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燕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 廣州 510066)
淺談如何在新聞采編中實現美學價值
王燕
(廣東廣播電視臺,廣東廣州510066)
新聞采編在新聞制作中起著基礎性作用,在新聞采編中實現美學價值,可以有效增強新聞的感染力,吸引受眾的注意力,進而達到傳播信息的目的,并提升受眾的新聞審美品位。因此,在新聞采編中應當關注其美學表現。本文首先分析了新聞美學價值的內涵,又在此基礎上從追求新聞的真實性、增強新聞的向善性、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關注新聞的形式美等方面,探究了在新聞采編中實現美學價值的重要策略和途徑。希望以此促進新聞美學價值的實現,進而推動我國新聞行業的不斷發展。
新聞采編;美學價值;策略
當今社會,新聞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新聞信息可以幫助人們及時了解社會各方面最新的發展動態。隨著互聯網和計算機的普及,各種新聞信息紛紛出現,如何提升新聞信息的質量,為受眾提供更具價值的新聞信息,是當前新聞行業需要共同思考和解決的重要問題。而美學價值對新聞的制作和發展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一則優秀的新聞作品必須將內在美和外在美、新聞學規律與美學規律有機結合在一起。因此,如何在新聞采編中實現其美學價值,是當前新聞采編中急需解決的重要課題。只有關注新聞采編的美學表現,才能夠從受眾視角出發,選取和編輯新聞信息,并按照美學要求選取相應的表現形式,進而增強新聞的感染力。
美學價值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自然性質,它不取決于人們的意志。具體到新聞制作中,美學價值主要是指真、善、美。“真”不僅是新聞采編的重要內容,也是新聞美學的本質。它要求新聞采編者在工作過程中不僅要深度挖掘社會事實,還應當遵循實事求是的基本原則,及時摒棄失實信息,堅持新聞采編的基本要求。“善”則展現了新聞內容對社會發展的積極作用。在選取新聞素材時,應當以“善”為主要宗旨,看其是否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發展和人類文明的進步。弘揚正確的人和事,揭露、批判違法違紀行為,以便起到教育與警醒的作用。“美”則主要體現在新聞采編的形式上,形式美主要是指選材典型、語言簡潔、立意新穎。在善與真的基礎上,以美的形式展現新聞內容。真、善、美共同構成了新聞美學價值體系。在新聞采編中實現美學價值,既可以傳遞真實信息,又能夠增強新聞美感,吸引讀者注意力。此外,在新聞采編中實現美學價值還能夠促使新聞采編者可以從多個角度審視素材,增強新聞剖析的廣度與深度,提升他們的自主意識,進而推動新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
首先,新聞內容缺少深度。隨著新聞采編工作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新聞采編的真實性和及時性得到極大提升,新聞采編工作者基本可以第一時間跟蹤采訪,并編輯、報道。但與此同時,當前還有部分新聞報道內容缺乏深度,只關注外在形式,未能進行深入調查,沒有探究事件發生的根本原因。此外,一些新聞采編往往只關注各國往來、國內外大事,食品安全、物價上漲等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則甚少涉及。其次,新聞采編未能實現美學價值。當前,一些新聞采編工作者為了提升自身媒體的知名度,惡意中傷新聞人物,或報道假新聞。同時,部分新聞采編為了追求經濟效益,提升新聞節目的收視率,過于追求娛樂化,對新聞內容過度包裝,導致新聞采編失去真實性。還有一些新聞采編為了追求新穎,一味地報道負面新聞,忽視了新聞的向善性。再次,新聞采編工作形式單一。目前許多新聞采編依舊采用傳統的工作形式,即采訪者進行采訪,然后交由相關人員編輯、審核,出版,這一傳統模式中間環節較多,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且影響了新聞的時效性。同時,當前許多新聞采編者缺乏必要的執行能力和新聞敏銳度,沒有獨特的判斷能力與思維能力,無法根據自身判斷尋找新聞。這顯然對新聞采編的發展極為不利。
(一)追求新聞的真實性
