饒麗娟
(福建省浦城縣臨江中學)
情境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運用
饒麗娟
(福建省浦城縣臨江中學)
歷史情境教學能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激發其學習歷史的興趣。歷史情境教學符合歷史教學的特點和規律,更符合近年高考內容重視“新教材”“新情境”的變化,因此,受到越來越多歷史教師的關注和青睞。
情境教學;中學歷史課堂;原則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課堂教學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教學中,要讓學生在課堂中“活動起來”,強調自我、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一些教師創設“活動”的教學情境時,只是追求形式的生動,而沒有針對教材難點和重點,根據學生自身的特點,讓學生真正通過自身的活動,實現在“動中學,趣中學,做中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千萬不要走馬觀花,流于形式。那么,如何借課程改革的這股東風大面積提高中學歷史教學質量,這是擺在我們廣大歷史教師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我在實踐中發現,歷史情境教學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有效教學的關鍵所在,是促進學生全面和個性發展的重要途徑,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捷克斯洛伐克著名的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經指出:“一切知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我們由此可以為老師定下一則金科玉律,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都應盡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歷史情境教學就是指具有一定情感氛圍的教學活動,是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預期所要達到的教學效果,結合學情,利用各種手段,盡可能真實地再現歷史事件的存在和歷史人物活動的場景,激發學生的情感,引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身臨其境”地自主思索、學習、探究,自我完成對歷史知識、意義的構建。情境教學應突出學生的主體、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個性和全面的發展。在此,我結合多年來教學實踐過程中的案例,談談情境教學在中學歷史課堂中的運用。
在中學歷史教學中,模擬“歷史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我們應充分挖掘和利用各種教學資源,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課程內容、學生整體進行創設不同的歷史情境,設計好教學過程,才能使課堂教學活動順利完成。
(一)運用影視資料創設情境
美國教育學家約翰·杜威說:“思維來源于直接經驗的情境”。要創設“使學生情緒高昂的情境”,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充分運用多媒體等電教視聽設備,利用影視、圖片、音樂等手段強化感知,提供多種多樣的外部刺激,創造逼真的教學情境,使教學過程有序化、形象化、整體化、趣味化,這樣不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而且很容易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更好地感知歷史,理解教學內容,提高運用知識和遷移知識的能力,增強解決問題的實效性,有效地滲透情感態度價值觀。
案例1:在講授《祖國統一大業》時,首先播放香港回歸儀式影像資料,讓學生真正體驗當時場景,然后與學生一起探討了“一國兩制”的概念、前提、基礎等有關問題,最后又展示了國民黨元老于右任的一首名詩:“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永不能忘!天蒼蒼,野茫茫;山之上,國有殤”,讓一名平時朗讀能力強的學生有感情地大聲朗讀,立即激起了學生的愛國情結;同時也使學生接受了情感教育洗禮,由情入史,使“教”與“化”有機結合起來。
案例2:在講《侵華日軍的罪行》片段時,通過播放“九一八事變”、南京大屠殺、731部隊等影視資料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懲治日本法西斯分子的圖片資料,“觸景生情”,使學生能真切感受到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人民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剝奪中國人民基本的生存權,公然違反國際法——實施細菌戰和毒氣戰,是極不人道的行為,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形成愛好和平世界觀、珍惜生命的人生觀和捍衛人權的價值觀。
(二)利用文字資料設置情境
創設文字資料情境常常與問題研討相結合,通過對文字材料的情境設置來引導學生閱讀、思考、質疑、分析以解決問題,讓學生能更好地理解歷史教學中的重點難點問題,從而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等能力。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文字情境創設經常發揮其特有的優勢,如利用文字材料情境,我們可以通過文字材料很好地培養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結合所學知識解讀信息的能力;對學生解答材料題方法的引導,也逐漸培養學生適應中考、高考的能力。因為文字材料題是中考、高考的“重頭戲”,所以它也是中學歷史教學過程中常用的教學方法。
案例:《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課中,課程標準對本課的知識要求是:了解“凡華”體系下基本的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探討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實質;討論“凡華”體系形成過程及它對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國際關系的影響,讓學生理解“弱國無外交”的道理。如果完全按照教材內容平鋪直敘地處理教學,將無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教學效果差。我在授課時將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的歷史資料用多媒體展示出來,主要是《凡爾賽和約》和《九國公約》的主要內容。由此引發學生的興趣。然后巧妙設問,提出如下問題讓學生思考:(1)《凡爾賽和約》主要是對哪個國家的和約?它主要是哪些國家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提出來的?(2)《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懲罰是否太嚴厲了?它的簽訂會有什么樣的影響?(3)《九國公約》主要是對哪個國家的條約?它的簽訂對中國造成什么樣的影響?(4)兩個條約中哪個國家都是受害者?它們的實質是相同的嗎?課堂上,學生分組討論,課堂氣氛非常活躍,學生的熱情也很高漲。我適時進行點撥、啟發、引導學生得出結論。有效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活”起來了,學生的思維不再以老師為中心,而是主動地去探索、去思考后得出正確的答案,這樣他們會有一種“勞有所獲”的感覺。
(三)角色扮演體會情境
角色扮演情境是讓學生在課堂上扮演有關歷史人物、演繹有關歷史事件,從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過程的激情,通過他們各自的表演和體驗,從而產生移情、明理的效果,并在此基礎上研究社會行為和價值取向的一種教學模式。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創新思維的培養。
如,在講授《新文化運動》一課時,我設計了一場角色扮演的課堂討論。讓一位學生扮演袁世凱,后面跟著幾位隨從,四個同學分別扮演陳獨秀、李大釗、胡適和魯迅,其他同學扮演群眾。扮演袁世凱的一干人先出場,他們在孔廟祭孔、祭天的場景扮演得惟妙惟肖,并且還配著“稱帝”的音樂;這時“陳獨秀”拿著“民主”和“科學”兩面大旗,一聲大吼:“打倒孔家店!”群眾也異口同聲地附和;不一會“魯迅”拿著一本《藥》在大聲朗讀其中對“人血饅頭”的描寫;“胡適”深情地朗讀著他的第一首白話詩《朋友》:“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不知為什么,一個忽飛遠。剩下那一個,孤單怪可憐。也無心上天,天上太孤單。”;最后隨著一聲炮響(音樂),“李大釗”出場了,他為中國帶來了馬克思主義。雖然教室的場景和道具都很有限,但同學們的熱情一點也沒有減少。游戲結束后,我進行了總結,并且提出了一個思考題:“為什么新文化運動時期批孔,而現在我們又要尊孔?我們應該怎樣對待傳統文化?”這樣延伸課堂內容,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探究活動。
歷史情境教學要求教師要有適度性,要符合學生的認識水平,貼近生活;要有時效性,以避免“離題”教學;要有準確性,使學生有“眼見為實”“身臨其境”的感覺;要有趣味性,讓學生感到學習歷史是一件有趣的事,是一件快樂的事;還必須有發展性,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自身的發展,歷史情境設置本身也得到了發展。
總之,學無定法,教也無定法。歷史新教材為情境教學法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舞臺,教師應該因“材”施“教”,不僅將課本知識,思想,興趣融為一體,增強學生探究歷史知識的自信心,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知識的興趣。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去解釋歷史現象,從歷史現象中去發現歷史事件、歷史事物發生和發展的規律,才能真正學到對學生成長過程中有用的歷史,對他們終身發展有用的歷史。
·編輯王亞青
饒麗娟(1971—),女,福建浦城人,福建省浦城縣臨江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