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麗
(四川省江油市職業中學校 四川江油 621700)
換一種方式教語文會更好
杜 麗
(四川省江油市職業中學校 四川江油 621700)
在職高語文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學到新的知識,我們就要改變教學方式。與其強加給學生以外部推力,還不如開啟學生的內在動力。然而如何開啟學生的內在動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學生有了自信意識、方向意識、目標意識,才能看到學習語文的意義,而我們又在適當的時候激勵他們超越自我,他們就會格外地期盼,并為實現目標而“整裝待發”。
1.樹立自信。我們所面對的學生,學習基礎差,底子薄,自信力不足,學習成績不佳, 有時會迷失自我,這給語文教學帶來了較大的難度。如果我們對他們缺乏信心,認為他們是“邊遠生”,不值得勞神費力,那么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會流露出對他們的輕視,往往讓他們更加不自信,進一步加深了“不受重視”的心態,使他們更加厭學,從而使我們的課堂教學受到影響。因此,我們得先改變自己的觀念,以樂觀的心態,換個角度看待他們,給予他們自信力。同時我們還要把握語文的特點,去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讓他們帶著自信進入課堂,覺得上課是一種快樂的體驗,從而以飽滿的熱情參與到課堂活動中。功夫不負有心人,我們堅信每個學生都能帶著自信向前邁進。。
2.看清方向。培養學生適應實際需要的語文應用能力,是目前職高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但實際情況是,很多學生方向感不強,經常左右搖晃,不知去向。這就要求我們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要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認識到語文的社會應用價值,現在學習語文是自身發展的需要,不僅要親自體驗這一過程,還要放眼遠望,把今天的學習和未來的發展聯系起來。這樣,學生在主動參與求知的過程中,也才能真正懂得學習語文與自己的成長密不可分。
3.預測目標。有了自信,也看清了方向,但有時候,學生學習語文會“浮光掠影”,原因在于不善于預測結果。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是告訴學生那些不切實際的遙不可及的東西,讓他們不知所措,而是要告訴他們依照自己的實際確立要達到怎樣的目標。例如學習一篇課文,學生確定的目標是:解讀難點,體驗情感,學會做人的道理。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這樣設想:我要突破哪幾個難點?要進行哪些情感體驗?要學到哪些做人的道理?又如學生的目標是:要在下一學月的語文考試中名列前茅。那么,接下來就要幫助他們分析學習語文的過程中存在的薄弱環節,還需要彌補哪方面的知識,采用怎樣的學習方式,獲得哪方面的能力,進而形成自己行動的思想。我們只有把結果提前,讓學生明白高中階段學習語文的目標,他們的內心才會有巨大的內在動力。
我們幫助學生驅散了思想的“迷霧”,讓他們有了內在的動力,那么,在語文教學中,我們如何將學習落實在學生自己思想目標的行動中呢?
