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生喜
作文教學要滲透幾個要素
◎蔣生喜
作文教學不論在小學階段還是初中階段,都是一個非常頭痛的事,筆者在多年的語文教學中體會到,在作文教學方面,大多數老師都是在完成任務,學生如何寫老師一般不會去管,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對作文就等閑視之,更甚者抄襲。其實語文教學就是兩個字,讀與寫,你能讀懂一篇文章,然后你能寫一篇自己的文章,就算是達到學習語文的目的了。也許馬馬虎虎地能讀一篇文章,但是寫一篇自己的文章,并非易事,尤其是對于思想沒有成熟、知識的積累淺薄、社會閱歷不深的學生來說。所以,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就要注重這方面的訓練,來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一般情況下,作文教學慢慢地要滲透這樣幾個要素:主旨內容、組織結構、敘事語氣、語言措辭、體裁慣例、呈現形式等,但是前提是書寫和字數要保證達到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反復強調,首先要解決的是字數和書寫,連字數都寫不夠的作文無論怎么優秀,都不能是上等作文,如果書寫再不好的話,充其量就是篇中下等作文,分數絕對不會太高。所以,訓練學生寫作,首要的問題是把書寫和字數這兩大硬件先解決掉,然后再講寫作技巧問題,就是把上面說的幾種要素逐一滲透進去,逐步提高作文能力。文章的中心也就是通常說的主旨、主題等,主要表達你要說的思想內容,就是說這篇文章你想要告訴人們一個什么意思。中心是文章的靈魂所在,假如作文的其他方面不錯,中心不是太完美甚至于思想內容不健康,就不是一篇好作文。筆者在教學中,極力主張作文要彰顯時代的聲音,要與時俱進,反映自己的心聲,體現時代的烙印,這樣才能“文章合為時而著”,才不會出現無病呻吟的作文。
作文的組織結構就是學生作文的思路歷程,開頭寫什么,中間怎么安排材料能吸引人的眼球,最后是不是再把中心強化一下,是基本的作文思路。學生作文,假如在組織結構中,故事情節再曲折一點,細節描寫多一點,筆者認為就是好作文了。但是在批閱作文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的作文,往往是看到開頭就知道結尾,中間不用看就知道寫的是什么。如寫人物,不外乎老師、父母、同學。寫老師都說經常看到老師在批閱作業很是辛苦,就這么一句完了,那么能不能把老師批閱作業的細節寫一寫呢?寫父母,不是生病了,父親在雨中背著自己往醫院跑,就是母親在床前細心呵護,多年來學生一直這樣寫,究其原因是有的老師教學作文的法寶就是讓學生背“作文選”,筆者對這種做法深惡痛絕。所以,老師要從理論到實踐都要給學生講清楚,作文的基本要素在作文中怎么體現。
按理說文章的體裁是不用強調的,記述文就是記述文,議論文就是議論文,說明文就是說明文,應用文就是應用文,沒有什么不好區分的。筆者說的體裁慣例,是指文章要按約定俗成的規范和要求去寫,具體說就是在語言文字的拼寫方面、語法結構方面、標點符號方面、整體的布局方面等。舉例來說,標點符號在文章中的位置要正確,不能亂點一氣。遇見這種情況,筆者選擇一段標點符號比較復雜的段落,讓學生自己琢磨怎么用,比老師在講臺上苦口婆心的講多遍效果要好得多。還有作文的整體布局,有的學生全篇只有一段,而有的則是幾行就分段,不管能不能分段,就強行分段。
人是衣裝佛是金裝,文章是文采裝。一篇文章的文采華麗了,往往能吸引人的閱讀興趣,同時也彰顯一個人的語文綜合能力。所以,在作文課上,老師就要強調語言的豐富性和精細性,以此來打動讀者。富有個性的語言,能把故事敘述得生動形象,情節跌宕曲折,細節描寫準確到位,讓人看了久久難忘。這就要求語言不但要簡明扼要,還要有自己的特色。在日常批閱學生作文的時候,往往能看到個別學生寫出閃光的作文,其中的亮點就是語言具有自己的個性。后來筆者想,為什么學生寫出好作文,經常是曇花一現呢?經過思考,筆者認為一是老師的訓練有問題,二是學生對寫作文的要領沒有掌握。其實,只要你寫真話,抒發自己心中的真情實感,就是好作文。
一篇作文寫完了,在信息化時代,好的作文,還應當通過各種渠道,向大家呈現。簡單的辦法,就是傳到家校平臺上,讓家長看到自己孩子的成績,看到孩子的進步,如果能把作文再裝飾一番,比如插幾個圖片,設計一個有個性的版面,讓學生的作文立體化、化形象化、生動化,打破死板僵硬的作文本模式,作文教學豈不是就活了!問題的關鍵是語文老師自己能不能走出自我封閉的空間。
作文教學,在很多語文老師看來,是一道無法逾越的鴻溝,而筆者認為只要找到作文教學的門徑,就能輕車熟路,在作文教學的路上越走越寬廣。
(蔣生喜 甘肅省張掖市高臺縣南華初中 74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