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會女
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開發的基本策略
◎金會女
完善課程體系,加強課程建設,開發和實施拓展型課程,是浙江省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作為初中語文教師該如何開發初中語文拓展型課程呢?本文從教材、學生、學校鄉土資源、社會力量、時尚元素等方面入手,探討初中語文拓展型課程開發的基本策略。“遵循教育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面向全體學生,改革育人模式,推進因材施教,保護和培養每一位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開發和培育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潛能和特長,讓每一位學生愉快學習、幸福成長。”浙江省教育廳《關于深化義務教育課程改革的指導意見》中就課程改革明確指明了課程改革的發展方向。而對于現在語文教學來說,我們的教材單一,學習內容過多、過分強調共同基礎、不夠重視學生興趣培養和個性發展……一系列的問題橫亙在語文教育出路的面前,亟需進行拓展性課程的開發和實踐。拓展性課程備受關注,同時卻也讓學校管理者和多數教師感到不知所措。該怎么開發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呢?經過學習、研究與思考,筆者認為,初中語文拓展性課程開發有以下幾個基本策略。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從學科知識看,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江河湖海、花鳥魚蟲,無所不包;從培養目標來看,包括聽、說、讀、寫方面的知識內容;從語文教學內容來看,包括拼音、識字、寫字、閱讀、口語交際和寫作等,是一個包羅萬象的大綜合系統。它的綜合性為拓展性課程的開發提供了契機。
李海林老師說得好:“我們應該圍繞語文來拓展、延遷、引申,我們的目的,是要讓學生對語文有更深入的認識和更真切的體驗,而這,就需要拓展。”顯而易見,立足教材是拓展延伸最基本的原則。教材中的文本,可從寫作話題、寫作主題、寫作特點、作家等四方面進行專題閱讀拓展。
(一)抓住教材文本 ,進行專題閱讀
按寫作話題來開發拓展型課程,教師可以就某一個話題把課內外相關文章結合起來,例如《初中語文讀本》就是現行人教版初中語文很好地課外拓展讀物;按寫作主題來開發拓展型課程,補充語文本主題相同、相似或相反的文章;教師還可以引進現實生活中有關這個話題或主題的各類文章,整合成專題閱讀。以“生命”話題拓展型課程開發為例,教材課文有《紫藤蘿瀑布》、《貝殼》、《蟬》、《談生命》、《人生》、《地下森林斷想》、《熱愛生命》、《那樹》,課外的文章有周素珊的《第一次真好》、汪國真的《熱愛生命》、索爾·貝洛《自由與生命》等;炙手可熱的書如余華的《活著》、卡勒德·胡賽尼的《追風箏的人》等;現實中的文章可選自報刊雜志和一些網絡閱讀,如微信中熱傳的三門縣亭旁鎮84歲老人陳寶松賣菜救患尿毒癥兒子的故事,還有像《一輩子很短,請為自己活》這樣的小品文等。教師有機的把三者整合起來,開設“生命如花”的課程,以喚起學生對美好生命的熱愛、敬畏和珍惜。
寫作特點方面,可以從體裁進行拓展,課文又分文學類和非文學類。就文學類,可以拓展詩歌、散文、小說、戲劇四個專題研究;分得更細點,按年代分,如詩歌,又可分為古代、近代、現代、當代四個專題;按國籍,可分為外國和中國的詩歌兩個專題;況且古今中外還可以縮少范圍,可開設“中國古代散文鑒賞指南”、“我為唐詩狂”等課程。結合每一種文體對學生進行適當程度的知識拓展,能夠使學生接觸到各個領域不同的知識,使學生增加知識面,開闊視野。
還可以從寫作手法上拓展,如諸子百家中的墨子、孟子等都喜歡類比說理,教師不妨抓住這一點收集這類寫法的文章,這樣以點拓面,再由面馭點,在溝通相關聯的知識過程中,對學生思維廣度、靈活程度進行訓練,對于提高他們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很有幫助的。
初中語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名家名作比比皆是,僅讀一篇作品很難對這些大家及作品有全面的了解。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興趣,確定某位作家作品作一個專題,從生平、所處的時代環境、性格、作品、影響力等進行全面深入地探究。如“李清照專題研究”,可以把她南渡前后的作品進行比較閱讀:前者的輕松愉快,后者的孤寂憂傷。讓學生懂得作品風格與生活經歷的關系,正可謂“文章合為時而作”。最好是能拜讀該作家的自傳,或者別人為該作家寫的傳記。這些對學生積淀文化底蘊、完善人格是大有裨益的。
(二)強化教材盲點,開展知識拓展
仔細閱讀、研究現行的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語文教師會發現,現行的初中語文教材中漢字知識和語法知識幾乎是個盲點,即使偶爾出現,也是零碎的,大多處在課后習題之后和書本的附錄中。顯然是想淡化這兩塊知識。語文教師可進行漢字知識和漢語語法知識拓展教學,使教材在“無中生有”,在“少中增多”,讓學生積累語文知識,提升語文素養。
1.增加漢字知識教學
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系統,由音、形、義結合而成,是中華民族文化、智慧的積淀,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漢字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了解漢字的造字方法、字體結構、字體演變過程、音形義的關系、字的意義,幫助學生充分感受漢字的魅力,理解漢字的書寫規則,培養解決語文學習中遇到字詞問題的能力。了解漢字中的民族文化氣息,促使學生熱愛祖國傳統文化,增強其民族自豪感。