新聞的真實性主要是指內容必須符合客觀事實。“真實”歷來被視為新聞的生命。新聞必須尊重事實,不能夠憑空想象或編造。虛假的新聞信息毫無美感可言,不具備美學價值。因此,新聞采編者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從客觀實際出發采訪、編輯新聞,并憑借自身獨特的新聞敏感度,及時洞察新聞信息,用真實感人的新聞內容吸引和打動讀者。此外,在新聞采編時還應當注意,不能為了追求傳播效果,掩蓋新聞主人公的缺點或優點,要公正、客觀地描述人物,這一方面可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同時,在新聞采編中還應當充分顧及受訪人的感受,若他們出現不情愿或抗拒的態度,應當給予尊重和諒解,并以真誠的態度打動受訪人,進而得到真實信息,避免出現虛假新聞,確保新聞內容的真實性。例如,2013年《溫州商報》刊登一則新聞“溫州商人林春平收購大西洋銀行”,這則新聞在當地引起巨大反響,但經調查發現,所有的新聞信息都是林春平本人想象和臆造,一些細節根本無法查證。部分新聞采編者未能深入調查該事件,就貿然刊登新聞,造成虛假新聞泛濫,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可見,若要實現新聞美學價值就必須充分遵守新聞采編的真實性原則,將新聞的整體事實與具體事實結合在一起,深入調查,細致采訪。
(二)增強新聞的向善性
著名的社會學家赫伯特·甘斯曾指出,“新聞并不只是對事實的判斷,它還包含傾向性的聲明。”可見,新聞本身也包含價值觀,因此,若要在新聞采編中實現美學價值,還要增強向善性,具體而言,就是要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有助于實現各種功利價值。新聞內容要具有教育意義和向善的導向性。新聞采編一方面要顧及個人利益,另一方面也要不違背公共利益,應當能夠推動社會的共同發展。個人行為根本上也應當符合公共契約要求,并隨著時代發展不斷調整。著名哲學家尼采和康德就曾探討過道德和向善的問題。主張傳播媒介應當自覺承擔向善職責。因此,新聞采編要對新聞信息進行正確的價值判斷,增強新聞內容的真實性,與此同時還應當關注新聞的主觀傾向性。新聞信息應當能夠激發人們的慈悲心、愛心和同情心。從某種意義上看,新聞的向善性可以被視作新聞美學的根本。所以,新聞采編工作者應當明確是非、美丑的評判標準,并在新聞報道過程中堅持主觀向善,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傾向性報道。新聞的傾向性除了表現在報道過程中,還蘊含在新聞事實中。例如,2012年3月的一則新聞:石家莊市公安局橋西分局振頭派出所戶籍民警張威多年來一直堅持照顧孤寡老人,直至老人離世。張威用自己的熱情和關愛溫暖了這位老人的心,為老人孤獨寂寞的生命帶來了光亮,以真實行動詮釋了人間大愛。這則新聞在堅持真實性原則的基礎上,對民警張威對孤寡老人的照顧事件進行了報道,展現了人間的真、善、美,通過人性向善的主題,揭示愛的真諦。一方面增強了新聞內容的感染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向受眾傳遞正能量。新聞采編只有堅持向善性才能夠對社會發展起到推動作用。不同的社會形態對新聞向善性的要求也存在差異,國家國情、社會制度都會對新聞的向善性產生影響。但總體而言,新聞采編的向善性是指有利于公共利益、國家利益和集體利益。只要能夠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不侵犯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的新聞作品,都可以被視為具有向善性,都能夠彰顯新聞美感。
(三)具備一定的創新意識
新聞采編的創新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思維創新,這主要是指受眾不愿接受或較為排斥的新聞信息,這些新聞內容與受眾生活聯系不夠緊密。因此,受眾對其關注度不高。這就要求新聞采編工作者必須發散思維,切實考慮受眾的需求和感受。要多報道人們生活中常見的信息,以便增強信息的可讀性和吸引力。針對會議性新聞信息,則要合理篩選,從多個角度審視和解析新聞內容,強調與人們生活相關的會議內容。其次是形式創新。當前電視新聞形式同質化現象嚴重,導致受眾出現審美疲勞。因此,若要提升電視新聞的影響力,就必須在形式方面增強新穎性。例如,以故事形式展現新聞,尤其對犯罪案件,設置懸念,抽絲剝繭呈現真相,進而吸引觀眾注意力。再如,一位新聞采編工作者采用特寫鏡頭展現當前的水源污染情況。其中一個特寫鏡頭是人們將垃圾導入江水中。另一個特寫鏡頭是江面上漂滿垃圾。還有一個特寫鏡頭展現了污染水源中的化學物質。在這則新聞中采編人員主要采用特寫鏡頭展示新聞內容,增強新聞信息的感染力。此外,還要注重版面設計,多樣化的版面形式同樣可以增強新聞信息的吸引力。需要注意的是,新聞采編的創新應當是積極向上的,不能為了提升新聞的傳播度,或追求經濟利益,對新聞內容過分包裝,一味地增強新聞的娛樂性,致使新聞信息失去真實性和向善性,這種創新違背新聞采編的基本原則,更不可能實現美學價值。