1.讓學生廣泛瀏覽,學會整理
培養學生廣泛瀏覽,搜集和篩選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將課外搜集的信息融
進課堂,增加語文教學的信息量,這是我們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基本要求。我們要激發學生搜集信息的熱情,引導他們從報刊、書籍、網絡等渠道搜集信息,然后交給他們篩選信息的方式,培養檢索、儲存和綜合整理信息的能力。
假如篩選的信息對探討的課文有很大的價值,就是重點關注的信息;假如信息與學習關系不大,就是一般瀏覽的信息。例如在學習《祝福》一課時,一些學生在網上搜索到了魯迅的生平簡介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這便是對學習有用的信息;而有些學生搜集到的信息與學習課文聯系不大,但為了激發學生搜集信息的熱情,我們也要給他們時間進行展示,鼓勵他們學會篩選,并為學習所用。信息經過篩選后,我們還要引導學生摘抄最重要的資料,可采用剪貼簿、小卡片等形式進行儲存,便于學習時使用;還可對獲得的大量信息進行分類摘抄,并編上序號,為學習課文時能快速檢索提供方便。
2.讓學生深入思考,學會探究
實施素質教育,關鍵是幫助學生形成一種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求知識,并運用知識解答問題的學習方式,讓教學在師生共同探索新知中充滿活力。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我們要讓課堂變得充滿活力,就要做到:(1)努力營造最佳的教學情境。在這一情境中,我們要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渴求知識的愿望。我們可以用講故事、誦詩文,或運用多媒體呈現不同的畫面,來創設有吸引力的情境;還可以讓學生選擇好角度,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來創設鮮活的生動有趣的情境。(2)給學生提供探討的切入點。思考從疑問開始。對新知識的出現,學生會充滿期待,也會充滿疑問。我們就要及時提供探討的切入點,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例如學習一篇課文,如果其中一段語義的理解有多個角度,那么我們就選擇一個角度來幫助學生理解,其它方面由他們來思考,然后讓他們選出理解最全面的最佳角度。(3)讓學生暢所欲言。對文章的理解,我們要讓學生對問題充分思考后,發表自己的看法。對難度較大的問題,我們不預設答案,要鼓勵學生各抒己見。如果有個別學生的發言偏離了中心,我們就要巧妙點撥,及時引導,以促使學生在激烈的探討中,在思維火花的閃爍中,體驗到自我價值的實現。
3.讓學生滲透情感,學會審美
情感是藝術的生命,沒有情感,便沒有藝術。在文學作品中,作家有怎樣的生活態度,就會流露出怎樣的情感。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培養學生逐漸形成自己的審美情趣。
如何讓學生滲透情感,學會審美呢?(1)引導學生發現美。在閱讀過程中,我們可以創設閱讀背景,如播放音樂、視頻等,讓學生在特定的環境中理解作品的內容,去發現美,并深刻領會閱讀學習的實質。(2)引導學生感悟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內心感受,學生間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我們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同時我們要深挖作品蘊含的美,使閱讀教學成為一個富有個性而又充滿審美情趣的過程,讓學生在文本中不斷感知美的事物,美的人格,美的意境,并從中受到美的熏陶。(3)引導學生追求美。美無處不在。 在閱讀教學中,對語言文字上的感知,僅從字面上理解是抽象的,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由課內延伸到課外,將家庭、社會、宇宙等相關的事物聯系起來,將自己置身其中,去擁有美的品質,去追求美的境界。
學生有了自己思想目標的行動,我們就要促使這種行動成為一種習慣。所謂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指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長期的通過反復的提醒和不斷的強化,來引導學生逐漸養成的一種不易更改的良好學習行為。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我們要培養學生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1)書寫規范漢字的習慣。(2)廣泛搜集信息的習慣。(3)專心聽講的習慣。(4)用心閱讀的習慣。(5)認真思考并提出問題的習慣。(6)善于合作探討的習慣。(7)勤于背誦的習慣。(8)經常梳理知識的習慣。(9)留心觀察身邊事物的習慣。(10)及時書寫內心感受的習慣。
要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還得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強調習慣的重要性,引起學生的注意。(2)引領學生朝著理想目標出發。作為學生,只要下定了決心,就會讓我們看到一種堅定信念之后的真實行動。他們在內在動力的驅使下,言必行,行必果,時間一長,自然就養成了好習慣。(3)引導學生排除干擾。很多時候,人的行為會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因此,在習慣形成的過程中,我們要督促一些約束力不太強的學生,讓他們盡量不受外在因素的干擾,按計劃行事,合理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4)幫助學生糾正偏差。一些學生在好習慣形成的過程中,容易走上岔道而偏離方向,如閱讀不認真,做作業敷衍了事,梳理知識不用心等,我們發現以后,就要及時給他們撥正方向。(5)指引學生從容行進。由引起注意到立即出發,由排除干擾到糾正偏差,再到現在的從容行進,學生學習的好習慣就自然而然地養成了。
綜上所述,在職高語文教學中,我們換一種方式教學,就能開啟學生的內在動力,驅散他們思想上的“迷霧”,給他們點明行動的“指南”,促成他們習慣的“常態”。如此一來,我們就為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他們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