作為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生理、心理發展特點,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按照字的發展、演變來編教材。如造字法,可以由獨體字的象形、指事開始,再到合體字的形聲、會意。課后還可以設置簡易有序、生動有趣的習題,如猜謎語、我愛記漢字。實施時,還可以用“漢字聽寫大會”、“成語接龍”等游戲,激活初中生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潛能 。
2.強化漢語語法知識教學
筆者在教文言文講到詞類活用和特殊句式時,學生覺得深奧,難以理解;而且批改學生寫作時,發現病句很多,絕大部分教師都有同感。而這就是淡化語法的后果,真是“沒有規矩,不成方圓”。進行語法教學是提高語感、學習文言文、語言表達、提高語文考試成績的需要。語法教學雖然是語文教學的點綴,在語文教學中處于輔助地位,但不能不教。
教材之所以淡化語法知識,恐怕是覺得語法太抽象、深奧,初中生無法接受。因此教師在教授語法時,不必追求“高大上”,爭取做到“小趣活”,遵循字、詞、短語、句子這樣的遞進式順序開發拓展性課程。舉的例子應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如主謂短語:鮮花盛開、黑板上……寫滿了字……動賓短語:洗衣服、摘筆記……這些不但能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而且通俗易懂,又輕松愉快。
在教育已不僅僅是滿足“有書讀”而是“讀好書”的當下,每一個教育人都必須正視教育的全面性與差異性、社會化和個性化的統一。拓展型課程旨在關注學生的全面發展,在給學生提供公平學習機會的同時,最大限度的滿足那些在科學學習上有特殊需求的學生,讓他們的個性特長得以發展,使學校教育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在課程對象上,可嘗試“同年段”與“跨年段”的組合,體現了靈活性和開放性;在班級的編排上,可讓普及班和提高班并存,體現了層次性和差異性;同時也可采用走班制,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和選擇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以拓展型課程的內容要符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包含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閱歷、認知水平、知識積累、學生能力發展水平、地區差別和特征等,拓展型課程的開發必須以此為前提。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主動性、積極性才能被激發出來,并從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中學會認識并建構起新的知識。如從學生興趣出發,如果學生朗讀好,可拓展口語訓練營:朗誦、演講、辯論,當校廣播站的播音員,擔任校文藝匯演的主持人。喜歡流行音樂的,可以拓展“流行音樂與古詩詞的不解之緣”、“歌詞在寫作中的運用”等課程;寫作好的,可開發文體寫作百花園課程,也可加入校文學社;表演能力強的,可組建話劇社,讓學生走進了一個富有情趣的語文世界。通過以上種種舉措來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規定:“學校在執行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同時,應視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具體情況,結合本校的傳統和優勢、學生的興趣和需要,開發或選用適合本校的課程。”拓展型課程的開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彰顯學校的辦學特色。全校教師根據學校《拓展型課程開發實施方案》的總體要求,從實際出發,挖掘、發揮學校文化優勢,可開發“校園道路、樓房命名藝術趣談”、“杰出校友成長之路”、“校園文化建設漫談“等學校特色課程。像筆者的學校在“合適的就是最好的”辦學理念的引領下,旨在把學生培養成 “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分享、學會改變、學會生活、學會感恩”的公民。學校領導為此在學校樓的墻壁上張貼了許多故事、名言,在流動書吧、閱覽室放置了相關書籍,打造書香校園,啟迪學生心扉。教師在選擇拓展性課程的內容是時,可把這六個方面的材料整合到拓展型課程中來,從而形成學校獨有的特色課程。
另外學校在確立拓展型課程開發目標時,充分考慮本校教師隊伍的整體實力、科研水平,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校內外課程資源,去開發實用、可行的拓展型課程。如“徜徉漢字世界”、“我愛朗誦”等課程,就充分發揮本校教師的特長,深受學生歡迎。對于大多數教師來說,開發拓展型課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大多數教師可以依據某些教材或內容,開發改編成自己的校本課程。少數專業技能比較強的骨干,根據自己已有的語文素養和培訓學習,開發了創造性的拓展型課程。所以學校在開發拓展型課程時,要以骨干教師為牽頭,以團隊開發為主,教師個人開發為輔,以開發校本課程為載體,來提升教師的課程意識,提高專業素質和教科研能力
