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 航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Web2.0時代高校新聞媒體發展芻議
嚴 航
(武漢大學,湖北 武漢 430074)
Web2.0時代,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勢如破竹,表現出交互性、開放性、自主性等特征,對傳統媒體的生存、發展構成了沖擊。集學生思想教育、輿論引導、新聞傳播于一身的高校新聞媒體也受到了一定的影響。高校新聞媒體如何在堅守使命的同時,回應時代潮流,是當下亟須研究的課題。
Web2.0;高校新聞媒體
新世紀之交,互聯網的一次技術革命可謂是人類發展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論壇、博客、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介相繼問世,一次次改變著我們獲取信息、認知事物的方式。覆蓋全人類的技術浪潮影響著媒體的發展,身處其中的每一個媒體都難能幸免,高校新聞媒體也不例外。
和媒體演進順序同步,很長一段時間內,高校新聞媒體以廣播、報紙為主導。校報、各高校廣播臺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爆發式增長,成為校園主要的輿論陣地。校報作為高校黨委機關報,是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平臺。
Web1.0時代,各高校紛紛建立新聞網,掀起了“報網合一”的浪潮。進入Web2.0時代,自媒體興起,高校官方微博、微信開通。至此,高校新聞媒體呈現出新媒體、報網合一、兩臺合并(電視臺、廣播臺)“三足鼎立”的格局。
各媒體之間表現出力量的懸殊。受網絡的沖擊、其他媒體的分割,加之自身的周期長、形式固定化、內容程式化,廣播臺、校報等傳統媒體的受眾逐漸流失,一些高校紛紛拉長發行(播出)周期,減少發行(播出)次數,同時輔之以深化專題報道、主攻系列策劃、加大副刊力度等主動應對。
新聞網用戶數量一直較為平穩,是學校與社會連接的主要窗口,是發布校園資訊的主要平臺,主要面向在校師生,文化層次較高。內容官方嚴肅,欄目眾多,以新聞為主。
官方微博和微信吸納了大量校友、社會各界人士的關注,粉絲量一路飆高,運用多媒體技術,內容輕松愉快,符合受眾的淺閱讀習慣和使用心理。目前,高校微信公眾號已成為一所大學傳遞信息、凝聚情感的重要渠道,其影響力不容小覷。
(一)時效性
在全國高校校報中,周期最短的是周報,絕大多數是旬刊或半月刊,新聞版面幾乎刊登的都是半個月或一周前的新聞,因此新聞價值大打折扣。在及時、高效的新媒體技術面前,報紙從“新聞紙”退化為“資料紙”。這一點主要是針對校報來說。
(二)趣味性
長期以來,校報和新聞網受制于工作需要,語言風格正統呆板,在互聯網文化沖擊下顯得格格不入。除了硬新聞以外,要從文風上主動改變,適當使用健康向上的網絡詞語,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可讀性。文章要盡量簡練客觀,順應“讀圖時代”的閱讀習慣。
(三)創造性
高校新聞媒體傳播的內容同質化嚴重,如果把新聞從一個媒體搬到另一個媒體,這樣毫無意義,久而久之會損失一大批受眾。因此,要利用自己的媒體優勢,原創師生喜聞樂見的欄目。
(四)真實性
真實是新聞的生命線,大量信息鋪天蓋地席卷而來,真假難辨。如果不經判斷和求證直接使用,會造成巨大的新聞事故。較之傳統媒體,新媒體審核機制較為寬松,要警惕虛假信息侵入。
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各自領域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融媒體時代,只有兩者資源共享、取長補短、協力合作,才能夠實現共贏,更好地發揮校園新聞媒體資訊傳播、文化育人、思想教育等功能。
(一)校報: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陣地
高校校報屬于全國統一管理的公開出版物,是各高校黨委和行政的機關報,是高校校園中占有主導地位的媒體,是高校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開展新聞宣傳工作的重要陣地,是傳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在所有校園媒體中,校報是較為嚴肅和權威的,審核機制較為嚴格。新時代背景下,校報要發揮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權威性,充分挖掘校園文化的深度和廣度。
具體做法是:打造文化品牌專欄,刊登具有較高藝術品位和文化含量的精品報道,形成品牌效應,贏得師生認可,實現“文化育人”的功能;辦出有特色的文化副刊,刊登師生隨筆、書法、攝影等作品,增加與學生的互動,培養學生健康的情感,塑造積極的人格,引領校園文化;重視深度報道,彌補時效性差這一缺憾,提高報道的思想深度,挖掘新聞事件背后的意義;大膽創新版面,提高報紙的美感,滿足受眾“讀圖時代”的特殊需要。
(二)新聞網:及時提供各種咨詢
無論如何,互聯網海量、多樣的信息儲備,都令其他媒體望而興嘆。微信的推送次數和微博的內容字數都有一定限制,而新聞網并不受這些條件約束,其具有“大而全”的特征。
新聞網要在發布資訊的及時上下功夫,成為高校的消息源。目前,很多社會媒體就是從高校新聞網上尋找新聞線索,再選擇性地深度報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新聞網已然成為外界了解一所學校的重要窗口之一。
但高校新聞網存在欄目過多、信息冗余等特點,可以適當減少欄目,強化新聞報道功能,集中全力快速、及時、客觀、真實地呈現事實。
(三)官方微信:給予受眾發聲的渠道
微信這一社交方式興于互動,發于互動。從內容上,充分發揮“自媒體”的優勢,將議題設置“大權”交由受眾決定,推送完全依據師生喜好,發布關系師生利益的重要消息,或是符合大多數人心理趣味的;從形式上,微信公眾平臺的自動回復功能和后臺評論功能,大大增加了用戶的主觀能動性。
這一功能還體現在輿論應對上。輿論(public opinion),意為“公眾在特定的時空里,對特定的公共事務公開表達的基本趨于一致的信念、意見和態度的情緒的總和”。輿論在多點交互的微信社交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一個文章鏈接,群發幾個好友,大家就此發表議論,形成一定范圍內的輿論。因此,官方微信是一所學校最合適的“新聞發言人”。
[1]甘雨.高校校報與校園文化建設研究——以江西高校校報為例[D].江西:南昌大學,2011:30-34.
[2]宋珂.新傳播環境下高校校報的現實與發展——以浙江高校校報為例[D].浙江:浙江大學,2010:19-38.
[3]陳雪華.新形勢下高校校報的教育功能研究——以江蘇常州高校校報為例[D].甘肅:蘭州大學,2011:39-43.
[4]戚家坦.高校校園媒體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提升研究[D].湖南:湖南大學,2013:20-21,26.
G206.2
A
1674-8883(2016)15-01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