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菊芳(桂林市臨桂區第三中學 廣西桂林530000)
?
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的實踐與體會
梁菊芳
(桂林市臨桂區第三中學廣西桂林530000)
摘要:高中生已形成了一定的辯證邏輯思維。這種思維有助于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生物教材中,蘊藏著豐富的科學世界觀因素。老師要認真利用它來培養學生的科學世界觀。
關鍵詞:生物教學培養學生科學世界觀
生物學所研究的內容是大千世界中生物產生、繁衍、發展和變化的規律。這些規律也是客觀規律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學習生物知識,除了掌握本學科的專業知識外,還可以從中提高和發展學生的辯證邏輯思維,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生命觀。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高中階段學生,他們頭腦里的思維形式已產生了變化:辯證邏輯思維已逐漸替代了形象思維,即辯證邏輯思維已在頭腦里占了優勢。這種變化,是可喜的。它有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世界觀。高中生物的學習內容,正好對學生世界觀的形成有幫助,這為教師對學生進行世界觀的教育提供了最佳的時機、最好的素材、最好的平臺。那么,在實踐中,老師該如何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教育呢?筆者從事高中生物教學多年,在這方面有較深刻的體會。
1.教育學生充分認識生命的物質性
通過“生物的物質基礎和結構基礎”教學,教育學生認識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的。強調學生認識細胞是生物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雖然構成細胞的化合物與無機界中的化合物相比,它們有很大的不同,但它們的化學組成與無機界中的化合物卻很相似,都是由無機界中的C、H、O、N、P等元素構成,即構成細胞的化合物及化學元素都能在無機界中找到。這就充分說明生命的物質性和生物界、非生物界的物質性是統一的、吻合的。從而教育學生認識到:生命的本質是物質的,生命的起源與非生命物質的產生,都經歷過從無到有的發展階段。
2.幫助學生形成普遍聯系的觀點
2.1明確細胞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眾所周知:細胞的生物膜系統,包括各種具有膜結構的細胞器在結構和功能上,都是相互聯系的。結構上:內質網與核膜、細胞膜等膜相連,并且內質網、細胞膜、高爾基體三者之間的膜,都可以相互轉化;功能上: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等,也都彼此聯系,共同完成胰島素等分泌蛋白的合成、加工和分泌。由此可見,細胞是一個結構和功能相統一的整體。
2.2明確生物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教學“綠色植物的新陳代謝”時,就應引導學生明白:根、莖、葉等器官,都作為植物整體中的一個部分,它們之間,雖然各自所處的部位不同,但彼此之間,都存在著緊密的聯系,起“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作用,而不是互相孤立的。綠色植物吸收水分和礦質養料的主要器官是根,水分及溶解在其中的礦質養料通過導管從根向莖等部位運輸給莖、葉利用;而葉通過光合作用而產生的有機物,又可以由篩管向莖、根等部位運輸給這幾部分利用。它們雖然是生物,但卻如人類一樣,互相支持、互相配合,共同發展。
2.3明確生物體和它賴以生存的環境都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如在“生物與環境”一章的教學中,老師要刻意地讓學生明:任何生物,它們都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與環境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生物離不開環境,生物賴以生存的物質條件由環境所提供,如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二氧化碳和水等,都主要來自于周圍環境;但生物的活動也受到環境中各種因素如陽光、溫度、水份等的限制,因此,生物必須要適應一定的環境。同時,又要讓學生認識到:生物的生命活動又能不斷影響地和改變環境。如人類對森林的濫砍濫伐,對草原的過度開墾和放牧,結果造成森林面積銳減、草場草質退化等不良現象。總之,生物與環境是互相影響,互相依賴、互相制約的,它們是一個統一而不可分割的整體。
2.4教育學生形成變化發展的觀點。自然界是不斷運動變化、不斷更新發展的。教學中,老師應該讓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認識和研究生物和生物界。就生物個體而言,以動物為例,無論是單細胞動物,還是多細胞動物,都有一個產生、衰老、死亡的過程,始終進行著自我更新,一旦生命結束了,這種更新也就停止了;就生物界而言,則存在著從生命起源到生物進化的發展過程,它們總的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而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些觀點,老師可結合“細胞的增殖、細胞的分化、癌變和衰老、生物的新陳代謝、生物的進化”等內容的教學來進行滲透。
2.5教育學生建立對立統一觀點。世界萬物,都是一個既對立又統一的整體。它們互相矛盾。矛盾雙方,既斗爭,又統一,在這一過程中,產生了事物發展的動力。生物體的個體發育和生物界的發生,同樣,也遵循著這一規律。就生物而言,從新個體的產生到它的生長、發育、衰老、死亡,在其全過程中,無不充滿著對立的矛盾和斗爭。如生物的新陳代謝,它所包含的同化和異化作用,構成了生物體中的最基本矛盾。生物通過同化作用合成自身的組成物質,并儲存能量;又通過異化作用,分解自身的組成物質,并從中釋放能力。這兩方面的作用,交替發生,不斷地促進生物體的自我更新與發展。由此,我們可以設想:如果沒有同化作用,異化作用就沒有物質基礎;反之,沒有異化作用,則同化作用就缺少必要的中間產物和能量。正是因為在這種對立又統一的矛盾之中,生物防治體才能正常地生長和發育。這在“緒論、生物的新陳代謝”等章節教學中,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說明和印證。
1.聯系教材內容,切忌生硬說教
教學中,老師要注意把科學世界觀教育的內容與教材內容有機地結合起來,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受到教育,切不可使兩者分離,否則就成了生硬的“穿靴戴帽”,學生會反感教師的說教,時間久了,學生還會失去對生物學的學習興趣。
2.教師吃透教材,切忌誤傳觀點
老師要認真備課,防止錯誤觀點對學生的影響。例如在講解生物的遺傳和變異時,必須明確所有生物的各種性狀的遺傳和變異,均是由生物本身具有的遺傳物質(主要是DNA)所決定的,而非超自然的作用所為。再如,在講述現代生物進化理論時,就必須明確生物進化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而非生物自身目的的實現。
3.應該持之以恒,切忌時斷時續
對學生進行科學世界觀教育,是一個長期的、持之以恒的工作,它應該貫穿在學科教學的始終。如果科學世界觀教育在教學中缺乏連貫性,而是時斷時續,在該教育的地方沒有及時進行教育,這樣的話,生物學就起不到它應該起的作用,學生也受不到應有的教育。
如上的實踐與體會,掛一漏萬,僅作拋磚引玉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