自2015年9月以來,拓展型課程成了熱門話題,可什么是拓展型課程,它有何作用,怎么開發和實施,就需要專家引領。一線教師人數有限,語文素養也有局限性,為此學校可聘請各界精英人物助一臂之力,如請大學教授給老師們進行語法“充電”,讓教師們知道如何編寫適合初中生語法知識的拓展型教材,甚至上語法知識拓展課;請本地區有名的話劇演員來指點或編寫話劇劇本,指導如何開展話劇團的教學;請當地編寫地方志的人員來校參與輔導及編寫鄉土方面的拓展性教材等等。再者,學校開發拓展型課程的過程中,需要單位、部門的大力支持。家長是一塊非常好的課程資源,作為學校,盡可能讓家長參與拓展型課程的開發。如有家長是作家協會成員,可請他指點幫忙寫作方面的拓展型課程的開發和實施。動員一切社會力量,為拓展型課程的開發助一臂之力。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各地區都蘊藏著自然、社會、人文等多種語文課程資源,要有強烈的資源意識,去努力開發、積極利用”,“自然風光、文物古跡、風俗民情,國內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話題等也都可以成為語文課程資源”。這里的自然風光、民風民俗就屬于鄉土文化范疇。因此,語文教師要樹立大語文觀,實現語文學科與文化鄉土資源的整合,把當地的民間文化、旅游文化、民風民俗、名人文化、工藝美術文化等鄉土文化資源編入拓展型課程,注入新鮮內容,拓展學生語文學習的空間,提供近距離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樂趣,促進語文素養的提升。這對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也有著積極的意義。
這方面可開發地方文化探究課程群,以筆者的家鄉為例,這一課程群包括三門方言漫談、三門的民風民俗、三門名人探訪等課程。“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要想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提高,必須要把“知”與“行”有效結合起來。鄉土文化資源自然就是最好的載體,因地制宜,在實施時還可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通過社會實踐引進生活的“活水”,把“小課堂”與“大社會”結合起來,變封閉性為開放性,使語文教學始終與社會生活、經濟文化密切結合起來,課內外相結合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使學生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能力。”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把時尚元素引進拓展性課程,給拓展型課程注入新鮮活水。可開發以下課程:
(一)網絡閱讀材料選粹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和移動智能終端的開發,尤其是智能手機的普及,QQ、微博、微信成為大部分初中生的新型溝通工具。語文老師也要與時俱進,抓住“大語文”的特點,充分挖掘、利用和開發各種課程資源,在語文教學中進行拓展,如開發“我看‘不見體’詩歌”課程。網絡閱讀憑借它的大信息量和快捷的查閱速度成為學生較感興趣、極易接受的閱讀方式。如教師利用微信中的海量信息來豐富教學內容,擴大學生視野;還有多媒體進教室,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拓展相關的影視,來輔助教學。把這些網絡上出色的材料編進語文拓展型課程教材,盡可能地讓語文課堂更開放,將教學內容變得更充實,將教學思路變得更寬廣,將教學方法變得更靈活。
(二)時文交流
由于受教材多年“老面孔”的局限,學生很難“呼吸”到“新鮮的空氣”,而初中生好奇心強,容易接受新事物。教師可有意識地鼓勵學生,從報刊雜志購買時文或從新華書店選擇時文讀本,讓學生每日課余閑暇閱讀,不失為彌補缺漏的好舉措。還可以定期舉行閱讀時文的交流會。如郭敬明的小說,部分學生本來就喜歡,加上電影《小時代》的熱播,更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那就順水推舟,開發“郭敬明小說之魅力”的課程;又如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可以“莫言熱”為契機,開發“莫言作品知多少”課程。
(三)語文小課題研究
結合學生的生活和學習,可以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展開小課題研究,如“影視在小說學習中的妙用”、“讓微信如何輔助語文學習”等。通過開展這些綜合性、實踐性、研究性的學習項目,推動學習方式的轉變,讓應用、生成、體驗、探究成為學習常態。
在新的一輪課程改革實踐中,讓我們攜起手來,積極參與到初中語文拓展型課程的開發中來,變“教科書是學生的世界”為“世界是學生的教科書”,為學生的素質教育打造更加廣闊的空間,開創更有活力、更加豐富多彩的語文“大世界”。 語文教師充分考慮學生的智能特點和興趣愛好,正視學生的差異性和個性化,以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為導向,開發和實施初中語文拓展型課程,這樣一個個鮮活的生命才會如花綻放,我們才會迎來初中語文教學的一個別樣的春天。
[1]鐘啟泉,崔允漷,張華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解讀[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子建,梁振威,高慕蓮.中國語文課程與教學理論、實踐和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楊林,李春華.大學語文教育中"語文-人文-文化"內容拓展模式[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0,(2).
[4]林惠生.關于“學語文”教學的探索[J].課程教學研究,2012,(1).
[5]毛曉芳.初中語文拓展性教學的實施策略探討[D].南京師范大學,2014.
(金會女 浙江省三門縣城關中學 31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