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彥余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 長春 130000)
新聞故事化寫作的誤區與寫作技巧
林彥余
(吉林人民廣播電臺,吉林 長春 130000)
自“走轉改”活動實施5年以來,我國新聞行業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是同時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尤其是作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在文風方面得到了一定的改進,但是一些新聞工作者在寫作時存在誤區,導致走轉改的初衷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踐行。而新聞故事化又是“走轉改”活動的核心所在,然而由于存在一定的寫作誤區,一些新聞與老百姓漸行漸遠。本文正是基于這一背景,從新聞故事化寫作的內涵入手,對新聞故事化寫作的誤區進行了分析,并以“走轉改”活動為例子,就如何加強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提出了幾點寫作技巧。希望通過本文的探究,不斷地促進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水平提升。
新聞故事化;“走轉改”;寫作誤區;寫作技巧
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是更好地將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與新聞宣傳實踐有機結合的重要表現,也是促進新聞寫作文風改革的主要方向,同時更是整個“走轉改”活動的內涵所在。但是就當前來看,一些新聞工作者在新聞故事化寫作中還存在一定的誤區,所以為了更好地將“走轉改”活動開展下去,寫作出更多接地氣的新聞,就必須在寫作技巧上不斷改進和優化。以下筆者就此展開幾點探究性的分析。
隨著“走轉改”活動的不斷深入和實施,新聞故事化的進程也在不斷加快。所謂新聞故事化,主要是采取敘述故事的方式進行新聞寫作的一種技巧。所以在新聞實踐中,不管是方案策劃還是采訪過程以及寫作環節等,均需要確保素材挖掘的深度與廣度。并在新聞寫作時采取敘事的方式,在細化展示的同時達到深化主題的目的,最終促進新聞傳播效果的強化。與傳統的新聞寫作方式比較而言,新聞故事化寫作更具有趣味,故事情節更加曲折,故事內容更加具有情感,同時也能有效引發讀者的共鳴,因而其已經成為一種被新聞工作者所青睞的方式。這主要是因為新聞自身就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且具有較強新聞價值的人和事,而這又是由于其具有時新性特點所決定。在“走轉改”活動中,大力發展新聞事業,必須從寫作方式和寫作內容上予以改進,從而更好地與觀眾的實際相貼切。每個新聞工作者都要思考的是,如何將新聞事件和人物故事寫作成生動鮮活而又不乏感染力與影響力的作品。而新聞故事化又是踐行“走轉改”活動的重要舉措,所以不僅要觀眾接受我們的新聞,還要以普通人的視角對中國好故事進行講述,使得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方式在群眾形式和內容以及效果方面的呈現得到極致,推動“走轉改”活動得到持續高效的開展。[1]
通過上文我們對“走轉改”活動下新聞故事化寫作的內涵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為了更好地實現新聞故事化的寫作,筆者接下來對近年來在“走轉改”活動中新聞故事化寫作的誤區進行總結。
(一)新聞內容庸俗
由于新聞故事化之后往往能得到更多觀眾的青睞,所以有的記者在新聞寫作過程中往往挖空心思地編撰細節和人物對話,盡可能地使其縮寫的新聞故事符合觀眾的口味,但是往往忽視了新聞真實性的特點,導致一些假新聞猖獗,尤其是一些新聞內容較為庸俗,導致失去了新聞自身的意義。
(二)報道偏離重心
新聞自身的特點決定了其往往具有較強的故事性,尤其是一些社會新聞,具有的社會影響力較強,如市民的各種社會活動、文化活動等,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將其細節和情節報道出來,從而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往往能取得較好的效果。但是并非所有的社會新聞都可以采取故事化的方式寫作。尤其是一些反映社會問題和事件為主的社會新聞,由于急需有關部門重視,往往又是熱點民生問題,所以通過故事化之后就會蒙上一層戲劇化的外衣,這樣報道的重心就會偏離,進而極大地影響報道效果。[2]
采取新聞故事化的寫作,為了更好地走出寫作的誤區,寫作技巧十分重要,所以以下筆者結合自身的工作實踐,就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技巧作出以下幾點總結和分析。
(一)平民化的敘事技巧
