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薔薇
(重慶大學 新聞學院,重慶 404100)
媒介化暴力節目的社會影響分析
曾薔薇
(重慶大學新聞學院,重慶 404100)
隨著媒介技術的發展,媒介節目對人的沖擊力和影響力都愈發增強。生產者基于市場因素、受眾心理因素等,創作了許多含有暴力內容的節目。媒介通過美化暴力而制作的媒介化暴力節目對社會的影響逐漸顯現,既包括積極影響,也包括消極影響。
媒介暴力;媒介美化暴力;社會影響
從構成形式及影響效果來看,現代社會中的媒介暴力基本包含三大內容:一方面,大眾媒介所傳播的暴力內容可簡稱為“媒介化的暴力”;另一方面,大眾媒介作為實施者所施加的暴力行為,可簡稱為“暴力化的媒介”;第三方面,高科技條件下的現代媒介搭建的虛擬世界中的游戲化暴力,簡稱為“虛擬化暴力”。媒介化暴力節目主要研究的對象是被稱為“媒介化暴力”的媒介暴力及其社會影響。
所謂“媒介化暴力”,是指大眾媒介所承載的內容是經由媒介篩選制作并傳播的暴力事件,是現實中的暴力行為被媒介轉述和圖景化了的暴力故事。媒介轉述和圖景化的過程往往會為了引人注目而凸顯暴力的刺激性內容,因此被稱作“媒介化暴力”。我們通常觀看到的媒介暴力內容為主的節目包括新聞、動漫、影視、專題類節目等。媒介通過對暴力內容的美化使讀者潛移默化地接受并欣賞節目,逐漸陶醉其中,最終產生深刻影響。
(一)分析大眾媒介視角下暴力內容節目帶來的社會影響
作為大眾媒介無法割舍的始終有效的營銷策略,以媒介化暴力內容為主的節目在傳播過程中為大眾媒介吸引了大批的受眾,有利于媒介開拓受眾市場。在電視、影視、網絡等傳播中,暴力元素都被大眾媒介廣泛利用,并切實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益。以暴力電影為例,帶有暴力犯罪情節的影片廣受歡迎,甚至已經發展出自身的美學體系,充實了影視研究內容。可見,媒介暴力的出現對大眾媒體的生存發展乃至文化市場的繁榮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二)大眾媒介發揮其減壓閥和滅火器的社會作用
中國正處于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社會壓力不斷積累卻沒有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去排泄。這種情況下,通過媒介化的暴力刺激感官就成了人們宣泄情緒、疏導壓力最便捷的方式之一。媒介提供的安全的虛擬暴力體驗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受眾釋放壓力的媒介使用需求,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人們由于情緒積壓而介入現實世界的暴力的可能性。
除此之外,亞里士多德認為,悲劇可以激起人們的憐憫和恐懼,達到情緒的凈化作用。例如,法制節目對殺人案件的情景再現雖然很血腥,但是可以使人對犯法以及社會沖突產生恐懼。因此,媒介化的暴力傳播對社會情緒的凈化是有一定作用的。
(三)對人們社會生活以及社會意識產生消極影響
首先,媒介化暴力節目的頻繁出現將弱化人們的道德界限。除了對未成年性格有誘導影響外,對成年人的社會生活也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媒介暴力內容的節目精神不會造成社會現實中的直接暴力,但是它會使暴力行為在人們的潛意識里得到認可,產生以暴制暴是正義行為的刻板印象。
其次,對暴力行為有放大效果,導致人們對社會充滿恐懼。大眾媒介為了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往往有目的地選擇和制作生活中的暴力行為。因而,受眾所接觸到的媒介化暴力實際上是被置于放大鏡之下的夸張形式。涵化理論指出,大眾媒介長期渲染一種暴力氛圍,會導致受眾在現實世界充滿對暴力的恐懼,夸大了暴力事件的發生概率。
(一)加強媒介管理與媒體責任
建立媒體內容標準。媒體應加強自身社會責任意識,建立內容制作標準,注重正面情節示范。制定動漫分級制度。目前,國產動畫片存在的最大問題是對受眾沒有明確的定位,以致無法對電視暴力內容進行控制。實行播出時段限制。人們看電視的時間越多,他們對社會現實的觀念就越能反映出所看的電視內容。為避免電視暴力對兒童受眾產生負面影響,西方國家如美國、英國、法國都對不適合青少年收看的節目的播出時間進行嚴格限制。提示相關畫面內容。電視應有相關的“安全注意提示”,當兒童動畫片中出現可能在現實中被模仿的危險動作時,畫面中應標注“請勿模仿”的字樣。加強家長監護引導。在為兒童受眾提供健康內容時,不僅動畫制作方和播出方要對此負責,家長也應對兒童加以正確的引導,幫助孩子對內容進行篩選,承擔起監護職責。
(二)增強受眾的媒介素養
隨著媒介深入人們的生活,人們的媒介素養也在提升。從媒介對人們魔彈似的發射到受眾主動選擇自己想要接觸的媒介及內容,總的來說,受眾對媒介愈發理性。然而,暴力內容節目對受眾感官的刺激以及吸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受眾的身心和社會生活。受眾必須認識到該類節目的各方面影響,然后有選擇地觀看和舍棄,對大眾傳媒的報道內容要持懷疑態度,辯證看待其發布的消息以及給受眾帶來的整體感覺,避免被徹底涵化或過度設置議程。
媒介化暴力,即媒介化暴力節目披著美學的外衣吸引受眾、影響受眾,對社會各個方面既有積極作用也有消極作用。對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青少年,我們應該加以精心呵護;對于成年人,則應加強媒介素養的培訓和警告;對于媒介組織,應該加強管理和責任心的培養。國家政策亦要對媒介化暴力現象重視起來,積極應對,制定策略和法條。只有這樣,我們在享受視覺文化盛宴的同時,才有可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美化了的暴力蒙蔽心智,從而達到真正的減壓目的。
[1]方明豪.從媒介暴力看電視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J].當代電影,2011(10):157-160.
[2]石長順,吳柳林.媒體與暴力:歷史的論爭與當代認知——由動畫片的“暴力失度”談起[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4(01):64-67.
[3]俞文丹.媒介暴力分析[J].現代視聽,2008(01):66-67.
G222.3
A
1674-8883(2016)15-0162-01
曾薔薇(1993—),女,在校研究生,研究方向:網絡與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