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具元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四礦學校)
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現狀調查
高具元
(甘肅省白銀市平川區四礦學校)
人應當做有道德的人,需要道德的感化和熏陶,學校作為傳承人類文明成果和延續人類智慧與良知的特殊機構更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道德環境。“道德教育的一個主要目標領域是學校。”道德教育要走進學校的一個重要前提是從道德的角度審視校園文化建設,筆者近幾年參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現就當前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的功能性及我校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現狀的調查談點淺見。
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對于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已經認識得越來越清楚,現代學校教育立足于人的完整生命的塑造和健全人格的培養,而道德教育就構成了主宰、凝聚和支撐整個生命成長而獲得幸福人生的決定性因素,學校道德教育從根本上說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并且著眼于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
近幾年來,我校在提升教學質量、增強辦學實力和核心競爭力的同時,十分重視學校的文化德育建設,校園文化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果:堅持弘揚社會主義主旋律,不斷加強中小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文化走進校園、走進課堂,素質教育有較大提高;優良校風、教風、學風得到進一步弘揚,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逐漸形成,校園精神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校園綠化和校舍建設得到進一步的提升。但通過對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現狀進行研究,發現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和德育還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校園文化建設、育人環境沒有得到有機結合
在調查研究中教師反饋目前我校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校園文化建設缺乏系統規劃”的問題,而實際考究也表明,我校對校園文化建設的規劃、統籌協調工作不夠完善,缺乏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前瞻性和系統性研究;教職工對充分發揮校園文化的導向作用,啟發、引導學生,并為學生提供一定的教育平臺缺乏一種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深度和廣度氛圍。同時學校周邊的環境與學校育人要求很不協調,特別是在企業破產重組后,我校周邊的環境令人擔憂,尤其是網吧無人監管,有的孩子成天掛念上網,對涉世不深、自控力差、易受暗示的青少年產生誘惑和影響。
(二)以學校精神為核心的凝聚、培育與弘揚不夠
目前學校的校風、教風、學風建設彰顯不夠,未充分重視挖掘、提煉、培育,體現我校歷史傳承、學科特點和辦學特色的學校精神,新時期學校的辦學理念尚未成為全校上下的共識,精神文化在學校發展中的引領和激勵作用還沒有充分發揮。這一點在學生家長意見調查中反饋也比較強烈,且部分教師也認為校園精神文化建設是最薄弱的,教師的精神面貌對學生的影響待調整。說明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不足在師生中具有共識,如在升國旗時隨意講話,隊容不整;開會接電話,上課打手機,兩操、上課時有大聲喧嘩,對學生要求不嚴格等現象,在我校師生中普遍存在。同時由于應試教育占主導地位,德育的時間和空間受到很大程度的擠壓,其次各個學科教育內容,不分年級高低,不管個性差異,一個教育模式的現象比較突出。
(三)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機制尚不健全
目前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機制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各部門協調不夠,有序組織比較欠缺,發動各部門和依靠全校師生員工共同建設的決策機制、責任機制和激勵機制不夠健全,全員參與成為一紙空文。主要表現在忙前忙后的是班主任和組織活動的管理人員,很少有主動關心校園文化活動的其他教師。全員參與,除了在大型活動中能有所體現外,事后很少有人主動參與。同時學校、社會、家庭整體聯動的德育工作和管理機制欠缺,學校制定的《師德考評細則》操作難度大,再加上主觀因素,這一塊在整個考核方案中所占比重較小,有人反饋,以往評先選優憑印象、憑上報材料,很少進行認真扎實的實效評估,評優的不公正性也挫傷了一部分老師做好文化建設和德育工作的積極性。
(四)教師與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主體作用尚未充分發揮
目前學校校園文化建設的宣傳做得不夠,校園文化建設的引導、示范比較薄弱,相互促進、相互交融比較欠缺,使得各部門和師生員工對校園文化建設認識還不夠統一,這也是產生問題與存在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加之我們的創新意識還不強,缺少對校園文化生活,特別是中小學生文化生活新特點、新需求的深入研究和分析,缺少對校園文化建設新方法、新措施的積極探索。優秀教師風范的引導、培育、宣傳不夠,學生在校園文化建設中主體作用的發揮還不夠充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德育理念在教育教學等活動中沒有充分體現,缺少鼓勵和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發展興趣及創新精神的校園氛圍。加之我校地處荒野的戈壁灘,教師與家長的交流比較缺乏,教師對學生文化活動的深入指導和共同建設不夠;具有學校特色的師德師風建設跟不上形勢發展的需要,使得學校文化特色不夠鮮明。
總之,校園文化建設和德育教育是一項涉及學校整體發展戰略和各方面工作的系統工程,具有全局性、復雜性、長期性和艱巨性。新的時期校園文化建設面臨著新情況、新問題和新挑戰,需要我們以創新的精神、創新的方法推進校園文化建設的新發展,需要全校師生員工的共同參與,需要全社會對校園文化建設的工作要求和工作內容的支持,互相交流、互相促進。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2015年度《校園文化建設與學校德育研究》課題(課題批準號:GS[2015]GHB0040)成果。
·編輯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