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武
(赤峰市元寶山區廣播電視管理中心,內蒙古 赤峰 024076)
淺談廣播新聞的傳播優勢及語言特點
王學武
(赤峰市元寶山區廣播電視管理中心,內蒙古赤峰024076)
在各種媒體競爭的背景下,廣播新聞節目具有有效性、互動性等一系列優勢。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公眾對公共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在日益激烈的媒體競爭中,廣播新聞節目作為傳統媒體節目仍然有相當多的受眾,與廣播自身的優勢分不開。本文主要研究了廣播新聞的優勢,分析了廣播新聞的語言特點。
廣播新聞;傳播優勢;語言特點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大眾對公眾信息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在媒體競爭日益激烈的今天,傳統的廣播新聞節目依然擁有相當數量的聽眾群,與廣播自身的優勢是分不開的。新聞傳播過程中,廣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廣播員作為受眾與媒體之間的橋梁,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播音員又是有聲語言的傳遞者,其語言表現能力極為重要。因此,分析廣播新聞的語言特點及傳播優勢具有重要意義。
(一)口語化
“說”給聽眾聽是廣播新聞最大的特點,而適合“說”的只有口語化。廣播新聞與報刊上的語言有所區別,廣播新聞所使用的語言是人們經常說的口語,語言清楚流暢,使人一聽就明白是在表述什么事實。但廣播語言的口語化與日常中的口頭語有著本質的區別,廣播口語化應對口頭語進行加工,具備準確、通俗、明快和富有文采的特點。廣播新聞應在便于人們收聽的前提下,充分調動口語化語言,運用文學“白描”的手法再現新聞場景,從而彌補廣播缺失可視畫面的遺憾。
(二)敘事明晰,態度鮮明
新聞是要用事實說話的。主持人在講道理時候要開門見山,直截了當,切忌使用轉彎抹角、隱晦曲折、含蓄、蓄意、暗示以及反語等表達方法。廣播信息只是一瞬間,不像報紙或者電視重播的語言有持續性。因此,廣播新聞過程中,語言要簡潔、清晰,敘事要明確。廣播新聞過程也是全國人民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學習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面對這樣的現實,不同的人對新聞持有不同的態度。廣大群眾熱烈歡迎,對我們改革開放所取得的成就感到無比高興。總之,新聞播音員是黨組織的宣傳人員,應該站在黨和人民群眾的立場上宣傳我國的文明、精神,使全國人民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基礎。
(三)準確、形象化
廣播新聞的語言具有準確、形象化的特點。播音員在廣播新聞的同時,要使聽眾在頭腦中形成鮮明的印象。播音員廣播新聞的過程中,必須要用生動、形象的事物代替抽象的數字或文字信息,使聽眾在收聽過程中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換句話說,就是要使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無形變有形,遠處拉近。多用事實說話,少用抽象、籠統的概括性語言進行廣播。另外,在廣播新聞過程中,語言的準確性極其重要。要避免生硬、怪癖、一音多義、似是而非、模棱兩可,要用口頭語,不用或者盡量少用文言詞進行廣播。例如,廣播新聞中,“比較適合”可用“為宜”代替,這樣能夠沖擊人們的視覺,達到聲畫合一的審美效果。
(一)將突發性新聞及時廣播
隨著科學技術的改革與深入發展,人們使用互聯網沒有時間、地點的限制,可以隨時隨地關注國家新聞。而廣播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播報新聞事件,尤其是突發性的新聞事件。記者只要有一個電話,可以在第一時間向觀眾報道消息。通過描述報告,氣氛很好地展示給了觀眾,觀眾可以體驗到視覺效果和現場感。例如,在發生火災時,“及時性”廣播有更突出的優勢。
(二)信息量大
相對于傳統的報紙和電視,廣播新聞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傳輸大量的信息。網絡媒體的容量是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個硬盤可以有效地存儲數以億萬計的漢字信息,并且傳播的主題和方式多樣化,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信息的來源,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新聞傳播出去。廣播新聞主要采用的是收音機廣播的形式,其投入的成本較低,并且可以隨時根據聽眾的需求調整新聞播出的時間與內容,使聽眾在第一時間接受信息,提高廣播新聞的整體質量。應該根據聽眾的需求對廣播新聞節目進行適當調整,使新聞媒體在相對較短的時間內滿足各方人士的需求。
(三)便捷性
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發展,收音機向小型化、輕便化發展,手機、汽車都已經具備了收聽廣播的功能。收聽廣播新聞節目最為簡便、自由、隨意,不同的人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喜好,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聽新聞。同時,廣播用聲音說話的特點可以使聽眾在工作、勞動過程中收聽節目。
(四)可讓聽眾參與其中
近年來,社會公眾意識不斷增強。這為群眾廣播電臺提供了一個政治平臺。通過通信技術,受眾不僅能夠收聽新聞,還可以參與其中,表達自己的看法。受眾收聽廣播新聞,除了經常使用手機等熱門形式,還可以利用網絡、手機等互動平臺。廣播新聞欄目不僅可以及時發揮社會媒體的作用,還大大提高了廣播新聞的社會影響力。
[1]朱巖.廣播新聞記者應具備5種素質[J].新聞論壇,2010 (04):22.
[2]王理子.當下廣播新聞改進的突破口淺析[J].科技傳播,2016(10):44-45.
[3]胡旭輝.新時期如何提高廣播新聞采編人員的綜合素質[J].新媒體研究,2016(09):78-79.
[4]魏丹.廣播新聞策劃及其開展途徑的探析[J].新聞研究導刊,2016(10):33.
[5]蔣誼.廣播新聞中聲音的造型性分析[J].傳媒與教育,
2015(02):28.
[6]丁媛媛.廣播新聞的優勢[J].科技傳播,2014(17):11.
[7]李永平.論如何提升地市級廣播新聞傳播的競爭力[J].傳播與版權,2014(10):55.
[8]黃銘敏.廣播新聞“講故事”手法研究[J].今傳媒,2014 (12):33.
[9]丁謙.“微”媒體沖擊下廣播新聞的創新與發展[J].中國廣播,2015(03):107.
[10]呂鐸,章美選.做好廣播新聞要抓住幾個側重點[J].新聞傳播,2014(16):123.
[11]莊波.廣播電臺新聞編輯策劃的創新及其取向探究[J].西部廣播電視,2016(01):161.
G220
A
1674-8883(2016)15-013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