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帆
(渤海大學 文學院,遼寧 錦州 121000)
網絡流行語在新媒體時代映射的社會心理
楊 帆
(渤海大學文學院,遼寧錦州121000)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為網絡流行語的發源提供了必要的平臺,網民的社會心理需求為網絡流行語的病毒式傳播創造了膨脹的空間。在網絡文化快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網絡流行語已然成為網民重要的交流工具。不僅如此,從網絡到日常,網絡流行語已經成為人們溝通的重要方式。本文將通過網絡流行語在新媒體時代產生的前提和來源分析其映射的社會心理,總結問題,提出針對性意見。
網絡流行語;社會心理;新媒體時代
網絡流行語是從網絡中產生或應用于網絡交流的一種熱語言,往往在特定的網絡媒介傳播中表達特殊意義。它是20世紀90年代初,網民為提高聊天效率和娛樂需要而采取的方式,久而久之,形成了特定的語言。進入21世紀,這種語言在新媒體的傳播中有了極快的發展。目前,網絡流行語越來越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筆者根據《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16)》收錄的十大網絡流行語、百度指數平臺及《新民周刊》在微信發起的名為“2015年你心中的網絡熱詞”的投票,整理出2015年至今出現頻率較高的20個網絡流行語,分析其來源,探求網民心理。
通過計劃經濟成功對接為市場經濟,通過有計劃地進行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大國之一。經濟的迅速發展也推動了上層建筑的進步和完善。在新媒體時代,依托網絡平臺順勢而生的網絡流行語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也是民眾溝通的必要需求。經濟、網絡和民眾的需求成為網絡流行語產生的前提條件。
通過對近來頻繁出現的20個網絡流行語的分類,筆者總結出其主要的五方面來源:
第一,官方網絡化,如“互聯網+”。網絡流行語之所以呈病毒式傳播,很大程度得益于官方的支持。2010年,“給力”一詞登上人民日報《江蘇給力“文化強省”》一文后,一度引發熱議。隨后不久,“正能量”以及習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等詞匯也立刻發展成網絡流行語。2015年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李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行動計劃使“互聯網+”成為年度網絡熱詞。
第二,主流媒體報道,如“證明我媽是我媽”。2015年4月8日,人民日報銳評“怎么證明我媽是我媽”,斥責政府職能部門間的信息壁壘。隨后多個媒體也爆出類似奇葩證明,引起網友廣泛關注。2015年5月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總理也通過講述這則故事痛斥某些辦事機構,確定進一步簡政放權。
第三,地域文化特點,如“老司機”“我好方”。“老司機”出自一首經典而怪誕的云南山歌,指在各網站接觸時間長,熟悉站內規則、技術且掌握一定資源的老手。“我好方”源于福建人的方言,很多直播網站的主播們容易將“我好慌”說成“我好方”,被水友們傳頌開來。
第四,娛樂文化圈,如“撩妹”“主要看氣質”“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狗帶”。其中,“撩妹”和“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源于韓劇《太陽的后裔》,“主要看氣質”“你們城里人真會玩”“狗帶”源于娛樂明星的言語。
第五,社交媒體及網絡社區,如“你咋不上天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666”“吃土”“嚇死寶寶了”“單身狗”“然并卵”“我想靜靜”“猴賽雷”“為國護盤”“日了狗了”。其中,“你咋不上天呢”“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日了狗了”來自微信和微博,“666”“嚇死寶寶了”“然并卵”來自直播軟件,“吃土”“單身狗”“我想靜靜”“猴賽雷”“為國護盤”來自網絡社區或論壇。
通過以上來源可以現,網絡平臺是網絡流行語產生的最重要來源。同時,由于網民對娛樂文化的追崇,娛樂圈也成為網絡流行語生發的重要領土。
1959年卡茨提出的使用與滿足理論認為,人們接觸傳媒是為滿足特定需求,無論最后滿足與否,都將影響到其以后對媒介的選擇。網絡流行語之所以得到廣泛關注,正是吻合了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價值傾向,并潛移默化成一種習慣或思維。如今,網絡流行語已然成為網民日常交流、討論、發聲的通行證,怎樣使用網絡流行語看待社會事件,也成為他們的心理映射。
