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正林(重慶市忠縣白公路小學 重慶忠縣 404300)
?
小學數學教學培養學生問題解決能力初探
汪正林
(重慶市忠縣白公路小學重慶忠縣404300)
摘要:小學數學新增了"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內容,充分體現了新課改對問題解決能力的重視,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已成為數學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優化問題解決策略,開啟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問題解決的能力。
關鍵詞:數學教學問題解決培養能力
數學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思維能力。新課改之前的教材很少涉及問題解決內容。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越來越受到重視,小學數學內容中增加了“解決問題的策略”版塊。全日制義務教育《教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課程具體目標明確提出:要讓學生初步學會從教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并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問題,發展應用意識“形成解決問題的基本策略,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隨著“問題解決”教學作用的日益突出,引發了廣大一線小學教師對解決問題的策略研究。所謂解決問題的策略,其本含義是指解決數學問題的全過程中,借以思考和假設,選擇和采取的方法和步驟,是對解決數學問題途徑的概括性認識。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應逐步發展各種數學思考的基本方法,如歸納、類比、猜想與認證等。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過程,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嘗試用各種“方法”尋找答案,對已有的知識進行組織,并找出相應的對策。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僅能發展學生策略性知識,還有助于發展學生思維的新穎性和獨創性。
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教學中進行了初步探索,采取以下教學策略,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有問題才有思考。愛因斯坦認為,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通過問題解決來學習數學知識的前提是必須有一個“好問題”這里的問題必須是數學學科和實際生活中客觀存在的真實問題,必須是學生確實感到困惑,不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的問題,而不是形式上問題,而實質上已本文由論文聯盟http://www.lw1m.com收集整理不成為問題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問題,毫無價值的問題充斥課堂,影響了課程價值的體現。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提問能力,對于開發學生智力,發展學生思維,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探究,對于真正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有積極的作用,那么,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從教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呢?那就要引入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提問題興趣。
在我們從前傳統的教學中是老師講,學生聽,學生還得老老實實地不許亂說話亂動,這樣下去,即使他們在聽課中遇到什么不懂得問題也不敢問問,有了不同的見解也不敢提,長期下來問題成堆,對學習教學喪失了信心。心理學上認為人只有處于最自然,最放松的狀態下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才能最大限度激發人的創造力和潛能。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努力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的大腦是開放的高漲的,思維處于最活躍的狀態,可以說是“一觸即發”。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樂于提問、敢于提問、善于提問,把課堂的提問權真正地交給學生,讓學生真正成為課堂的主人。教師要善于撲捉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肯定逐步養成學生質疑的習慣,并從中感到成功的快樂。這樣,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培養學生探索與創新精神等等。
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教師要提問,還要給學生創設各種條件,使學生敢于提問題,善于提問題,提出好問題。
引導學生從教學的角度提出問題僅僅是教學的開始,“問題解決”的核心內容就是要讓學生靈活地解決問題。“問題是教學的心臟”問題是學生學習的載體,沒有問題也就無從研究。在解決問題的教學中,教師從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問題,創設情境啟迪學生的思維,也可以讓學生體會到解決問題的過程和樂趣,激發他們對解決問題的興趣和欲望。
例如:我在學習“小數加減法”一課時我做了這樣的設計,課前安排學生到超市購物,并讓學生把購物小票帶到課堂,和同桌交流購買的物品,同時提出問題,大家一起來解決,隨著學生的提問,他們嘗試著,爭論著,最后終于發現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式,通過小組討論,同桌互說形式,充分發揮集體的作用,讓每個學生都有主動參與的機會,加強了學生之間的多向交流。在解決數學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親身經歷了數學知識形成了過程,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欲,同時也讓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會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對面千姿百態的實際問題,我們必須采取有效策略,積極引領學生豐富生活積累,加強體驗,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著力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的知識思想和方法,合理、靈活地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學生數用意識的培養,強調教學過程的開放性,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改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狀態,促使其更為積極,主動地進行探索。例如;我在教“分數的初步認識”這節課,起點是認識1/2,我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表示出自己所發現的生活中的一半,有的畫一個蘋果,一把刀平均切成兩半,教師表示出1/2還有的用畫圖的方法,把一個圓分成兩半,告訴學生所以這些都可以用1/2來表示。隨著教學的進一步深入,孩子們理解了1/3、1/4……有的學生還是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這時我出示了1/100.讓學生們來表示,仍有幾個學生用畫圖的方法來表示,我并沒有阻止他們,耐心地等待他們自己的發現。畫了一會兒,覺得“畫圖實在太麻煩”終于接受了分數。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逐步從“有趣”“轉向”“有意義”真正做到數學“從生活中來,再用之于生活。”在這方面,教師要自覺做到學生“用數學”的引導者。
培養學生應用意識,在教學中,教師應該努力發掘有價值的專題活動,實習作業,讓學生在現實中尋求解決方案;也可以通過模擬現實,發展學生的意用意識。當然,小學生的數學意識的培養提高和發展,并非一朝一夕的事,也絕非是幾節應用題課所能解決的,它需要較長的時間,教師在適當的時機有意識地啟發學生的應用意識,使學生的應用意識逐步由不自覺或無目的狀態進而發展成為有意識有目的的應用。
總之,學生的數學問題解決能力與計算能力不同,不是靠強化記憶和反復練習培養出來的,它需要學生學會整理信息,學會分析數量關系,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進而為學生當前的學習和終身發展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