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喜紅
(長春市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淺談小學課堂中的概念教學
盛喜紅
(長春市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概念是一種思維形式,它反映著事物的本質屬性。我們在認識過程中,把事物的本質屬性抽象出來加以概括,就形成概念。小學概念一般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定義型的概念,教材中有確切定義。二是描述型的概念,教材中沒有嚴格定義,只用語言描述了其基本特征。三是感知型的概念,只用實物或圖形讓學生直觀感知認識,如圓的概念。對于這些概念如何進行教學,我認為一般要經歷四個環節:
概念引入是否得法,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主要有以下幾種引入方法:
1.直觀引入
小學生認識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憑借事物的具體形象和表象進行的。在概念的引入教學中,教師應從比較熟悉的實際事物中,提供足夠的直觀感性材料,讓學生通過看、聽、摸、做等,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使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從而引出概念。例如,在教學體積,可以通過講述烏鴉喝水的故事,然后用實驗驗證烏鴉喝到水的原理,讓學生明白石頭占用了水的空間,在學生初步直觀感知石頭的體積后,再引導學生發現體積概念的本質屬性,這樣從具體到抽象,符合兒童的認知規律!
2.舊概念引入
有些概念之間聯系十分緊密,在學生已有的基礎上引入新的概念,便于學生理解、掌握新知識,復習舊知識,同時又強化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使學生有一個完整的概念體系。如在整除概念基礎上建立了因數、倍數概念;由因數導出公因數、最大公因數;由倍數引出公倍數,最小公倍數。
3.計算引入
概念雖然很抽象,但它們都有各自具體的表現形式,有些概念通過計算就可以提示它的本質屬性。在教學約分與通分時就可以讓學生利用分數的基本性質進行計算,引出約分與通分的概念,在計算過程中,學生對概念的本質與屬性直接就掌握了。
在概念引人的過程中,要注意使學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運用直觀手段向學生提供豐富而典型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觀察,并結合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以便讓學生接觸有關的對象,豐富自己的感性認識。例如角的認識,小學里講的角是平面角,可以讓學生觀察黑板、書面等平面上的角。有的教師讓學生觀察教室相鄰兩堵墻所夾的角,那是兩面角,對于小學教學要求來說,就不確切了。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學的中心環節,教師要采取一切手段幫助學生逐步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抓關鍵詞
在執教分數意義的概念時,就可以抓住單位1與平均分2個關鍵詞,先通過平均分蘋果、梨,折紙涂色的實踐操作初步感知單位1,再通過列舉生活實例進一步理解單位1,同時引導學生明確這些單位1都是平均分的,從具體到抽象,層層深入,分散了概念教學的難點,突出了概念教學的重點。
2.對比理解
小學數學概念中,有些概念比較相似或相近,當學生概念初步形成后,為了促進學生對新概念的理解,在教學中可以采取比較的方法,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如,學生對質數與合數的概念容易混淆,在教學時可以抓住兩者的本質屬性,公因數只有1的,公因數除了1還有其他的,分清兩者概念的聯系與區別,在比較中掌握了加深了對概念內涵的理解。
3.實際操作
現代認知心理學研究表明,實際操作是兒童智力的源泉,數學教學的具體組織過程,應該通過學生自己的親身體驗,獲得“做出來”的數學,而不是給以“現成的”數學。如: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時,教師可以先讓學生動手折一折,涂一涂的具體操作,明確1/2、2/4、4/8的大小相等,然后通過觀察找出分子與分母的變化規律,為了進一步體會分數基本性質的內涵,教師可以再次舉例明確分子與分母同時乘一個相同的數,分數大小不變,最后,讓學生改變觀察順序,從后往前觀察,學生有了上面的基礎,輕而易舉的理解了分數的基本性質,再根據學生已有的除數不能為零的知識得出分數基本性質中0除外的內涵!
4.抽象概括
抽象概括這一環節,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的語言要向概念靠攏,學生概括起來就能運用教師的語言把概念解釋的明白,教師真正起到了導的作用。理解概念時教師在抓住概念本質屬性進行疏導的同時,要注意側重理解本質屬性,不必每個詞語面面俱到,在學生概括時,讓學生把話說夠,各種模糊的認識要提出來,不能急急收場,讓學生處于懵懂狀態,最后用死背硬記來解決。這樣不利于學生的語言與思維的發展,對概念內涵的掌握,以及發展概念的外延都很不利。
鞏固概念是識記概念和保持概念的過程,是加深理解和靈活運用概念的過程,練習是鞏固概念重要手段,當學生形成概念之后,教師要根據不同情況,要采取各種不同形式的練習。
例如:分數的意義填空練習
1.一個物體、一些物體等都可以看作一個( ),把這個整體()分成若干份,這樣的一份或幾份都可以用( )來表示。
2、5/8表示把( )平均分成( ),取其中的( )份。
3、4/7的分數單位是( ),它里面有( )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這樣設計圍繞概念的內涵展開,選關鍵詞進行填空,或者概念深化,變式敘述填空,不但可以鞏固強化概念的內涵,同時通過變式填空深化了概念,使學生真正做到了理解掌握了概念。。
又如當學生形成“互質數”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設計以下判斷題:
1.兩個互質數沒有公因數。( )
2.兩個數都是合數,這兩個數一定不是互質數。( )
3、7是質數,所以也是互質數。( )
教師抓住各個概念間的內涵差異,來引導學生按照它們之間邏輯關系,組成一定序列的概念系統。這樣練習強化了互質數的內涵,學生進一步掌握了判斷互質數的標準,學生掌握了這把標準尺,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就能準確進行判斷。
概念的外延是這一概念所反映的客觀事物的總和,概念的內涵與外延是概念的兩個方面,只有把這兩個方面都搞清楚了,才算真正理解了這個概念。例如分數基本性質一課思維拓展習題:用2,3,4,6,9,12六個數字,寫出3個大小相等的分數,每個數字只許用一次。通過設計這樣的思維拓展題,既能讓學生對分數的基本性質有進一步的理解,又能拓展學生的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不同的學生盡可能獲得較大的發展。
總之,概念教學的各階段不能截然分開,引入后要緊接著形成,形成后要及時鞏固,鞏固中加深理解,同時又要為概念的發展做準備,教師在教學中,要結合概念的特點和學生的實際,靈活掌握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