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春霞
立足學科價值 發展學生能力
——以《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教學為例
◎殷春霞
所謂價值,即用途或積極作用。價值,讓學科的存在擁有了智性的意義,不同的學科有不同的價值,各學科相得益彰。每一門學科在“為學生形成和實現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學科所獨具的路徑和獨特視角、發現的方法和思維的策略,特有的運算符號和邏輯工具”(葉瀾)上都發揮著自己獨特的作用。語文學科的價值,也是由語文這門學科的特點決定的。“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出自《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語文學科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這決定了語文學科價值的雙重性。語文學科的內容廣博而精深,因此它的價值豐富而深厚,猶如一片汪洋,但讓泳技未達佳境的師生在這樣的天地練習游泳,必有溺水的危險。于是,《新標準》為語文學科價值的實現提供了抓手。高中語文課程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兩個部分,不同的課程內容體現了不同的語文學科價值。課文又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不同的文體,不同的文體也體現了不同的語文學科價值。即使是同一文體,不同的篇章有其各自與眾不同的特點,價值亦不相同。發現每一篇作品的獨特學科價值,才能教出作品的“語文味”,才能具有獨特的“語文性”,才能體現“語文”的價值。
文本的學科價值是豐富而多樣的,從語文學科來看,對文本價值的發現,需要立足于本學科特點,以專題教學目標為基準,從學生實際出發。《我的一位國文老師》出自《現代散文選讀》,是選修課程,屬于第一專題:活生生的“這一個”。選修課程對散文教學的要求之一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現代散文選讀》第一專題有三點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本專題的學習能深切感受到人性的美和人情的美,能真切理解一個人的前途、命運是和國家民族的前途和命運緊緊聯系在一起的;2.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掌握抓住生活片段、選擇典型細節、善用對比襯托來刻畫人物的方法;3.學生通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初步掌握欲揚先抑、詳略有致等結構文章的方法。
從這些角度觀照,《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為教者提供了哪些教學的價值呢?對于一篇寫人散文的閱讀教學,它的價值首先表現為提升學生的理解力。學生對散文的理解力,包括對思路的把握,對要點的概括,對形象的理解,對情感的體驗,對手法的認知等。《我的一位國文老師》第一段是全文的總綱,“他給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文章前半部分寫“給我的印象”,后半部分寫“使我受益”,抓住第一段也就理解了全文的思路。徐先生給我印象最深的特征是什么?給了我哪些方面的益處?這些問題可以鍛煉學生的概括能力。初讀文本,對徐先生的印象是怎樣的?品讀全文后,對徐先生的印象又是怎樣的?這些問題涉及對形象的理解。為最后一段“悵惘敬慕”兩詞寫旁批,這涉及對作者情感的體驗,從而涵養性情,提升人格。這篇散文之所以能呈現活生生的獨特的徐先生形象,與作者使用的手法不無關系。作者善于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個性化語言、典型生活片段來表現人物,整體構思上先抑后揚,讓學生了解這些手法,以此促進寫作能力的提升。
這篇散文的價值也表現為提升學生的欣賞力,學生對寫人散文的欣賞力,表現為對描寫細節的咀嚼品味,對人物形象的深度解讀,對藝術手法的揣摩賞析。對細節的咀嚼品味,如第二段的特征刻畫:夜叉的模樣、吸溜鼻涕的樣子、走路的姿態、獰笑的兇相,無不個性鮮明、與眾不同。第四段的個性語言:“你是什么東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好像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第九段徐先生讀書的細節:“打著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齒地大聲讀一遍”。對人物形象的深度解讀,可引導學生思考,徐先生為何會表現得這么“兇”?通過對第三段“正當防衛”的理解,體會徐先生的“兇”是一份責任,是一種抗議。還可引導學生思考,文章后半部分寫出了徐先生怎樣的形象,從而更全面深刻地解讀人物。對藝術手法的揣摩賞析,可引導學生體會抓住人物特征、人物個性化語言、典型生活片段來表現人物的妙處,以及欲揚先抑對塑造活生生的“這一個”形象的作用。
這篇散文的價值還表現為可以提升學生的評價力。學生對文本的評價,可以是對一個問題的質疑,可以是對文本的多角度解讀,也可以是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探究。文本在這些方面提供了許多教學點,比如,梁實秋寫徐先生吸溜鼻涕的細節包含著怎樣的感情,這一細節讓人覺得一個大學教授如此邋遢,成何體統?字里行間有沒有梁實秋作為學生的厭惡之感?從而讓學生理解,真實的形象并非都“高大上”,作者用這種戲謔的語言體現的正是對徐先生的無限感念之情。再比如對徐先生改作文的方式,學生有沒有不同看法,對徐先生教“我”許多作文的技巧,學生聯系自身寫作實際,必定會有許多相似或不同的想法,對徐先生罵人的話“你是什么東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如何評價?