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技巧根本就在于敘事技巧。只有在敘事技巧上下功夫,才能從根本上提高新聞故事化的寫作質量。尤其是在當前的自媒體時代,由于新聞市場中所包含的數據信息較多,因而廣大受眾在信息接收方式和接收內容上更具有個性化的需求,其自主性的權利也更多,所以在新聞故事化的寫作過程中,不管是對敘事角度還是視角均提出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高的要求。采取傳統的寫作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實際需要。因為傳統的新聞寫作主要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對人和事都是客觀的采訪,所以在這樣的模式下,所寫出的新聞往往會導致寫作視角與新聞事件并不在同一平面,導致其真實情感較為缺乏,而缺乏人情味和真實情感會導致其傳播效果不如人意。雖然這一情況隨著“走轉改”的實施得到一定的改進,但是在敘事上的平民化還有待進一步提升。記者在深入基層的過程中,應從傳統的旁觀者逐步轉移到參與者的角色上來,這樣在敘事過程中就直接以參與者的角度將其續寫出來,通過記者的親身參與,在寫作過程中增加感情因素而使得其敘述變得更加平民化,從而通過平民化的敘事將新聞講述出來,就能有效促進其吸引力的提升。
(二)兩深一實的技巧
所謂兩深一實,主要是對基層新聞故事進行深挖,對寫作素材進行深層化,從而更加真實地將新聞事實展示出來。這就需要記者自身注重新聞寫作深度、厚度和廣度的提升,只有真實而又典型的素材才能成為新聞作品的根本。要將新聞故事寫好,就必須對新聞背后的故事深挖,且挖掘出具有新聞價值的素材,從而為新聞故事化的寫作奠定堅實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就需要我們通過新聞寫作素材,將傳統的說教式新聞改成互動式和體驗式的新聞,這樣的新聞才能真正地站在老百姓的角度,說百姓關心的話題,說百姓關心的事件。通過小人物和小故事折射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聞大事件,既兼顧了新聞性,又提升了主題,使得新聞更具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故事化的敘事技巧
除了上述敘事技巧外,還可以將新聞以故事化的形式敘述出來。這就需要我們在寫作過程中切實掌握新聞報道的切入角度。因為新聞報道無外乎寫人和記事,所以要想將事件寫得更具情節性,在敘事過程中,就需要準備掌握敘事的脈絡,同時還要將故事敘述得跌宕起伏,我們要找出其切入點,并以清晰的脈絡將故事敘述出來,使新聞故事清新而又獨特。而在此基礎上,應通過增加故事的懸念來提高其故事化,促進新聞吸引力的提升。懸念是新聞故事過程中經常采用的一種手法,可以利用設置的懸念將整個故事連接起來,將受眾注意力牢牢地結合故事發展情節,從而促進受眾對新聞接受的程度。通過懸念的設置、新聞事件的發生和發展以及高潮與結尾等保持緊張的心態,受眾也會成為新聞事件中的參與者,更加高度地關注新聞中的人或事件,從而更加直接和強烈地提高新聞報道效果。此外,在寫作過程中,我們還可以采取場景再現和強化細節的方式,將新聞自身的故事性進一步增強,同時也能促進其親和力的提升,把微觀的傳播效果轉移到宏觀的傳播效果上來,并緊密結合寫作的對象,通過對新聞場景再現的方式,將新聞中常見的典型情節放大,從而促進新聞的感染力得到有效的提升,根植在受眾的心里,從而通過細節展示促進新聞故事的敘述。[3]
一是新聞故事化的寫作不僅要真實,而且還要在寫作過程中注入情感因素,這不僅包含新聞事件中人物的情感,也包括了故事自身給觀眾帶來的情感體驗和新聞采訪者自身的情感。情感感染力的大小將直接決定著觀眾的影響力,情感的再現必須真實,同時還要對再現的度進行把握,不能隨意地將其夸大或者縮小。情感是新聞故事化的著眼點。在新聞故事化寫作過程中還應做到深入采訪,切實找出新聞故事的背景和原因,這樣在寫作時才能更好地將情感因素釋放出來,通過平凡的人體現不平凡的事,用真實而又典型的情節感動觀眾,促進新聞催化效應和認知態度以及接受影響作用等更好地體現出來。
二是在寫作過程中不能為了追求新聞的故事化而變得淺薄化。在新聞故事化寫作過程中應深入生活和群眾,挖掘更多真實的素材,而并非人為地安排和設置情節,只有在真實和準確的前提下,將新聞事件真實地報道出來,在有情節的同時還要注重其的生動性,才能將新聞故事更加鮮活地呈現出來。[4]
在新聞故事化過程中,我們應走出庸俗和偏離重心的誤區,以真實為前提,采取針對性的寫作技巧,從而更好地寫出真實、具有情感而又不乏活力的新聞故事,促進“走轉改”活動的深入持續推進,在改進文風的同時促進我國新聞事業的發展。
[1]樸松花,李達.新聞故事化寫作探微[J].才智,2015(04):312.
[2]烏蘭.“走轉改”活動中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技巧[J].內蒙古大學藝術學院學報,2015(01):133-136.
[3]曹東.新聞故事化的寫作技巧[J].記者搖籃,2009(06):34+20.
[4]陳瑜.新聞寫作故事化的誤區與技巧[J].中國記者,2009 (04):91.
G212.2
A
1674-8883(2016)15-0236-01
林彥余,碩士研究生,初級編輯,研究方向:中國語言文學應用寫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