我在本堂課的教學中設計了兩個環節:一是走進文本,初識任公;二是研讀文本,再識任公。這兩個環節是層層遞進,環環相扣,以期達到深入解讀文本的目的。第一個環節學生在老師的引領下是能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的。而第二個環節則需要老師補充必要的資料再結合學生自身的語文素養經過深入的探究才能完成的,這一環節中不是所有的學生都能深刻體會到語文的深層魅力的。因為我深知對經典的解讀是常解常新,是需要用生命去體驗、用心靈去感悟的。讓學生都懂得語文的學習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要完成《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中的這樣兩個探究的問題“1.為什么作者說“這四句十六字,經他一朗誦,再經他一解釋,活畫出一出悲劇”?換言之,任公先生為什么朗誦的這般感慨? 2.先生講到《桃花扇》時,為什么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講到杜甫詩時,為何又于涕泗交流之中張口大笑?”教師在教學中的引導作用就體現出來了。但教師是需要深度備課的。我查找了關于梁啟超的大量資料,查找了關于梁實秋的相關資料,以及他們所生活的時代特點,以及梁任公和梁實秋的關系,他們的思想等;并把相關的資料印發給了學生。
但是,實際的操作效果是學生在完成這兩個問題時遇到了困難。這兩個探究的問題是理解《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這篇課文的難點,于是我為學生們講解的就多了些,并對“熱心腸”進行了深入地、有層次地、立體化的解讀——“一哭一笑常灑憂時傷世淚,一心一世總懷強國育民情”,意在要求學生要有自己的思想。整節課完成之后,語文味道淡了一些,有一種歷史課的味道。
我在思考:怎樣才能讓語文課具有語文味道,既深刻又有內涵,而不是簡單的完成教學任務,停留在對文本的表層理解上;只求讀懂一篇文章,而不進行深入的挖掘,這樣的教學不應該是成功的教學。
何謂語文味道,“ 所謂語文味,是指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以共生互學(互享)的師生關系和滲透教師的生命體驗為前提,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為宗旨,主要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這一理念在我國學術界最早是由廣東深圳的程少堂先生提出的。
認真讀上面的一段文字,程少堂老師對于語文的理解是首先在教學目標上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豐富學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學生的人生境界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在教學方法上強調通過情感激發、語言品味、意理闡發和幽默點染等手段,讓人體驗到的一種富有教學個性與文化氣息的,同時又令人陶醉的詩意美感與自由境界。也就是說在確定語文課要教什么之后,再強調怎么教的問題,而我對再怎么教和深度備課問題認識出現了偏差,我只是把書讀厚,但沒有讀透,沒有做到提要鉤玄。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只顧“深入”,一定要深入淺出。
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心懷一種對語文的赤誠之心,帶著一種真情懷,走進課堂;杜絕淺問題、偽問題、錯問題、無效問題、無價值問題走進課堂;要始終立足于學生發展的角度,獨立思考、深度備課,做到深入淺出。這樣才能用知識去開掘思想的深度,才能讓課堂充滿語文味,才能讓課堂回歸語文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