從散文閱讀的角度發現文本的學科價值,讓學生通過學習一篇文章從而了解一類文章的學法,同時能清楚地知道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獨特價值,不可以點蓋面,忽視文本的典型性。學科價值發現的意義,在于指導課堂教學。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只有關注學生的發展,發展學生的學力,才能最大化地體現學科價值。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教育界對“學力”的研究逐漸重視起來,這體現了教學理念的轉變。《現代漢語詞典》對“學力”的解釋是:在學問上達到的程度。于是一開始有人把“學力”定位為知識、理解層面。隨著教育研究的深入,教育界對“學力”的理解也逐漸有了新的看法。現代管理學之父德魯克(Peter F. Drucker)說,現代社會需要的學力培養不在于“習得內容”而在于“習得能力”。此言有點絕對,卻能引人反思,語文教學中學生的學力不僅指基礎知識、基本技能,還包括參與課堂的熱情、獨自研習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等方面。
發展學生的“學力”,需要教師做課堂教學的引導者和組織者,根據學科價值制定適合的教學目標,并圍繞這一目標智慧地展開課堂教學。在執教《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時,教者從以下方面組織課堂教學,發展學生學力。
1.以激發興趣喚醒學生的隱性學力
日本武藏中學校長梶取弘昌認為,學力培養的層次,分為地下2層和地上3層。其中,地下1層指的是學習的意愿和熱情,這是學生的隱性學力。當學習的熱情被點燃,學生參與課堂的主觀能動性被激發,當這種隱性學力被喚醒,就為更高層次學力的發展鋪就了基石。課堂導入時,教者設置了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參與:請從你的現任老師當中任選一位,用一句話描述,讓大家都能猜到他是誰。用這樣的問題,引起學生對過往生活的回憶,從而引發群體的共鳴,引導學生關注表現人物“特征”的技巧,直接指向本堂課的教學目標之一:品評賞析,掌握作家表現形象的獨特技巧。學生的隱性學力被導入的問題激發,必將發酵、壯大!
2.用自主研習培養學生的獨學能力
《新課標》“大力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自主地學習是合作、探究的前提,離開自主學習的過程,合作探究只能成為課堂表面的熱鬧,所以《新課標》指出,“學習需要獨立”。當然,自主研習并不代表隨意地、放野馬式地學習,而是在教師指導下有目的、有秩序地學習。教學前的“預習活動”便是學生獨學的過程。通過不同標記的圈畫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通過練寫旁批提升鑒賞能力,通過思考題鍛煉思維能力。這樣的自主學習就為課堂上的交流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讓學生有感而發,真誠交流。教學最后一個環節的寫作提升,也是讓學習回歸自主。《我的一位國文老師》所屬的專題是“活生生的‘這一個’”,這篇散文通過抓住人物特征、摹寫傳神細節、選取典型片段,以及構思上的欲揚先抑寫出了徐先生獨特而有魅力的個性形象。作家的寫作技巧給學生的寫作帶來了啟迪,但技巧只有通過自主實踐才能掌握,所以要以自主研習將所學方法運用于實際,達成技巧的個體內化。
3.以組織活動助推學生的合作能力
學會與人合作,既是新世紀對青年發展提出的要求,也是《新課標》對中學生提出的要求。《新課標》指出,“學習需要獨立,也需要合作”,“學習正確自如地表達,敞開自己的心扉,同時也學習傾聽他人的意見,吸納他人的意見,深入到別人的內心世界,在追求共同目標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協作和分享,學會寬容和溝通。”合作能力應是新課程背景下學生學力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能力是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活動中逐漸發展起來的。因此,需要教者有序、高效地組織課堂活動,讓學生在參與中點醒他人,也提升自己。
課堂上,教者安排的活動一是小組討論第二段預先設定的旁批,呈現的旁批有點評到位的,也有理解錯誤的。學生小組交流點評,提升對旁批的認識,也加深對內容的理解,然后總結寫作旁批的要求。接著安排的活動二是讓學生修改旁批,并交流補充,在交流中,教師的引領、學生間的互助碰撞,讓學生對人物的形象特點和作家的藝術技巧有了更深層次的把握。最后一個活動是對末段體現作家感情的詞語“悵惘敬慕”進行現場寫旁批并作交流,從而體驗、內化作家美好的情感。把握學科特點,才能發現學科價值;立足學科價值,才能教出學科特色;發展學生學力,才能體現學科價值,這正是語文教學的智性回歸。立足語文學科的價值,發現學生學力的生長點,合理而智性地展開教學,語文學科的光芒才會越來越閃耀!
(殷春霞 江蘇省如皋市第一中學 226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