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杰
(長春市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教育中培養學生積極自信的行為習慣
張少杰
(長春市雙陽區第二實驗小學 吉林長春 130600)
學生自信心不足的通常表現為情緒波動大、對人態度冷漠、喜歡獨處、參加活動不積極、不敢在眾人面前講話等等,這些表現都是因為學生缺少自信導致的,如果自信心一直樹立不起來就會影響孩子以后的發展,所以教師應該從關注學生的自信心開始展開教育教學工作,這樣也有利于學生的智力發展和心理素質的發展,學生擁有充足的自信心后課上發言更積極,遇到問題會更加有主見,而且有勇氣提出自己的想法,并且逐步的學會與人交流和交往。
教育階段,孩子剛剛離開父母步入學校,由于年齡尚小所以適應能力也不強,教師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在不斷地與教師和小朋友的交流中學會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逐漸的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去,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教師對他們鼓勵和引導,學生的心理素質還不夠成熟,幼小的心靈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如果教師沒有給予他們恰當的評價不僅不能樹立孩子的自信心反而會打擊他們的信心,所以教師應該經常的肯定學生的表現,鼓勵他們的每一次進步,學生在不斷地被肯定和鼓勵中才能逐漸的樹立自己的自信心。例如,孩子在主動幫助小朋友之后,教師應該夸贊他們“是個助人為樂的小明星”,并號召其他小朋友向其學習,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學生的自信心只有在不斷地與人交往和參加各種集體活動的時候才能不斷地被樹立起來,所以教師應該多組織活動并保證每個小朋友都能夠參與到集體活動中去,在不斷地與其他小朋友的合作和交流中逐漸釋放幼兒的天性,使他們在一個相對放松愉悅的環境中不斷地尋找自己的優勢彌足自己的不足,這樣學生在克服自己的缺點的過程中能夠增強自己面對困難的自信心,同時也能夠學會逐漸的控制自己的情緒,逐步的適應幼兒園的大家庭,經常參加集體活動還能夠增強孩子的心理素質,對學生以后無論是學習文化課程還是面對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積極的作用。
通過對孩子的心理分析我們可以發現,每個孩子都渴望被表揚被肯定,但是無論是教師還是家長要根據每個孩子的情況給予適當的期望,過高的期望會對孩子的成長形成壓迫力,而且會阻礙孩子的進步,使他們總會陷入失敗的陰影中,這種情況繼續下去就會使孩子不敢在人前表現自己,嚴重影響學生自信心的建立,相反如果對孩子的期望過低就會滋養孩子的惰性,他們就會停滯不前消極的對待身邊的人和事,所以應該給予孩子適當的期望,例如經常地與孩子聊天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然后根據孩子的需求找到樹立他們自信的最好的方式,另外對待孩子犯的錯誤不能夠疾言厲色的對他們進行指責和批評,因為他們的心理承受能力還是很差,容易形成各種的心理障礙,而且如果處理方式不當也會嚴重的打擊他們的自信。
孩子的本性單純天真,他們會對自己的一點點進步興奮半天,也會對老師的一句表揚的話語產生不斷努力的動力使自己能夠表現得更好,以此能夠得到教師的更多的肯定,孩子成長的過程就是不斷接受肯定和糾錯的過程,所以教師應該學會給孩子創造更多成功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健康的成長積極向上的面對生活,例如經常開設繪畫、手工、舞蹈和音樂各種課程活動,使每個孩子都能夠有機會找到自己最適合最感興趣的方面,學生在自己最擅長的方面更能夠獲得成就感,從而不斷地建立自己的優勢形成自信,而且通過開設多種多樣的教學課程學生還能夠尋找到自己學習的榜樣,從而有了進步的動力。
每一個孩子的擅長的方面是不一樣的,教師應該注重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根據每個孩子的特點進行不斷地引導,從而使他們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方面,使每個孩子都能夠擁有自己的特色。傳統的基礎教學大多是以老師為主導,孩子不斷地適應教師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會磨滅孩子的閃光點沒有自己擅長的方面,也就不能夠樹立孩子對待這個世界的自信,很容易拘禁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嚴重的甚至會產生自閉的情況。這些都要求教師詳細的了解每個孩子的特點不斷地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爭取使每個孩子都能夠找到屬于自己的小舞臺,從而樹立起自己的自信心。
教育無小事,事事在育人。尤其是學生行為習慣的問題、要從行為出著眼。如果發現了學生什么不好的苗頭,就要及時制止,及時教育。讓他們懂得“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動之以情,曉之于理”,從內心幫助學生,丟棄不良行為,再塑好習慣。六年級學生面臨畢業考試,有時就會有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出現,所以要持之以恒,要通過反復抓,抓反復,真正實現學生錯誤認識向正確認識的轉化,再由正確認識向正確行為、良好習慣的轉化。如四年級有兩個學生在上課時對新調入的年輕教師不尊重,做小動作,既干擾了老師的教學也影響到學生學習,班主任葛生運老師知道后對他們進行了耐心地說服教育,讓他們認識到這樣做嚴重后果,要他們明白要想得到別人尊重,首先就要尊重他人,事后他二人主動找到李老師真誠地承認了錯誤,還在班上向同學們做了檢討,其他同學也從這件事上收到了深刻教育。
基礎教育是孩子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我們不僅要關注孩子的成長更應該教會他們適應好以后的生活,使他們逐步地走向獨立,授之魚不如授之漁,只有教會孩子生活技巧,才能夠教會他們真正的學會生活,家長和教師對孩子的過度關心反而不利于他們自信心的培養,只有不斷地擺脫依賴才能夠走向獨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