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亮
(貴州省遵義市第二中學)
從“悲”“喜”中處理中學語文戲劇教學
李德亮
(貴州省遵義市第二中學)
在中學語文課本中,大量地選入中外戲劇,這對于本來毫無生機的中學語文教學來講,無疑是注入了一針強心劑,使我們看到了中學語文教學改革的實踐成果正慢慢滲透到教學中,但是我們在對戲劇進行教學處理時,又不得不讓我們去重新探討一下在戲劇教學過程中不應規避的東西。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把音樂、舞蹈、繪畫等藝術形式有機地組合在一起,展示一種風情或一種社會面貌,要了解戲劇首先必須找出矛盾和沖突,矛盾越尖銳,才會越有戲,戲劇之所以具有驚人的魅力,就是這種隨時發生的矛盾時時緊扣著讀者的靈魂。其次,便是語言,戲劇是通過語言來打動人的,在劇本里,戲劇主體不能對戲劇客體提示什么,戲劇主體只能依靠他們的臺詞,即純粹的口語而不是敘述的語言來表現他們的思想,因為要使戲劇客體在舞臺上、在表演中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說服力,就必須使每個人物的臺詞具有嚴格的獨特性和充分的表現力。
悲劇是戲劇組成的部分,也正是戲劇這種文學樣式相對于其他文學樣式來說,具有更高的藝術價值和藝術美。悲劇是表現人苦難的,而這種苦難是源自生活,或是人生的苦難,或是社會的苦難,或是命運的苦難。魯迅說:“悲劇是把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這個毀滅就是苦難,而這種毀滅的必然性或是毀滅的不可避免性又是由于人生、社會等原因造成的,而正是由于悲劇中的苦難導致悲劇主體不可避免地走向毀滅,這就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人們的倫理態度和行為,這些偉大的、崇高悲壯的刺激,從而激起人們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這對塑造一個中學生健全的人格來說有著不可低估的震撼力量,對端正一個中學生正確的人生態度來講又是一個極大的促進。如,我們在教學《雷雨》時,在引導學生認識資本家本質靈魂的同時,也可就悲劇的審美力量、悲劇主體的毀滅來引發學生深思:青年的價值究竟在哪里?也可以看到,魯四鳳和魯侍萍的人生軌跡是如此之相似,魯四鳳的人生分明是魯侍萍一生的演繹,上下兩代人,共同的命運,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去認識魯四鳳為何走不出母親命運的怪圈,也可以引導學生深思我們自己該怎樣走出我們自己命運的“怪圈”,怎樣去同命運相抗爭。《竇娥冤》中的竇娥是一個典型的悲劇形象,她沒有強烈的呼告,也沒有強有力的復仇手段,但是她相對于黑暗的封建社會來說又是偉大的,她這個人物形象的美學意義不在于控訴社會的邪惡與黑暗,更重要的是我們能從中去借鑒竇娥那種為了改變自己的命運而同社會相抗爭“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悲劇精神。在《俄狄浦斯王》的巨大悲劇力量感染著學生時,也可引發學生思考俄狄浦斯王那種明知命運不可抗拒卻又努力抗爭的精神等,悲劇的美其實是一種崇高美,一種震撼美,它所特有的凈化人心靈的作用,是任何一種文學形式都所無法替代的,能在引起學生對悲劇主體毀滅的憐憫、同情、悲憤中,引導學生進行真理的探索和倫理的追求,在強烈的感動和激蕩中給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具有巨大的教育意義。悲劇精神本身也是一種力量,是一種人生態度,是對人生的一種不豁達的表現,它要求我們對人生是小心的,是謹慎的,這種精神或者說人生態度對現在的青年學生來說,它的潛移默化作用,它的改造作用是顯而易見的。
喜劇是相對于悲劇來講的,如果說悲劇引起人們的同情、憐憫、悲憤,給人以眼淚和痛感,那么喜劇給人的是笑聲和快感,喜劇藝術所表現出來的是幽默滑稽等。幽默滑稽是喜劇的原發形態,它們的原發對象不同于悲劇主體是大人物,它們的原發對象一般來說是小人物,諸如,陳奐生、紅娘、春香等,換句話來說,喜劇展現的和關注的是小人物的命運。當人發現了他人或世界的缺陷,并同時感受到自己智慧上的優越時就會發笑,但是這種笑是善意的,并非是惡意的,是以寬容為懷的,是善意的快樂,因為我們自己也知道自己有不足,有不能幸免的人性的普遍弱點,我們也能以一種包容寬容的心態俯視自己的人性弱點,如《陳奐生上城》的教學,我們在對陳奐生那些滑稽的行為和滑稽的心理分析中也感受到人性的弱點。我們不能一聽到笑聲就說是善意的同情,或者說是惡意的批判,有的無疑是對落后之物進行否定,如對阿Q愚昧的笑;有的又是善意的微笑,如對春香鬧堂的活潑的笑;有的是會意的笑,如對《三塊錢國幣》的笑,但是我們在這諸多的笑聲中,有沒有來觀照自己來透視自己的人生弱點呢?故喜劇是以它特有的審美效果引起人們對同類的人生效果的關注,力求揭示其本質面,這種本質面就表現為一種人生狀況的提示,我們可以揶揄社會,可以揶揄人生,我們更可在笑聲中引導學生在對人本身力量積極肯定中反觀自己,從而在審丑的過程中獲得強烈的審美愉悅。古希臘有句哲言“認識你自己。”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剖析中獲得人生的警示和啟迪,從而認識自己,改造自己。
悲劇是審美,喜劇是審丑的,雖然兩者在美學意義上有著相反的藝術體現,但二者給人帶來的藝術效果卻是統一的,也就是能引起讀者在審丑審美中認識藝術規律,同時也能在兩者的藝術效果沖擊下思索人生、反觀自己,從而獲得人生的教益,而這種人生教益是任何政治教學和老師的誘導都不能得到的,畢竟這些是學生自己在文學藝術的陶冶下觀照自己而思索出來的,故而對他自己的人生態度、身心健康有著莫大的影響,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養人,如果我們在戲劇教學中一味地按教學重點來對戲劇進行解構,分析戲劇語言、戲劇人物、戲劇沖突,那勢必會把一門完整的藝術肢解,勢必不能突出戲劇的美學功能,從而也就凸顯不了藝術的教育功用和美學功能,也不能突出語文的學科特征——人文性。
[1]王榮慧.中學語文戲劇文學作品教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5.
[2]林隆芬.試論中學語文戲劇教學[D].福建師范大學,2007.
·編輯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