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希亮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四礦學校)
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助推學校德育工作
湯希亮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四礦學校)
德育始終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德育的形式靈活多樣,但運用校園文化建設來陶冶師生心靈,創造教育環境,提高人文素養,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優秀人才是助推學校德育工作,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
文化建設;德育;可持續發展
德育始終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德育的形式靈活多樣,但運用校園文化建設來陶冶師生心靈,創造教育環境,提高人文素養,加強品德修養,培養優秀人才是助推學校德育工作,使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學校德育與校園文化建設的目標是完全一致的。校園文化體現了學校德育的精神實質,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建立富有時代氣息和自身特色的校園文化,可以確保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近年來,我校師生逐漸認識到校園文化建設對助推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做了一些積極的探索和嘗試,摸索出了一些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
物質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健康優美的校園環境本身就是一部活教材,它有利于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的靈感,啟迪學生的智慧,也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提高。在校園環境文化建設中,我們努力做到,讓校園內一草一木、一磚一瓦都成為教育資源。宣傳欄、文化墻、文化長廊,每一個角落、每一個區域都成為展示校園文化的平臺。教室內布置的班訓、名人名言和學生創作的作品,與教室外文化長廊、宣傳欄及充滿活力的雕塑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校園里處處充溢著濃郁的人文氣息。經過近年來不懈的努力,具有四礦學校特色的優美潔凈的環境文化逐漸形成。
潔凈優美的校園環境,成了教育學生講文明、講衛生最好的教科書,保持校園潔凈的意識深深地植入了學生的腦海,“五有五無”活動成了學生的自覺行為。整潔、美觀、和諧的環境默默地塑造著學生甚至教師的心靈,陶冶著人們的情操。我校的校園文化堅持以積極向上的文化形態引導校園主體,用輿論等手段調整學生的行為,為實現學校德育目標提供保障。
校園精神文化體現了學校師生員工的思想意識、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精神風貌,是一個學校本質、個性、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它是校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首先,精心打造四礦學校精神,激勵全體師生。學校精神是體現校園文化特征,引導校園文化發展的內在因素,以學校群體行為規范的方式影響著師生。為此,結合我校的歷史、地理位置,不斷探索,逐步確立了“德育為首、安全第一、質量為本”的辦學理念,明確了“塑優質實用人才、辦人民滿意學校”的辦學目標,提出了“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校訓和“與時俱進,勤奮嚴謹”的校風,形成了“循循善誘,愛生如子”的教風和“尊師守紀,博學善思”的學風,并將它們永久性地張貼在學校最醒目的位置,時刻警醒和激勵全校師生。其次,營造民主、和諧、寬松的人際關系。即領導與教師民主、協作關系,教師與教師團結互助關系,教師與學生平等、交流關系,學生與學生競爭、合作關系。為使領導與教師關系民主和諧,學校定期召開教職工代表大會,實行民主管理,切實維護教職工合法權益;實行校級干部接待日制度,及時聽取和解決師生員工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存在的問題,廣泛聽取教職員工、學生家長和社會各界對學校工作的意見、建議和批評,接受群眾咨詢,受理群眾訴求,切實幫助師生解決實際問題;設立校長信箱,加強溝通,廣開言路,民主治校。學校還要求教職工處理好與家長、社會的關系,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形成教育合力,努力把校園建設成師生生活的家園、工作學習的樂園。第三,大力加強師德建設,提高師德修養。定期召開全體教職工大會,由校長或分管德育工作的領導作專題講話,針對教師中出現的問題,做深入的思想工作。邀請專家或師德標兵作專題報告。近幾年來我校先后邀請白銀、平川“十佳道德模范”謝莉香、楊小琴等人來校作專題報告。他們的感人事跡給師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大家的靈魂得到了洗禮。就是這樣的精神教育活動,逐漸提高了師生修養,使他們走向成熟,為學校德育目標的實現提供支撐。
校園文化活動是校園特色文化建設的載體。學校堅持不懈地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校園文化建設增添了新的內涵。首先,利用各種節慶日、紀念日舉辦不同主題的教育活動。學校通過開展“先進班級評選”“文明禮儀伴我行”“學雷鋒樹新風”、參觀活動、辦黑板報活動、競賽活動等,培養學生愛祖國、愛人民、關心集體、尊敬師長、遵紀守法的良好品格。其次,我校依托“鄉村學校少年宮”活動和星期四下午的大課間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文化建設,改變單調的學習、工作、生活模式,使文體活動生動活潑,使團隊工作有聲有色,使課間活動形成風景線,使校園文化生活呈現出異彩紛呈、百花齊放、健康向上的繁榮景象。第三,堅持開展陽光體育活動和校園足球運動,保證學生每天活動一小時。積極創造條件,開展好“田徑運動會”和“經典誦讀”等活動。第四,積極開展各種讀書活動。增加閱覽室座位數,開辟閱報宣傳欄。充分利用下午時間向學生開放閱覽室,提高圖書資料的利用率,培養學生“好讀書,讀好書”的習慣。正是在校園文化的建設創造中,學生不斷追求理想并付諸實施,主動追求真善美,追求自我素質的提升。因此,校園文化為學生提供了發展才能的實踐基地,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過程就是德育目標的實踐過程。
通過近年來我校校園文化體系建設的構建和落實,學校收獲頗豐。首先,校園環境優美、大氣。經過大家的努力,特別是近幾年來,校園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一個高雅、潔凈、簡約、散發濃郁文化氣息的校園環境已經形成。校園里綠樹成蔭,林蔭大道成了學生讀書、休憩的樂園。校樹——老榆樹,她飽經風風雨雨的考驗,仍舊未老,依然茁壯、根深葉茂地標榜著時代的春天,她的堅強與豪邁,是四礦學校全體師生堅韌創業、求知精神的最好寫照。其次,教育教學成果豐碩。校園文化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也是深刻有力的。良好校園文化氛圍的形成促使學校教育質量逐年上升。2013年2月獲得平川區教育局“德育工作特色項目學校”稱號;2013年6月榮獲白銀市“兩基”工作先進集體;2013年以來連續多年獲平川教育教學綜評估一等獎。2016年獲白銀市“校園文化建設”示范學校稱號。同時,學校秉承素質教育理念,精心組織學生參加各級各類競賽,每年均有多名同學在省、市、區級以上學科競賽中獲獎。第三,師生精神面貌變化大。校園文化環境能起到無聲的育人功效。近幾年來,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師生的精神面貌悄悄地發生著變化:牢騷話沒有了,穢言粗語消失了。領導廉潔自律,甘于奉獻,能想師生所想,急師生所急;教師團結協作,敬業愛崗,愛生如子,善教樂教;學生誠實守信,文明守紀,謙讓友善,勤奮好學。團結進取,求實創新的校園風尚已蔚然而成。
學校德育的最終目標是培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心理品質和智能素質,實現“化人”目標。目標的實現,離不開特定的文化氛圍和外部環境,這就需要校園文化的營造和積極參與其中。校園文化建設能夠發揮對學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實現他們思想道德的提升。因此,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德育工作環境,形成富有特色的校園文化及道德文化環境是助推學校德育工作,使一所學校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和有效途徑。
[1]余守萍.校園文化與學校德育模式的創新研究[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11.
[2]吳志宏.學校管理理論與實踐[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02.
[3]熊川武,江玲.學校管理心理學[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02.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40)成果。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