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超
(萊蕪市廣播電視臺,山東 萊蕪 271100)
論虛假新聞的危害與防治
李文超
(萊蕪市廣播電視臺,山東萊蕪271100)
當今社會,由于互聯網技術和移動信息終端的進步與發展,人們可以通過各種媒介隨時隨地接收大量的新聞信息,在海量信息傳播的背后,不免有虛假新聞在發酵、發布、傳播。虛假新聞會吞噬新聞價值,給社會帶來巨大消極影響,所以如何防治假新聞顯得十分必要。本文對虛假新聞的界定、呈現特點與防治為主線進行了論述。
虛假新聞;新聞真實;危害;防治
中國新聞業在轉型發展的過程中,難免繞一些彎路——虛假新聞的產生與傳播。對虛假新聞的研究仍然是一項重大課題,其產生的原因與防治將成為新聞工作者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1942年,陸定一提出“新聞是新近發生事實的報道”的觀點。虛假新聞是新聞基礎上反方向的發展,它給社會造成了惡劣的影響,沖擊著媒體公信力,也打擊著媒體權威性,從而削弱正面輿論的引導力。對于媒體而言是沉重的打擊,對于新聞當事人也是一種傷害。
虛假新聞是對事件的失實報道與傳播。違背了遵循客觀事實的原則,除內容方面的失實以外,還存在傳播渠道上的失真。正如“一傳十,十傳百”過去是說疾病的傳染,后形容消息傳播極快。[1]結合傳播學理論,事件往往在一次次的傳播中發生扭曲,甚至是被放大,以至于虛假信息傳多了之后,往往讓人信以為真,這有悖于事實真相。
事件發生有其結果必有其因,虛假新聞也如此。新聞從業人員政治修養欠缺、新聞從業者受利益驅使等,均為虛假新聞的產生埋下了發芽的種子。
(一)新聞從業人員政治修養有待提高
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喉舌,新聞從業者是具體的發言人,所以新聞人必須要有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吃透“精神”的想法,并且要有時代感和社會責任感。不乏個別媒體,尤其是地方新聞人對國家政策的理解存在偏差,這樣的報道往往失實或不全面,為虛假新聞埋下伏筆。當年“華南虎事件”中,當地媒體為搞好宣傳并服務于地方經濟,而失實報道,侵害了受眾的知情權。
(二)媒體間存在一定程度的惡性競爭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民眾對信息的獲取渠道發生了巨大變化,媒體正處于轉型中的風口浪尖,體制改革和新媒體技術的介入,再加上新媒體崛起,使得部分媒體生存壓力增大,報道時為提高關注度往往制造許多噱頭,難免鬧出些虛假信息的成分。[2]這就要求媒體要為受眾提供真實準確的新聞信息。網絡媒體發布虛假新聞,為受眾提供虛假信息,混淆視聽,這對公民的知情權是一種侵犯。
網絡假新聞具有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社會危害大、成因復雜、源頭隱秘、控制困難等特點。[3]雖說虛假新聞會無時無刻不伴隨著新聞事實而不同程度的存在,但也有其一定的規律性可循。
(一)虛假新聞的題目十分吸睛
標題是為了那一把火候。例如,“比爾·蓋茨遇刺身亡”“蟒蛇吞農婦”,這樣的題目格外引人矚目,比爾蓋茨,這位響當當的人物可謂人盡皆知,本身就是個亮點,再加上“遇刺”的勾引足夠吊人胃口,這樣的題目吸引人們點開新聞頁面瀏覽一番。當然,真實的新聞不見得使用類似標題,這里描述的為普遍規律,如有個案定當另論別說。
(二)內容詭異多變
內容呈現出感官刺激的性質,“血腥、暴力、色情、非法……”等類似的形容詞均為列入虛假新聞的重點使用詞匯里。例如,2007年的“湖南三個富婆玩死男妓”。這名字從字面看就“過癮”,仔細看題目足以概括為“色情新聞”,色情、性愛本身就是敏感詞匯,公諸報紙足以讓受眾浮想聯翩,人的窺視心理發揮了進去看一看的作用,是真是假忽然在那一刻就不在重要了,很多人的心理將一個很有意思的信息反饋給大腦,是假的,看個熱鬧,是真的,聽個段子而已。
(三)失實的因素
打開文章,開篇“據網友曝光”“據網友爆料”或者“據知情人士透露”等,很明顯信息模糊。除此之外,還有關于時間方面會使用很多“昨日”“日前”等,時間模糊。新聞報道中對時間的要求是十分嚴謹的,而虛假新聞報道中,想必傳播者也是有意避之。
(一)國家有力的監管
國家必須加大對新聞的把關和監管制度,必須健全監察和懲處虛假新聞的體制。從國家層面施壓,讓虛假新聞的生存空間降低,這也是極其有效的管控措施。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信息渠道的拓寬和傳播新形勢的出現,也應進一步完善監管力度,在查處方面也應不斷創新,做好對信息的有效管控與引導。
(二)新聞從業者的信息把關制度
新聞人要提高自己的政治素養和業務能力,還要有辨別是非的能力,切忌為逞一時之快跟風炒作。例如,“郭美美澳門欠2.6億賭債”的虛假新聞,諸多媒體人不加以求證的報道,蜂擁而至的背后是炒作,實在是可笑。有很多媒體從業者在中間起著推波助瀾的作用,唯恐天下不亂拋盡滿腹良墨竟寫出一篇虛假新聞,實在是可悲。這種扭曲往往由個人的文化偏見和觀點取向而帶來的選擇性的報道或者對信息使用特殊表達組合以達到某種宣傳目的行為。[4]新聞把關人一定要有嚴謹的新聞態度,堅持把關人制度是有效的管控舉措。
(三)受眾為主的互動監督
受眾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工作者的服務主體。受眾成為虛假新聞的監督者,首先在人口基數大,涉及范圍廣,同時受眾分布在各行各業,也就意味著監督的觸角伸到了社會的每一個角落,受眾的監督會使得虛假信息的生存空間有效變小。
虛假新聞自古有之,特別是在移動互聯網技術發達的今天,數量和傳播能力上尤為凸顯,它是社會發展和人際傳播過程中的必然存在,但絕非偶然。只有意識到其危害并分析出虛假新聞產生的原因和傳播規律,才能有效減少虛假新聞對媒體傳播力和政府公信力的腐蝕,才能降低給社會帶來的危害。
[1]陶彀(宋).清異錄·喪葬[OL].http://www.360doc.com/con tent/14/0501/15/4993693_373730854.shtml,2014-05-01.
[2]魏永征.中國新聞傳播法綱要[M].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9:158.
[3]陸建義.網絡假新聞的成因分析[J].城市黨報研究,2009 (02):16-19.
[4]陳中原.點擊新聞職業道德關鍵詞——84個國家或地區新聞職業道德準則73個關鍵詞匯的統計分析(下)[J].新聞記者,2007(07):15-19.
G210
A
1674-8883(2016)15-0209-01
李文超(1989—),男,新聞學、法學雙學位學士,中共黨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