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芳
(吉林省白山市解放中學 吉林白山 134300)
高中英語教學在新課程標準下應做出何種改變
楊文芳
(吉林省白山市解放中學 吉林白山 134300)
在社會的不斷變革中,教育勢必要做出不斷的發展變革。因為任何教育目標都要靠課程來實現,所以教育改革的核心就是課程的改革。新課程改革要改變學生的學習方法,這就要求教師在新課程標準下,無論在教學理念還是教學方法上都要做出相應轉變。
新課程標準 轉變
長期以來教師的作用被局限在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材的范疇里,所以教師常常遵循大綱和教材“照本宣科”,而且舊課程僅僅是學科課程,知識鋪就的單行線使學生離實際生活越來越遠,接受式學習和單向思維使學生很難有所創造,使得教師既難教好書,又很難育好人。新的《英語課程標準》提出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避免單純傳授語言知識的教學方法,盡量采用任務型教學途徑。”“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感知、體驗、實踐以及參與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新課程體系給教師留下了游刃有余的空間,它的內容也與學生的生活世界與當前社會實際相結合;實行了開放的內容體系,有利于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的培養。這就需要教師要做出相應的轉變,無論是在教學理念上還是教學方法上。
1.尊重學生個性,體現教師教學中的人文關懷
在教學的過程中,挖掘語言中的文化內涵、情感因素等,積極主動地實施人文素質教育,陶冶學生性情,提升他們的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美好的心靈、高尚的品質、健全的人格、高品位的人文精神和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等,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生存發展的需要,成為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使素質教育落到實處。
2.重視因材施教,關注差生
在教學中,教師的無意識地,習慣地把學生分為優生、中等生、差生,這對能力發展較慢或能力發展不平衡的學生是極不公平的。學生能力發展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因此,教師在課堂中教學中要最大限度地了解學生,適應學生的能力發展,針對學生的不同情況,實施“差異教學”,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在自己的最近發展區得到開發,得到發展。
3.尊重學生的需要
尊重學生,更要尊重學生的學習需要,在一定范圍內給學生自由選擇的權利,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積極主動的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自由地選擇學習內容,教師可充分放手任憑學生按興趣自由選擇學習內容,然后按選擇的內容互相交流,在交流中學生互相補充,互相聯系,互相學習,自主性的學習達成目標時,他們就會產生一種成功感和滿足感,從而保持他們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學會學習。
1.教學目標,變“教的目標”為“學的目標”
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體現素質教育的思想。以前教師制訂教學目標只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所有學生都是一個目標。可事實上即使同一個班級的學生,在聽、說、讀、寫等方面的能力也存在著較大的差距。統一的教學目標會使好的學生“吃不飽”,差的學生“吃不了”。這就嚴重影響了不同層次學生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在制訂教學目標時,既要考慮教學大綱的要求,更要考慮因人而異。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大綱的制訂不失為一條有效的方法。教師應鼓勵學生自己為自己設定學習目標。教師要給予恰當地指導,確保學生為自己制定的目標不脫離實際,易于實現。這樣學生就會非常明確自己要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對于自己設定的目標,學生不僅可能積極主動地完成,而且還有可能超越目標。當他們一次次地完成和超越自我時,在成功感的促使下,就會不斷地主動給自己設定下一個目標,從而不斷取得進步。
2.由重教師主導教學轉向重學生主體發展
以往英語課堂教學功能過于注重知識傳授,單純追求學生認知的發展,而新課程“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自身的感知、體驗、實踐以及參與合作等方式,實現任務目標,感受成功。”強調的是培養學生基本技能,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的主體性,重視個性的發展和主體性參與。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要能動地發展他們的潛能。學生應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教師、教材、教學手段都應為學生的學習服務。教師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并充當教學活動的主角,而不是把教學看成教師灌、學生裝,不再把學生看成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對象。教學中要發揮學生主體性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包括讓學生自己動手動腦實踐突出學生的主體性。課堂教學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主學習,自己探究的過程,應以學生自主學習為核心,以學生學會學習,主動發展為方向,在課堂上應充分解放學生的眼、口、手、腦,給學生提供動手動口實踐的空間。教師相應地由教學的管理者變成學生發展的指導者和合作者。
3.教師由裁判學生成績的法官變成學生成長的促進者
這個轉變主要是教師在評價領域的轉變。教學評價是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過去的教學評價往往只進行單一的終結性評價,考試和排隊是老師的“法寶”,所以教師常用評價的功能去刺激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種單一的評價體系,沒有學生的參與也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這樣既不能準確反映學生的真實情況,同時還容易挫傷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新課程注重評價學生的過程發展,新課程體系下的教師要用質性和激勵性的辦法。采用質性評價的方法,就是要確定其主流是否正確,而對其小的利弊則采取“模糊”的辦法。激勵性的評價主要是指正面評價,要讓學生有成就感,另外,教師對學生評價時,要充分尊重個性,針對不同的學生和學生的不同需要采用不同的評價方法。總的說來,新課程體系要求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具有指標的多維性和方法的多樣性,應把“過程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這種方法既看學生學習結果又看學生學習過程。過程性評價主要包括學生出勤情況、課堂活動情況、作業完成情況以及參與課外英語活動的程度和表現等,主要通過觀察、交談、問卷調查、學生自評或小組互評來完成。這些活動應由教師和學生相互配合,共同協作完成。其中學生的參與程度應作為評價的標準之一。終結性評價是對學生聽力、口語等綜合能力的評價。有教師的評價又有學生的自評。其中教師的評價要多肯定學生的優點,鼓勵進步,并有針對性提出學生的不足。激勵的語言容易對學生產生良性的刺激,提高他們學習英語的積極主動性。
“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指明了教育的發展的方向,也體現了教育改革的總趨勢。教師必須適應時代要求,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方法,徹底轉變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為國家培養出更多更優秀的創新人才。