(一)娛樂心理得到滿足
娛樂是一種審美需要。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需求層次理論”,并在《激勵與個性》一書中探討了另兩種需求:求知需求和審美需求。雖未列入層次中,但他認為這二者應居于尊重自我實現需要之間,即滿足基本需求后人們所追逐的更高層次需求。現代社會快速運轉,人們在不愁溫飽問題后,進入節奏快的生活循環,單一、線性的生活需要娛樂的調節,上網成為他們緩解壓力的重要渠道。其中,網絡流行語的詼諧使用成為新寵。例如,調侃春晚吉祥物“康康”的“猴賽雷”一詞,原是廣東話“好犀利”的諧音。網友通過吐槽3D建模后過于呆板、不靈動、“丑哭了”的康康“猴賽雷”形象,體現時代發展下的新審美趨向。
(二)自我表現得以發揮
新媒體時代動搖了傳受者的固定位置,自媒體的廣泛應用成為網民自我表現的重要途徑。根據今年《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收錄的十大網絡流行語,“主要看氣質”正是網民這一心理的直接映射。事件源于著名藝人王心凌在微博曬出新專輯《少女的祈禱》,因打扮清新卻手拿漢堡的形象引發網友吐槽,王心凌回復“主要看氣質”。此言一出,迅速得到病毒式傳播,網民們發一張自己的照片,并配以“主要看氣質”的文字,開啟了全民曬氣質的網絡狂潮。看似非理性的狂歡,背后卻是網民實現個性化表達的需求。在人人玩手機、手機包裹人人的孤獨時代,表達自我和收獲關注成為現代網民匱乏的渴求。
(三)宣泄情緒得到釋放
語言學家索緒爾提出了“能指”和“所指”的語言學術語。“能指”指語言的聲音形象,“所指”指語言所反映事物的概念。網絡流行語也不例外地體現了能指和所指,如源于微信朋友圈的東北段子“你咋不上天呢”。一直以來,東北話就以詼諧幽默的形象存在于春晚、歡樂喜劇人等多種綜藝中,從而給人烙下了刻板印象。“你咋不上天呢”本身帶有宣泄的情緒,并在如今趨于浮躁的社會里形成了網民的社會共識和心理共情,成為人們宣泄情緒的重要表達方式。另外,其詼諧的方言音又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宣泄分貝,使怒火在玩笑中得以釋放。這種表達不僅“叫囂”出怒火,也通過調侃方式緩解了緊張的氛圍。通過網友的再創作,如“我就是天上來的小公舉”等接茬,人們原本內心的火種不僅會熄滅,甚至能照射進陽光。
(四)積極態度得以激發
新媒體時代也帶來裂變式的信息爆炸。然而,供過于求的信息量使人們的思考空間逐漸縮小,思考能力停滯不前。人們并非沒有選擇能力,一旦接觸正能量,激發內心所思所想,便會立即作出回應。例如,人民日報的銳評“怎么證明我媽是我媽”,戳中了每個遇到此問題的人。這樣荒謬的要求也帶來了全社會的關注,對于這種無端證明,網民不再冷漠,而是追隨總理和官媒的腳步,用心發聲,共同譴責相關部門的繁瑣政權。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的有力發聲代表社會的走向。因此,積極的社會態度和主人翁意識是網絡流行語健康發展的重要基礎。官方和主流媒體應該做好輿論導向工作,引導人民共同監督,促進社會發展進步。
網絡流行語的病毒式傳播和廣泛應用,給人們線上線下的交流提供了輕松氛圍,滿足了快餐式步調下網民的心理需求,也推動了語言的現代化發展。然而,網絡流行語是把雙刃劍,帶來益處的同時也相應帶來了一些弊端。
首先,網絡流行語并不都符合核心價值觀,也存在低俗、不文明等現象,一旦走向有失偏頗,容易極端化。第二,我國網民雖然人口龐大,但仍存在非網民。如今,人們已經習慣網絡流行語線下應用化,這雖然方便了同為網民的人互相交流,但阻礙了與非網民的溝通,無形之中產生了語言隔離。第三,“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語言進化論暴露出網絡流行語此消彼長、速度過快、暫時性強的特點。它要求網民必須緊隨網絡語言的發展,容易造成精神疲勞。第四,網絡流行語作為新興語言,缺乏對應的管理措施,部分網絡流行語的肆意性強,不加之有效管理易引發網絡暴力。
針對以上問題,應該從以下角度整改和完善:首先,官方應根據網絡流行語的事態發展制定及時有效的管理方案,維持網絡流行語在合適的范圍內發展。第二,主流媒體應更加積極地發揮輿論引導優勢,對社會熱點進行及時的解釋,以免引起網民的爭議,改變輿論風向。第三,由于網絡語言影響深遠,“網絡語言學”也在積極開展,但理論體系和研究方法還有待完善。第四,新媒體時代給網民提供了空前寬闊的個性場,然而維護網絡的健康、網絡流行語的積極使用,需要作為網民的我們進一步提高媒介素養,以期推進網絡社會的更好構建和發展。
[1]Werner J.Severin(美),James W.Tankard.Jr.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之,主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13:12-13.
G206
A
1674-8883(2016)15-0313-01
楊帆(1994—),女,江蘇連云港人,新聞學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