(四)關注新聞的形式美
新聞美學主要是指審美客體的美,是美學理念在新聞采編中的具體展現,不僅要求內容美,而且關注形式美。只有將形式美與內容美有機結合在一起,才能實現新聞采編的美學價值。新聞采編的真實性和向善性都需要通過外在形式展現出來,新聞美學的最終實現,需要新聞采編者合理選擇采編內容,并經過分析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新聞信息的感染力,使受眾感受新聞蘊含的美感。缺乏外在的形式美,新聞同樣無法引起受眾關注。受眾缺乏接收興趣,就不會認真收看和品味電視新聞內容,新聞傳播的目的就無法實現。如果將信息材料隨意堆砌,并以一成不變的播報形式呈現在電視上,聞采編就會缺少鮮明的主題,同時,新聞內容也會枯燥無味。但需要強調的是,新聞采編的形式美不是一味地講究結構的夸張和辭藻的華麗,而是要求新聞信息生動自然。這就要求新聞采編工作者不僅要能夠合理布局新聞的整體結構,還要明確新聞主題,熟練掌握寫作技巧,真實生動地將新聞事件敘述出來。此外,還應當合理剪輯,或配備合適的播報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夠增強電視新聞的美感。與此同時,還要關注新聞的結構,不同的新聞內容需要相應的新聞結構,以增強作品的整體和諧度,新聞結構一方面要合理有序,另一方面還要講究呼應。新聞結構呈現出新聞采編的思維型與邏輯性,不僅能夠反映新聞事件的整體情況,而且可以呈現新聞作品的美學特點。除此之外,新聞采編的形式美還要求作品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以便幫助受眾及時了解社會的發展現狀。這就要求新聞采編者必須及時發現新問題、新事物,并選取最具深刻性、代表性的信息。尤其在電視新聞中,要深入群眾生活,從中尋找典型人物與事件,并通過多樣化的形式加以呈現。總而言之,若要實現新聞采編的形式美,不僅要熟練掌握寫作技巧,還要能夠科學布局篇章結構,增強新聞的和諧性。
綜上所述,若要增強新聞的美學價值,就必須在新聞采編過程中遵循美學規律。一方面要關注新聞的內容美,遵守真實性和向善性原則,重視客觀事實和新聞的傾向性與引導性,另一方面也要關注新聞的形式美,注重版面設計、整體結構和典型事件選取。將形式美與內容美有機結合在一起,吸引受眾的注意力,提升受眾的新聞審美品位,構建精神橋梁。但不能為了實現經濟利益,一味地追求形式美,對新聞作品過度包裝,影響新聞的真實性,制造虛假新聞。
[1]張法.全球化視野下的災難美學與悲劇形態:從文學書寫到藝術表征——全球化時代的災難與美學新類型的尋求[J].社會科學研究,2011(02):1-8.
[2]郝俊杰.還原生活的本來面目——淺論新聞表現的本質特點[J].新聞傳播,2005(8):20-22.
[3]張福萍.“泛新聞”背景下的新聞采編課程的教學實踐[J].九江學院學報,2007(4):120-122.
[4]張學英.政府新聞發言人制度的現狀與發展趨勢[J].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4):137-140.
[5]高揚.“結”與“構”的魅力——地市臺民生新聞的構架藝術[J].新聞與出版,2012(10):81-82.
[6]劉叔之,夏之放,樓昔勇.美學基本原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112-115.
[7]段寬.新聞工作者要始終堅持正確的新聞輿論導向[J].決策探索,2011(11):66-67.
[8]黃成,花凱.試論媒介融合對電視新聞采編業務的影響[J].電視研究,2010(03):30-32.
[9]谷鳳艷.淺論新聞美學在新聞報道中的必要性[J].才智,2010(34):34-35.
[10]邵衛科.新聞采編中新聞資料工作的作用分析[J].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3(4):154-156.
[11]馬來順.主題新聞戰略突破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記者,2010(02):24-25.
G212
A
1674-8883(2016)15-0232-02
王燕(1976—),女,江蘇泰州人,本科,中級職稱,研究方向:新聞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